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驽

作品数:67 被引量:577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历史地理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1篇遗址
  • 18篇考古
  • 16篇陶寺遗址
  • 11篇城址
  • 8篇陶寺城址
  • 7篇出土
  • 6篇文化
  • 5篇考古学
  • 5篇古学
  • 4篇陶器
  • 4篇陶寺文化
  • 3篇玉器
  • 3篇石器
  • 3篇史前
  • 3篇建筑
  • 3篇二里头
  • 3篇彩绘
  • 3篇长江
  • 2篇都城
  • 2篇新石器

机构

  • 63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山西省考古研...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 1篇山西博物院
  • 1篇中国文物研究...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作者

  • 65篇何驽
  • 4篇高江涛
  • 2篇赵志军
  • 2篇王增林
  • 2篇张雅军
  • 2篇李伟东
  • 2篇罗宏杰
  • 2篇严志斌
  • 2篇王昌燧
  • 2篇王树芝
  • 2篇鲁晓珂
  • 1篇陈相龙
  • 1篇胡耀武
  • 1篇徐凤先
  • 1篇王晓毅
  • 1篇高炜
  • 1篇尹兴喆
  • 1篇姚政权
  • 1篇宋建忠
  • 1篇张帆

传媒

  • 10篇考古
  • 8篇南方文物
  • 6篇三代考古
  • 4篇东南文化
  • 3篇自然科学史研...
  • 3篇江汉考古
  • 2篇黄河.黄土....
  • 2篇人类学学报
  • 2篇华夏考古
  • 2篇中原文化研究
  • 2篇古代文明辑刊
  • 1篇考古学报
  • 1篇文物
  • 1篇故宫博物院院...
  • 1篇中原文物
  • 1篇中国陶瓷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农业考古
  • 1篇文物春秋
  • 1篇地震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9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10篇2011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启以新知,发人新思——《科技考古文集》读后思考
2011年
本文从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科技考古三方面,简要介绍了袁靖先生《科技考古文集》有关动物考古的深入研究及对科技考古理论与学科建设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科技考古的日新月异,看到科技考古人与考古人通力合作的累累硕果。
何驽
关键词: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科技考古
楚帛书创世章与良渚玉琮蕴含的创世神话比较研究
2021年
通过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楚帛书创世章主要内容与良渚文化玉琮造型和神徽对比分析,认为良渚文化玉琮所蕴含的良渚文化创世神话是楚帛书创世章神话系统的源头,属于独具特色的"伏羲—女娲—四子"传说体系。
何驽
关键词:创世神话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人骨的病理和创伤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对陶寺文化中晚期部分墓葬和灰坑中出土的人骨的牙齿病理和头骨创伤进行了观察。病理观察项目包括龋齿、牙周病、牙齿釉质发育不全三个指标,还对稳定同位素15N数据进行了再分析。研究结果指出,牙齿的龋齿率处于较低水平,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相当低;二是与陶寺人群的饮食中有一定比例的肉食量有关。这一认识得到陶寺早期人群牙齿磨耗速率的研究和对稳定同位素δ15N数据的再分析的支持。另外,牙周病的调查结果显示墓葬和灰坑人骨半数以上个体都有牙周病。牙齿釉质发育不全的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陶寺人群在其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机体代谢压力的影响,如常患感染性疾病、发烧或营养失调等。灰坑再现的乱骨现象以及头骨片上多见的创缘和裂缝反映出人群之间的暴力色彩,折射出陶寺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动荡。
张雅军何驽尹兴喆
关键词:人骨龋齿牙周病
尧都何在?——陶寺城址发现的考古指证被引量:18
2015年
本文旨在破解中国历史上两大疑案。其一,何为中国?其二,尧都何在?关于尧都的地点历来众说纷纭,唯有考古侦探与相关文献记载系统对比,方能得出可靠结论。根据陶寺都城遗址的考古证据及考古指证的证据链,可知现有考古资料多角度指证陶寺乃"尧都平阳"。陶寺中期王墓出土圭尺,其地中刻度,从物证的角度说明最初"中国"的含义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国。陶寺是最初的"中国"。"尧舜禹传说时代"不是传说,是真实存在的信史;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甚至更早。
何驽
可持续发展定乾坤──石家河酋邦崩溃与中原崛起的根本原因之对比分析被引量:21
1999年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本世纪80年代提出、关系到人类继续生存的环境保护概念。然而,考古发现与研究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法则是由来已久的,它在根本上左右着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的轨迹。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法则的角度出发,利用考古资料,剖析和对比江汉地区石家河酋邦因违背可持续发展法则而衰落,中原文明核心国遵循这一法则而崛起,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法则对于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作用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定乾坤。
何驽
关键词:酋邦生态系统石家河文化
早期政治中心型都城的范例--陶寺遗址聚落与精神文化研究概述
通过近年来基于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结合良诸城址、陕西神木石赤城址的新成果,进一步认识到,上述九项中国早期城市或都城的考古指标,更加符合政治中心型都城考古判别。所谓政治中心型城市或都城,以政治中心为首要功能,其次才是...
何驽
关键词: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精神文化
湿陷性黄土地基:陶寺城墙建筑技术的关键问题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陶寺宫城城墙基础夯土样品密实度的分析,认为陶寺城墙基槽里的填土与夯土的主要建筑工程学意义在于,以换土的方式,层层阻隔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湿陷性黄生土地基的浸入,从而全部消除地基黄土的湿陷性,以保障地表以上墙体的安全与稳固。基槽内填土与夯土的干密实度都很低,是尽量减小地基垫土自身的重量压力,从而合理减少地基处理的深度、垫土厚度。借鉴埃及前王朝和新王朝时期土坯建筑和新砦城址城墙基础与灰坑内土坯的信息,推测陶寺城墙地表以上墙体很可能是夹心土坯墙。
何驽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文献考古方法论刍议被引量:12
2002年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i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has been lack of methodological formalization.This situation has retarden the establishment of epistemological consentience,leading to dispute about historical records among Chinese archaeologists.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systematic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otential logic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ical contexts could serve as the datum point for the utiliza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何驽
关键词:方法论文化性质
石峁皇城台与美索不达米亚“塔庙”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陕西神木石峁城址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颠覆了学术界对于河套地区龙山时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传统认识①。石峁城址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内城190万平方米,外城约210万平方米。皇城台位于内城的中部偏西侧,坐落在一处独立的山峁上,顶部平坦开阔,南、西、北三面沟壑环绕,仅东南部有山体马鞍部与外界相连,封闭性与防御性显而易见。
何驽
关键词:考古发掘美索不达米亚龙山时代
陶寺遗址出土泥质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与研究
2014年
本文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对陶寺遗址出土的74件泥质陶器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出土于遗址不同功能区的泥质陶器在原材料的使用或制作工艺上存在差异性,这或许表明了不同阶层的人所使用的泥质陶器也是有差别的,已经有了贫富贵贱之分。
王增林何驽
关键词:陶寺遗址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