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涟

作品数:135 被引量:540H指数:1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36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0篇农业科学
  • 30篇生物学
  • 8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1篇传染
  • 60篇病毒
  • 60篇传染性
  • 53篇法氏囊
  • 53篇法氏囊病
  • 53篇传染性法氏囊
  • 52篇传染性法氏囊...
  • 43篇法氏囊病病毒
  • 43篇传染性法氏囊...
  • 38篇免疫
  • 23篇疫苗
  • 19篇基因
  • 19篇IBDV
  • 16篇克隆
  • 15篇免疫增强
  • 14篇细胞
  • 13篇VP2
  • 12篇鸡传染性
  • 11篇真核
  • 10篇真核表达

机构

  • 122篇浙江大学
  • 8篇浙江农业大学
  • 3篇浙江省疾病预...
  • 2篇浙江省医学科...
  • 2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长沙大学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哈佛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浙江万里学院
  • 1篇浙江省淡水水...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上海市水产研...
  • 1篇科技厅
  • 1篇浙江省安吉县...
  • 1篇桐庐县畜牧兽...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129篇于涟
  • 34篇李建荣
  • 26篇黄耀伟
  • 26篇魏永伟
  • 19篇周继勇
  • 16篇许健
  • 15篇李龙
  • 13篇谢荣辉
  • 12篇由振强
  • 12篇章晓栋
  • 10篇万旺军
  • 8篇梁雪芽
  • 8篇李龙
  • 8篇吕冬梅
  • 7篇侯贤宏
  • 7篇卢觅佳
  • 7篇金勇丰
  • 7篇褚武英
  • 7篇毛芝娟
  • 7篇郑筱祥

传媒

  • 14篇浙江大学学报...
  • 9篇中国预防兽医...
  • 8篇浙江农业大学...
  • 7篇中国畜牧兽医...
  • 5篇科技通报
  • 5篇生物工程学报
  • 5篇浙江省免疫学...
  • 4篇浙江农业学报
  • 4篇浙江省免疫学...
  • 3篇中国兽医学报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兽医杂志
  • 2篇微生物学报
  • 2篇细胞生物学杂...
  • 2篇动物医学进展
  • 2篇病毒学报
  • 2篇浙江畜牧兽医
  • 2篇中国畜牧兽医...
  • 1篇生命科学
  • 1篇生物技术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2篇2008
  • 11篇2007
  • 11篇2006
  • 11篇2005
  • 21篇2004
  • 3篇2003
  • 13篇2002
  • 9篇2001
  • 10篇2000
  • 5篇1999
  • 4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2
1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鸡白介素18真核表达质粒(pCI-ChIL-18)胚胎接种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通过对孵化率、平均囊指数、脾指数、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介素18(IL-18)蛋白水平表达的检测,评定了重组鸡真核表达质粒(pCI-ChIL-18)胚胎接种的不同接种剂量和接种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pCI-ChIL-18质粒接种18日龄鸡胚不影响孵化率,对鸡的生长发育无影响,不同的接种途径和接种剂量对鸡体内IL-18的表达有影响。与1日龄雏鸡肌肉接种比较,胚胎接种可明显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早期增殖,而且呈剂量依赖性,但相同接种途径的200μg接种组与300μg接种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吕冬梅章晓栋徐弘魏永伟于涟
关键词:鸡IL-18接种剂量
温州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被引量:9
2005年
从浙江省温州地区2004年鸭场送检病死鸭的脑、心包液、脾及肝中分离到WZ1和WZ2两株细菌,将这两株细菌进行菌落形态观察、染色镜检、生化、血清鉴定及动物回归试验,证实该两株菌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两株细菌均对新霉素、头孢孟多、氟嗪酸及壮观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氟哌酸、氨卡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等不敏感。血清学试验表明,WZ1和WZ2两待检菌株血清型一致,但均不属于1型和2型。
王连胜李龙林日春项延润于涟
关键词:鸭疫里默氏杆菌动物回归试验染色镜检壮观霉素氟嗪酸鸭场
体外诱导猪脾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的初步研究
1989年
报导了用猪脾淋巴细胞制备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的方法.用不同来源的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作为刺激剂,研究体外诱导猪脾细胞产生IL2的最适条件.采用IL2依赖T细胞株(FI2)的增殖反应3H—TdR掺入法进行IL2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诱导IL2产生的最适条件是:脾细胞悬液浓度为5×106个细胞/ml,PHA(国产)的刺激浓度是350μg/ml,培养时间以48小时为宜,用相同剂量的PHA刺激猪脾细胞,Difco产的PHA—P诱导IL2产生的效果优于国产PHA:在培养液中加入2—巯基乙醇(2—mercaptoethanol,2—ME)未见IL2的活性增高.
于涟郑小群
关键词:脾细胞白细胞介素2体外诱导
我国地方品种萧山鸡白细胞介素18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是Okamura等1995年首次从痤疮丙酸杆菌(Propioibacteriumacnes)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处理过的中...
许健于涟
文献传递
ChIL-2对H_5亚型AIV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鸡白细胞介素2真核表达质粒pCI-IL-2及原核表达重组鸡白细胞介素2(rChIL-2)分别与H5亚型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联合使用,25日龄首免,40日龄时加强免疫.MTT法检测各组鸡外周血淋巴T细胞增殖,HI试验监测H5亚型禽流感抗体水平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pCI-IL-2及rChIL-2均能显著增强AIV疫苗的免疫效果(P<0.05),pCI-IL-2和rChIL-2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证实鸡白细胞介素2对H5亚型禽流感疫苗有免疫增强作用.rChIL-2协同免疫组MTT及HI试验均在第四周达到峰值,pCI-IL-2协同免役组峰值出现时间稍晚,但随后质粒免疫组可维持在更高的水平值.提示IL-2蛋白的作用更迅速,IL-2质粒作用更持久.
刘岩由振强许健郑江涛于涟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MTTHI免疫增强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5缺失病毒ANhe2株的感染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14日龄SPF鸡分别口服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ANhe2和HZ2株,在接种后1d、3d、7d和14d,分别收集法氏囊进行病理学和病毒学检测,结果表明两株病毒均只能导致雏鸡法氏囊一过性的轻微病理过程,其中ANh...
于涟
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免疫原性
文献传递
肌肉介导的基因转移DNA药物及应用研究
2001年
介绍了肌肉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 ,探讨肌肉摄取DNA的机理、DNA药物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机制、DNA药物的具体应用以及影响DNA药物药效的因素 ,并讨论了DNA药物的安全性。
李建荣于涟梁雪芽郑筱祥李建荣
关键词:基因治疗基因转移
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多聚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浙江分离株JD1的多聚蛋白(VP2/4/3)基因克隆到家蚕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acPAK8中,重组载体与杆状病毒Bm-BacPAK6的线性化基因组DNA共转染家蚕细胞后,将获得的重组病毒BacPAK-A感染家蚕5龄起幼虫进行虫体内表达.用感染后第5日的蚕血淋巴作抗原制备油佐剂苗免疫14日龄非免疫鸡,安全性试验表明,接种1倍和5倍免疫剂量的试验鸡在临床反应和剖检中均无异常变化;在免疫-攻毒试验中设杆状病毒表达的IBDVVP2蛋白和正常蚕血淋巴免疫对照组,并于28日龄加强免疫,25d后用IBDV强毒BC6/85攻击.通过临床保护率、病理保护率及血清学试验表明,基于多聚蛋白制备的疫苗更成功地诱导了体液免疫应答,比VP2蛋白对IBDV强毒的攻击具有更高的保护力,更适于作为IBD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抗原成分.
卢觅佳于涟谢荣辉张朝政
关键词:免疫原性
大肠杆菌987 P基因工程菌苗预防实验性仔猪黄痢试验被引量:4
1992年
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大肠杆菌HB101/pBP52菌株能产生987 P型菌毛,但不产生热稳定肠毒素(ST),用该茵株制备灭活苗,在产前21天免疫18头第一胎怀孕母猪.在分娩后24~48小时内,用产热稳定肠毒素(ST)大肠杆菌987菌株(O9:K103,987P:NM)人工感染所产仔猪102头,88头仔猪在观察期(攻毒后7天)结束时安全无恙,保护率达86.27%.结果表明:用无毒大肠杆菌HB 101/pBP 52菌株制备的灭活苗可以有效地预防987P菌毛型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
于涟王淦蔡渭明丁荣法
关键词:猪病黄痢大肠杆菌疫苗
生物钟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00年
由生物体内源性生物钟所产生的昼夜节律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几种模型生物(蓝细菌、脉孢菌、拟南芥、果蝇、小鼠)的生物钟相关基因相继被克隆和鉴定,为理解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振荡器蛋白对其编码基因的负反馈调控可能是不同生物的生物钟运作普遍机制,在此基础上,不同生物有不尽相同的调控方式;隐色素可能是高等生物的共同生物钟光受体。
黄耀伟于涟周继勇
关键词:昼夜节律生物钟基因导引分子机制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