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增培
- 作品数:20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T细胞亚群水平检测对判断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活动性的意义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对新生儿细胞免疫的影响,为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10月本院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38例,其中18例出现感染性症状(A组),20例未出现感染性症状(B组),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20例(C组),分别采集三组患儿静脉血,检测患儿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A组患儿CD3+,CD4+,CD4+/CD8+明显低于B组及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D8+水平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出现症状性感染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临床检测新生儿T细胞亚群水平对判断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指导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
- 乔增培刘彩霞谢奇朋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新生儿细胞免疫活动性感染
- 11~15岁青少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调查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调查11~15岁青少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情况,以便查明原因,提出建议,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方法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4502名青少年血红蛋白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 4502名青少年中,贫血131名,贫血率2.91%;不同性别的青少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9.12,P<0.01),男性比例较高;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16.42,P<0.01),其中15岁青少年比例较高。结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仍然是青少年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定期健康体检有其重要性,加强防治和膳食指导,督促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 陈小剑方佩佩乔增培章冬晓
- 关键词:青少年血红蛋白贫血膳食结构
- 温州地区婴幼儿HCMV感染现状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婴幼儿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的感染状态与其感染标志物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住院婴幼儿(0~3岁)病例,以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ence immunoassay,CLIA)定量检测其HCMV-IgM以及HCMV-IgG,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检测HCMV-IgM阳性者尿液标本中病毒核酸载量,分析婴幼儿HCMV的感染状态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在900例患者中,HCMV-IgM阳性病例为161例(17.9%),即HCMV现症感染率达到17.9%;HCMV-IgG阳性者738例(82%),即82%的婴幼儿通过胎盘获得HCMV-IgG抗体,其中148例为HCMV-IgM及HCMV-IgG同时阳性(16.4%),即16.4%的婴幼儿在从母体获得了HCMV-IgG抗体的基础上感染了HCMV;HCMV-IgM及HCMV-IgG均阴性者为73例,即未获得HCMV感染及免疫力的患者占8.1%。在161例现症感染患者中,有59例检测到HCMV的DNA(36.7%),即约有一半的现症感染患儿出现了病毒活动性感染。结论虽然绝大部分婴幼儿从母体获得了HCMV-IgG抗体,但由于该抗体缺乏中和病毒的作用以及0~3岁婴幼儿免疫系统的不完善,有超过四分之一(17.9%+8.1%)已经感染HCMV或者将受到HCMV感染的威胁,且活动性HCMV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儿组(28d~1岁)。该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肝功能损害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因此加强HCMV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目前出现了对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耐受的病毒突变,开发疫苗将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 乔增培郑晓群谢奇朋
-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化学发光法实时荧光定量PCR
- 弓形虫基因型与毒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有核细胞内寄生原虫,可以感染所有温血动物,是全球范围内野生动物或家畜的主要寄生原虫,人被感染后有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从隐性感染到先天性弓形虫病等。其传播主要是通过食物链中食肉动物的捕食行为。不同虫株基因组...
- 沈继龙乔增培
- 文献传递
- 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毒力相关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毒力相关因素,评估其致病力的强弱。方法收集医院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共135株,对其进行蹭行运动、明胶酶,生物被膜和甘露糖抵抗的红细胞凝集作用的研究。结果鲍氏不动杆菌的蹭行直径≤10mm平均为4.50mm;135株鲍氏不动杆菌均未检出明胶酶活性;其中有15株形成生物被膜,检出率为11.11%;D-甘露糖存在条件下,37株鲍氏不动杆菌与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发生率为27.41%,83株与AB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发生率为61.48%,无D-甘露糖存在条件下,10株与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发生率为7.40%,所有菌株均与AB型红细胞未发生凝集。结论引起医院感染的鲍氏不动杆菌的毒力总体较弱,但多种因素影响鲍氏不动杆菌在体内的定植和感染,仍需长期监测,防止强毒力株的产生及播散。
- 刘彩霞乔增培杨锦红蒋伟燕李向阳
-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毒力因子生物被膜明胶酶
- 刚地弓形虫基因型与毒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 2007年
-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有核细胞内的寄生原虫,可以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弓形虫不同虫株基因组之间存在微小差异,这可能是导致不同虫株对小鼠急性毒力差异的原因。近年来,对弓形虫基因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编码毒力相关的重要的抗原基因。各分离株基因组之间只有1%。2%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各不同虫株间较稳定。弓形虫株大多数属于Ⅰ型、Ⅱ型和Ⅲ型中的一种,只有Ⅰ型是公认的小鼠强毒株,其余两型属弱毒株。目前的观察认为弓形虫基因组的变异度要比表型的变异度小。该文综述了与虫株毒力表型密切相关的基因,如SAG1,SAG2和SAG5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造成弓形虫表型差异的因素并非单一的,而是若干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乔增培沈继龙
- 关键词:弓形虫基因组毒力
- 弓形虫腺苷激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多抗血清的制备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克隆弓形虫RH株腺苷激酶(AK)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K,表达AK重组蛋白,利用此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抗血清。方法收集、纯化弓形虫RH株速殖子,提取总RNA。设计合成的引物并引入BamHI和XhoI酶切位点,应用RT-PCR扩增弓形虫AK基因片段,目的基因插入克隆载体pGEM-T,提取重组质粒,BamHI和XhoI双酶切获得目的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重组子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转化大肠杆菌E.coliBL21(DE3)并以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抗原,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表达量和免疫活性,免疫新西兰白兔,收集多抗血清,ELISA测定多抗滴度,Western blotting鉴定免疫活性。结果从弓形虫RH株cDNA中扩增出1 092bp的AK目标基因片段,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含pET28a/AK的宿主菌获得了高浓度、与预期分子量大小相符的表达产物,经Ni2+亲和层析法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rAK蛋白,Western blotting显示rAK能够被TORCH试剂盒中的Tox-IgG阳性控制血清识别,获得了纯化的重组蛋白。rAK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滴度为1∶106多价抗血清。结论成功地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获取了AK基因,构建了pET28a/AK重组质粒,并获得了高效表达,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了高效价多克隆抗体,为弓形虫iRNA及弓形虫病的免疫诊断奠定了基础。
- 李霞余莉罗庆礼乔增培沈继龙
- 关键词:弓形虫腺苷激酶基因克隆
- 两组鲍曼不动杆菌对Hep-2细胞黏附及致其凋亡情况的研究
- 2012年
- 目的研究全敏感与泛耐药两组鲍曼不动杆菌对Hep-2细胞黏附及致其凋亡情况的差异。方法选取20株全敏感和2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调菌浓度为3×108CFU/ml,取0.5ml分别加入到Hep-2细胞株的单细胞层培养物中,放5%CO2培养箱分别培养2、8、12、16和20h,分别用于计算Hep-2细胞的细胞黏附率和细胞黏附指数,不同时间段细胞凋亡情况的分析。结果全敏感菌株对Hep-2细胞的黏附以分散广泛黏附为主,引起细胞株病变快且形态改变明显;泛耐药菌株对Hep-2细胞的黏附以局部黏附为主,易被细胞吞噬,致细胞株病变慢,诱导细胞凋亡时间较全敏感组菌株滞后。两组耐药性不同的菌株在对Hep-2细胞的平均细胞黏附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平均细胞黏附指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Hep-2细胞表现出黏附能力和致细胞病变能力的减弱,或许是自身突变、外膜蛋白缺失及各种耐药基因插入的影响,但具体原因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刘彩霞乔增培杨锦红李向阳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凋亡
- 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尿微量蛋白及尿酶检测的意义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婴幼儿感染人巨细胞病毒(HCMV)对肾脏的早期损伤。方法分别收集20例健康婴儿、21例HCMV潜伏感染和27例活动性感染婴幼儿尿液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尿HCMV DNA载量;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尿微量清蛋白(MA)和转铁蛋白(Tf);苦味酸速率法测定尿肌酐(Cr);速率法测定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的活性。结果健康婴儿对照组、HCMV潜伏感染组和活动性感染组间尿液中MA(F=1.740,P>0.05)和Tf(F=0.160,P>0.0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性感染组尿GGT和NAG活性与健康婴儿对照组、潜伏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V感染患儿尿GGT、NAG活性与HCMV DNA载量的对数值均无相关性(r分别为0.098和0.201,P均>0.05)。结论 HCMV感染患儿尿液中GGT和NAG活性的测定有助于临床早期肾损伤的判断。
- 郑晓群乔增培余坚温怀凯周志伟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尿微量蛋白尿酶肾损伤
- 循环抗原及血清抗体的联合检测诊断日本血吸虫病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14-3-3(Sj14-3-3)在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制备并纯化抗重组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14-3-3(rSj14-3-3)的单抗和多抗,并建立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纯化的rSj14-3-3建立间接ELISA,分别比较该两种方法以及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于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免疫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间接ELISA和联合检测3种方法检测急性患者血清70例,敏感性分别为72.9%、75.7%和91.4%;检测慢性患者血清110例,敏感性分别为46.4%、61.8%和82.7%;检测正常人血清100例,特异性分别为96%、92%和92%;吡喹酮治疗后患者血清161份,其中急性治疗后1年以内转阴率分别为50%、38.9%和33.3%;慢性治疗后1年内分别是76.4%、55.6%和43.1%;慢性治疗后2年以上分别为93.0%、83.0%和78.9%。3种方法检测华支睾吸虫病、钩虫病的交叉反应性分别为0%、15.6%和15.6%,8.7%、19.6%和21.7%。3种方法的敏感性、与华支睾吸虫感染者血清交叉反应、慢性治疗1年内及慢性治疗2年以上患者血清的转阴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特异性、与钩虫感染者血清交叉反应及其他化疗后患者血清的转阴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循环抗原Sj14-3-3和抗体联合检测在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余轶婧沈继龙罗庆礼乔增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