余夏云
- 作品数:48 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迷魅化的讲述——论王德威的《历史与怪兽》被引量:1
- 2010年
- 王德威的《历史与怪兽》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历史暴力及其文学书写,直指现代性进程中种种意识形态与心理机制加诸国人身上的规范和训诫。现代性(modernity)与怪兽性(monstrosity)相伴相生,现代性有时反而更需仰仗暴力以正其身。它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历史与历史再现之间的落差,尤其是革命男女如何于政治与身体、信仰与欲望、现实与虚构间串演幕幕悲喜剧;二是文学纪恶与其否定的辩证,探讨"文学所思所愿"与其"所写"之间的距离;三是"自杀"作为一种非传统的现代中国主体性的独特的生成方式。最后总结全书,探讨当代中文文学描写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的面貌。
- 余夏云季进
- 关键词:怪兽
- 重写现代——“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的阅读与反思被引量:1
- 2014年
-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遭受的鄙夷和敌视,源自它的试图改变.西方本土的汉学家曾深深地向他的人民致歉,因为他所提供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二流乃至三流的.这些文学已不复再向他们提供浓郁的异国情调,唯一还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是中国的“政治美德”.施耐德那首著名的诗可援以为证:
- 余夏云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写异国情调汉学家
- 惊险与惊艳的辩证法:从傅葆石的《灰色上海》说起被引量:1
- 2014年
- 傅葆石的著作《灰色上海》以"隐、忠、降"的三分模式探讨了沦陷时期上海文人的不同反应,揭示了过去"非黑即白"思路下种种视而不见的幽微面目。全书立足于跨学科的立场,尝试将文人的种种抉择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而非一系列静止的结果。当然,这种三分模式的问题在于它仍然立定男性精英的话语立场,每每对女性及其可能性置若罔闻,同时对大众的战时反应也有所轻忽。尽管傅葆石一再提醒沦陷区作为军事侵占的后果,其不可避免地在地理上成为一个孤立的存在,但就文化和社会关系而言,其仍然是"自由"中国的一部分。不过,在此连续的传统和周遭关系中,傅葆石显然对某些更为小众或通俗的传统有所屏蔽,譬如喜剧、娱乐和女性文学。这些无关痛痒甚或不合时宜的文字,极有可能展现了民族、国家更为辩证的维度,并接续到世纪之初梁启超等人所汲汲营建的世界和新女性想象。
- 余夏云
- 关键词:性别话语
- 写在主流之外——论周蕾理论批评的边缘论述被引量:3
- 2010年
- 周蕾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华裔批评家,立足于中国文学、电影与文化政治的现实,自由出入于各种理论话语之间,以其犀利的文风、尖锐的批判意识和丰厚的理论素养,开启了一种边缘论述,挑战了理论权威的主导性和普适性。本文从三个方面抽样评述周蕾边缘论述的展开路径,即"男性的边缘:女性视野下的现代中国"、"帝国的边缘:第三空间内的香港文化"、"文字的边缘:文化翻译中的当代电影"。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妇女在现代中国与西方对话中的主体性地位,揭露了以西方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心态中的权力关系,论述了"文化媒介"所带来的"文化翻译"问题。周蕾打通文化隔阂、地域界限和种族区分,努力勾画并批判当前文化政治中各种流行的偏见,恢复中国文学和文化复杂的主体形态,展示了跨文化探讨的独特魅力。
- 季进余夏云
- 现代性的政治--论夏济安左翼文学研究的意义被引量:3
- 2011年
- 本文从学术史和文本研究两个角度,重评了夏济安左翼文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尽管由于时间的因素,夏济安在研究材料和理论应用上有所欠缺,但是,他的研究对1950年代两岸重振"五四"精神和海外学界高彰"抒情传统"的思潮均做出了及时的回应,并进而对台湾地区的教育空间和文化场域产生影响。夏济安还着力发掘史诗时代自我表达的可能,探讨失败的辩证法,提出了美学、政治、自我的多重对话关系,对今天的研究极富启发意义。
- 余夏云
- 关键词:左翼文学夏济安
- “后殖民”的洞见与盲视:读周蕾的《写在家国以外》
- 2014年
- 周蕾的《写在家国以外》一书,旨在探讨香港的主体性问题,其讨论虽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和历史背景,但也相应地落入另一种中心主义。这种主义通过夸大香港的特殊性,发展出了一种补偿论述,并且因其"去历史化"的操作模式,形成了一种论述上的防御性机制。该机制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对自我立场的批评和审视。
- 余夏云
-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主体性
- 山沟里的世界文学
- 2022年
- 1939年12月,在经历了漫长的风雪跋涉之后,周立波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在此之前,他是上海的一位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作为“左联”的编辑,他曾经介绍过一大批世界文学作家:美国的马克·吐温(Mark Twain),爱尔兰的乔伊斯(James Joyce)和萧伯纳(Bernard Shaw),法国的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和亨利·巴比塞(Henry Barbusse),西班牙的安东尼奥·马查多(Antonio Machato),古巴的雷吉诺·佩德罗索(Regino Pedroso),以及其他。
- 王斑余夏云
- 关键词:乔伊斯文学作家萧伯纳
- 《人生海海》和麦家的“论文字学”被引量:1
- 2019年
- 在新作《人生海海》里,麦家表面上搁置他对密码长久以来的执念,转而开展"说文解字"的工作,试图拆解由一行文字引发的变故来开展他的故事,但实际上,其人对"文字"的设想,毋宁紧承他对"密码"的界定,在两者之间建立了相似性。如果说,密码是隐而不彰的约定,前置的是敌我的分野、残酷的军事对峙,那么,文字就是广而周知的社会约定,代表的是文明和野蛮的区隔,人与鬼、人与兽的不同。从根本上说,两者只有应用范围的差异。
- 余夏云
- 关键词:军事对峙说文解字麦家密码
- 叠层表述与废墟记忆: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
- 2020年
-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以口述史的形式,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转型做了重要回应和再现。电影通过并置和容纳来自不同地区的口音进行了底层讲述,拆解了大历史叙述的整一性和严正性,同时也发掘了同一音调中荒腔走板的趋向。在三代厂花的重写型叙述中,建立了另一种纵向的多音关系,揭示了历史记忆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影片浓郁的感伤、怀旧气息,既可以看成是导演对20世纪80年代乡土寻根的一个礼敬和传承,也是他试图复杂化先锋反抗的使用语境,探索全球商品化潮流中,地方是如何变身为“球域化”的典型而进行文化上的抵抗与反思的。
- 余夏云
- 关键词:电影艺术《二十四城记》民间记忆贾樟柯
- 作为博览会的文学史:“可参观性”的知识生产与文化政治
- 2023年
- 文学史旨在为人们提供关于过去的叙事:通过有序地组织、遴选历史情节(emploting)而赋予时间的流动以一定的意义,同时也向人们传达必要的训诫。我们可以称之为“逼真”的艺术:一方面,它既叩求历史再现的栩栩如生,另一方面,也尝试抵达认知层面的“真理”(the Real),由表及里,形塑一个形神兼备的语义系统。通常而言,这个系统以时间的运转作为基本的演进逻辑。
- 余夏云
- 关键词:语义系统演进逻辑形神兼备历史再现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