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卫
- 作品数:37 被引量:161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核心体温变化趋势及应对策略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通过监测围术期动脉血温,描述肝移植体温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位肝移植术的动脉血温数据。根据手术步骤选取30个时间点监测股动脉血温,按原因分为6个阶段:1个稳定期,3个下降期和2个恢复期,计算各阶段体温上升和下降速率。结果 :肝移植手术体温呈现平台(P=0.56)、缓慢下降(P=0.001)、迅速下降(P<0.001)、剧烈下降(P<0.001),迅速上升(P<0.001)和缓慢上升(P<0.001)的趋势。供体进入腹腔后血温下降速率为(-1.93±0.44)℃/H;开放期间以(-19.56±5.38)℃/H速率从开放前(34.04±0.84)℃降至开放后1 min时的(32.42±0.94)℃,随后9 min以(11.41±2.49)℃/H速率回升至(34.13±0.84)℃。术程血温下降(1.38±0.9)℃(P<0.001)。结论 :肝移植体温变化呈现"V"形,门静脉开放后1 min为最低值。供肝置入腹腔和开放为影响体温最重要的原因。
- 于冬男李鹏吴群林盛恒炜于卫
- 关键词:肝移植体温变化
- 蛛网膜下腔注入吗啡用于前列腺摘除术后解痉镇痛
- 2000年
-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注入 0 5mg吗啡用于前列腺摘除术后解痉镇痛的效果。方法 :49例拟行前列腺摘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 1 5mg吗啡镇痛组 (n =2 5 ,EA组 ) ,蛛网膜下腔 0 5mg吗啡镇痛组(n =2 4,ITM组 ) ,比较镇痛、解痉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ITM组和EA组第 1次补充用药时间分别为 (6 4 9± 7 5 )h和 (17 5± 8 2 )h。术后 3d内用药次数分别为 4次和 93次 ,术后 12h镇静评分分别为3 2± 1 8,4 1± 2 5 ,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无呼吸抑制发生。两组术后膀胱痉挛 ,拔管时间 ,膀胱冲洗液转清天数 ,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蛛网膜下腔注入 0 5mg吗啡可有效地防治前列腺切除术后痉挛、疼痛 ,不需另外追加止痛药。
- 于卫王春晓季文进
- 关键词:前列腺摘除术吗啡蛛网膜下腔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肩部外周神经卡压
- 2005年
- 目的 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在颈肩部外周神经卡压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30例颈肩部外周神经卡压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 (n =15 ) :口服西乐葆 2 0 0mg ,1次 /d ,盐酸乙哌立松 5 0mg ,3次 /d ,饭后口服 ,维乐生 2片 ,3次 /d。颈部有明显压痛点的 ,于颈部压痛点穿刺 ,注入曲安奈德 5mg与 0 5 %利多卡因的混悬液共 2ml,每周 1次。B组 (n =15 )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组 ,每隔一天阻滞 1次。观察颈肩部活动度、疼痛、酸胀、麻木、发凉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以VAS评分评价 ,0症状消失 ,10症状没改善 )。结果 A组与B组相比 ,颈肩部活动度 3. 4± 0 . 8vs 2 . 4± 0 . 34、疼痛 2 . 9± 1 .1vs 2 . 1± 0 .71、酸胀 3 .0± 0 . 7vs 1 9± 0 . 5 3、麻木 2. 3± 0 . 6 5vs 2.. 1±0 . 4 5、发凉 2 5 3± 1 0vs 1. 93± 0 87,组间比较P <0 . 0 1。A组 3例 ,B组 1例因不能耐受NSAIDS和贝力斯的副作用 ,仅单靠星状神经节阻滞即获得良效。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改善颈肩部外周神经卡压症状 ,但应注意安全。
- 于卫王春晓
- 关键词:颈肩部外周神经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活动度压痛点
- 个体化治疗方法对颈源性头痛患者镇痛效应分析:盲法评估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由于颈源性头痛病因较多,准确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镇痛效应。方法:选择2003-08/2004-06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痛症门诊治疗,符合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27例。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体征应用不同的方法:药物治疗、痛点阻滞、手法治疗、小针刀、星状神经节和硬膜外阻滞,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觉镇痛评分,0分为最低分,10分为最高分,治疗后随访半年,按照治疗前后月头痛天数和头痛强度(视觉镇痛评分)的改变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纳入27例患者,3例未能按要求完成治疗,2例治疗后半年内未能随访到,进入结果分析22例,随访率81%(22/27)。患者治疗后视觉镇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9±1.7),(6.7±3.8)分,P<0.001]。治疗后头痛月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3.5±1.5),(11.1±4.3)d/月(P<0.001)]。结论: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个体化方法治疗,使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减少了68%,视觉镇痛评分降低了57%,说明治疗效果明显。
- 王春晓于卫吴军赵国栋
- 关键词:头痛星状神经节疼痛
- 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孕14—16dSD大鼠胚胎中分离NSCs并原代培养及Nestin鉴定。实验分为对照组、低浓度及高浓度DEX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1、10ng/mLDEX。MTT法检测NSCs活性;5-溴脱氧尿(Brdu)法观察检测NSCs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期NSCs中ERK1/2磷酸化:免疫荧光法标记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干细胞观察细胞分化。结果: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95%以上呈Nestin阳性;低浓度DEX组MTT吸光值、Brdu阳性细胞及EKR 1/2磷酸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高浓度DEX组较对照组及低浓度DEX组明显降低(P〈0.05);高、低浓度DEX组中NeuN、GFAP及MBP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Nestin阳性细胞则显著降低(P〈0.05)。而高、低浓度DEX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浓度DEX诱导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而高浓度DEX则抑制其增殖,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EKR1/2磷酸化;高、低浓度DEX均诱导神经干细胞非选择性分化。
- 李红英于卫张建杏周国斌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
- 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吗啡术后镇痛诱发呼吸抑制的观察被引量:11
- 2000年
- 王春晓季文进马武华于卫
- 关键词:镇痛硬膜外蛛网膜下腔吗啡
- 电针镇痛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大麻素2受体表达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及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大麻素2受体(CB2)表达,探讨电针镇痛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CCI假手术组(n=10);CCI对照组(n=10);CCI假电针组(n=10);CCI电针组(n=10)。所有大鼠均在术前、术后第9、11、13、15、16d进行机械性痛阈测定;各组大鼠于术后第16d,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CB2受体蛋白表达。结果:CCI对照组、CCI假电针组和CCI电针组大鼠在治疗前机械性痛阈较术前明显下降,与同一时间段CCI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d,CCI电针组机械性痛阈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P<0.05);CCI电针组与CCI假电针组和CCI对照组比较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CB2的表达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观察到电针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CCI模型大鼠的机械性痛阈,起到一定的镇痛效果,但是本研究结果未能提示其镇痛机制有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CB2的参与。
- 李红英马薇涛于卫符永恒林根黄觉升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电针
-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阈及脊髓NR2B亚基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痛阈变化及脊髓NR2B亚基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理。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80g,共40只,随机分为4组:CCI假手术组、CCI模型对照组、CCI电针组、CCI假电针组。各组大鼠于术前和术后7、13d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脊髓NR2B亚基的蛋白表达。结果 CCI模型对照组、CCI电针组和CCI假电针组大鼠痛阈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电针刺激显著减轻CCI大鼠痛敏状态(P<0.05),明显抑制CCI大鼠脊髓NR2B的表达(P<0.05)。假电针组大鼠痛敏状态、脊髓NR2B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观察到电针治疗能够提高CCI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其机制与干预大鼠脊髓背角NR2B亚基表达可能有关。
- 周国斌马薇涛于卫李真吉锦泉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NMDA受体
- 布托啡诺不同给药方式在电视辅助胸腔镜术后镇痛的应用比较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不同给药方式在电视辅助胸腔镜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电视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PCA、PCIA1、PCIA2 3组,每组20例,分别使用无背景PCA、单纯布托啡诺PCIA和布托啡诺+氟比洛芬酯PCIA。观察记录术后61、2、24 h各时点VAS评分、BCS评分及Ramsay评分,PCA有效按压次数和布托啡诺总消耗量。结果 3组术后VAS评分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A1组和PCIA2组的各时间段累计按压次数均较PCA组低(P<0.05);术后24 h布托啡诺消耗量,PCIA2组低于PCA组和PCIA1组(P<0.05);PCIA2组BCS评分高于PCA组和PCIA1组,Ramsay评分低于PCA组和PCIA1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联合氟比洛芬酯PCIA方式能够安全有效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并且降低布托啡诺消耗量。
- 周国斌吉锦泉林根于卫马薇涛
- 关键词:术后镇痛布托啡诺胸腔镜术
- 硬膜外持续输注不同剂量吗啡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 2001年
- 目的:探讨小儿术后镇痛硬膜外持续输注吗啡的安全有效剂量。方法:60例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3组,3组负荷量均为 30ug/kg,维持量分别为 A组 1ug·kg-1·h-1,B组 1.5 ug·kg-1·h-1,C组 2ug·kg-1·h-1。术后定时进行镇痛、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镇痛评分B组低于A组I(P<0.05),C组个别时段低于B组(P<0.05)。镇静评分A组,B组低于C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吗啡负荷量30ug·kg-1,维持量1.5~2ug·kg-1·h-1是小儿术后镇痛硬膜外持续输注的安全有效剂量。
- 周国斌赵国栋李真于卫林派冲
- 关键词:吗啡硬膜外镇痛儿童术后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