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佩贤 作品数:24 被引量:97 H指数:7 供职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FFA与葡萄膜炎 任佩贤不同日龄新生小鼠视网膜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0 1999年 目的 通过对不同日龄新生小鼠视网膜组织学观察,了解小鼠出生后视网膜进一步发育的情况。 方法 对出生后1~20天小鼠的视网膜进行光镜检查,同时对出生后1~3天小鼠视网膜进行放射自显影检查。 结果 新生小鼠(小于3天)视网膜组织只有色素上皮细胞层、神经母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随着日龄的增加,视网膜逐渐发育分化,至20 天时视网膜组织才发育完善。 结论 20天前新生小鼠的视网膜是一种发育不完善的组织,可考虑用作移植供体。 彭清 刘舒娅 任佩贤关键词:视网膜 发育 新生小鼠 组织细胞学 实验性视网膜光性损伤 被引量:9 1994年 我们用Wister大鼠建立了视网膜急性光性损伤实验模型。动物在全麻下照光(白光)1h.照度为200001x。分别于照光后24、48h,1、2、3、4、5周处死实验动物。病理组织学显示视网膜急性光性损伤始于光感受器外节,表现为碎解和消失,随之波及内节和砚网膜色素上皮(RPE),部分标本外核层亦波及。后期(照光后2~3周)有些标本显示内、外节有某种程度修复,另一些标本则无。有一个照光后5周的标本显示外核层,内、外节完全消失。所有标本末显示任何炎症反应,提示视网膜急性光性损伤是一个退行性变性过程。 任佩贤 刘舒娅关键词:视网膜 光感受器 4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及眼底病变分析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眼底特征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眼科门诊行FFA检查的DR合并RVO患者41例45眼的眼底图像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41例DR合并RVO的患者中,双眼同时发病有4例8只眼,其余皆为单眼,其中以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最多,有29只眼,其次为颞上分支静脉阻塞,有7只眼,其它分支静脉阻塞有9只眼。FFA表现为:静脉阻塞区网膜有大量神经纤维层出血,相应黄斑区荧光渗漏,掩盖了此眼DR的改变,对侧眼可见DR不同级别的改变或无DR改变。所观察病例中有1只眼同时合并动、静脉阻塞,FFA表现为:静脉阻塞区网膜有大量出血,动脉阻塞区网膜苍白,动脉充盈延迟。结论DR合并RVO的临床及眼底改变有其特殊性,应与单发的DR或RVO鉴别。 彭清 任佩贤 王丽聪 成霄黎 曾水清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静脉阻塞 荧光素血管造影 肿瘤性葡萄膜炎——掩饰综合征一例 2001年 李双农 任佩贤 成宵黎 刘昳 范雪定关键词:病因学 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征。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FFA检查的785例DR患者中合并RVO的31例36只眼的眼底图像进行回顾分析... 任佩贤 彭清文献传递 葡萄膜炎与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 被引量:9 1996年 葡萄膜炎与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任佩贤葡萄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多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葡萄膜炎在我国约占致盲原因的4%~10%,在美国约占10%[1]。一、病因和主要临床表现(一)感染性感染途径可为外源性,例如外伤、手术后;或为内源性,通过... 任佩贤关键词:葡萄膜炎 病因 病理 药物疗法 糖皮质激素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护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2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Ⅰ组)、光损伤对照组(Ⅱ组)、注射对照组(ⅢPBS组)和BDNF注射组(ⅢBDNF组)。其中Ⅱ组、ⅢPBS组和ⅢBDNF组制成光损伤模型,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计算机图象分析视网膜外核层(ONL)厚度及凋亡指数(AI)。结果Ⅰ组视网膜组织形态正常,结构层次分明,ONL厚度为(58.5139±1.2235)μm,AI为0。其他各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ⅢBDNF组各时间点损伤变化均较轻,感光细胞核排列紧密,内外节结构较清楚,仅部分线粒体肿胀,外节排列紊乱。光照后16、24、36、72 h ONL较Ⅱ组及ⅢPBS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BDNF组在光照后16、24、36 h AI均低于Ⅱ组及ⅢPBS组。凋亡高峰出现在光照后36 h,相对于Ⅱ组、ⅢPBS组峰值后延12 h,ⅢBDNF组与Ⅱ组、ⅢPB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Ⅱ组及ⅢPBS组厚度随光照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变薄,除24 h与36 h之间的比较(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照可能引发内源性DNA修复机制,部分受损的DNA被修复。BDNF的玻璃体腔注射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有防护作用。 解晓斌 王丽聪 张薇 任佩贤关键词:视网膜 光损伤 BDNF 小鼠 不同日龄视网膜变性大鼠眼底组织结构学观察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究转基因视网膜退行性变性S334ter-line-3大鼠在出生后不同日龄视网膜组织结构学变化。方法选择出生后1,9,11,18,30,59d的S334ter-line-3大鼠,断颈或腹腔注射过量麻药后处死大鼠,摘除双眼球,置入眼球混合固定液及福尔马林液中,左眼行常规石腊包埋,右眼行Histocryl plastic包埋,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点视网膜组织学结构。结果出生后第1天,S334ter-line-3大鼠视网膜是一种未发育完善的胚胎型组织,仅有RPE细胞层、祖细胞层,短的内丛状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第9天时其视网膜发育才较完善。第11天时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即开始发生退行性变性,其外核层内可见深染皱缩的凋亡细胞核;第18天时感光细胞层内外节几乎完全消失,外核层变薄,胞核数仅为正常1/2;第30天时,S334ter-line-3大鼠视网膜外层退行性变性已基本完成,仅残留1排感光细胞核层,其外接RPE细胞层,内接视网膜内核层;第59天视网膜结构与第30天基本相同。结论S334ter-line-3大鼠在出生后随年龄的增长,视网膜外层逐渐发生退行性变性,至出生后第30d时这种退行性变性基本完成,故出生后30d的大鼠适合作为视网膜移植中的移植受体。 彭清 顾国贞 邓明辉 任佩贤关键词:视网膜变性 组织学结构 19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血管阻塞眼底荧光造影分析 被引量:9 2007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引起视力严重障碍的常见眼病。其眼底荧光造影特征已是众所周知,但DR同时合并其它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和(或)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等的报道还较少见,这种合并存在的眼底病变其临床改变有其特殊性。 彭清 顾国贞 成霄黎 王丽聪 邓明辉 任佩贤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血管阻塞 眼底荧光造影 造影分析 血管阻塞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