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乐文静

作品数:15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梅毒
  • 4篇血清
  • 4篇淋病
  • 3篇性病
  • 3篇性病门诊
  • 3篇尿道
  • 3篇尿道炎
  • 3篇尿道炎患者
  • 3篇球菌
  • 3篇淋球菌
  • 3篇基因
  • 3篇大观霉素
  • 2篇单个核细胞
  • 2篇血清T
  • 2篇衣原体
  • 2篇沙眼
  • 2篇沙眼衣原体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外周血单个核

机构

  • 15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15篇苏晓红
  • 15篇乐文静
  • 8篇李赛
  • 6篇张津萍
  • 6篇赵玉磊
  • 5篇尤永燕
  • 5篇朱小凤
  • 4篇龚向东
  • 4篇刘玉荣
  • 3篇蒋法兴
  • 3篇朱文
  • 2篇朱晓凤
  • 2篇万川
  • 2篇李洋
  • 1篇王千秋
  • 1篇沙仲
  • 1篇王宝玺
  • 1篇孙厚华
  • 1篇王娜
  • 1篇郑波

传媒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华男科学杂...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第七届全国皮...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可疑梅毒患者血清Tp15,Tp17,Tp45和Tp47抗体表达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老年可疑梅毒患者血清Tp15,Tp17,Tp45和Tp47抗体表达特征。方法性病门诊收集24例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的老年可疑梅毒患者,同时收集35例老年二期梅毒患者和22例治疗10年以上的老年梅毒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欧盟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抗梅毒螺旋体Tp15,Tp17,Tp45和Tp47 IgG表达情况。结果二期梅毒患者4种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均阳性。与老年二期梅毒患者相比,治疗10年以上的老年梅毒患者Tp17和Tp47 IgG抗体表达下降(P均<0.001);老年可疑梅毒患者与治疗10年以上的老年梅毒患者血清Tp15,Tp17,Tp45和Tp47 IgG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梅毒治疗后Tp17和Tp47 IgG抗体表达下降;TPPA阳性的老年可疑患者可能是早年感染的梅毒患者。
赵玉磊乐文静朱小凤张津萍尤永燕龚向东苏晓红
关键词:梅毒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梅毒治疗后血清学转归的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治疗后血清转归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226例HIV阴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驱梅治疗1年后血清痊愈或血清固定发生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年龄、病期、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赵玉磊乐文静朱晓凤张津萍尤永燕龚向东苏晓红
关键词:梅毒病理机制
文献传递
性病门诊男性尿道炎患者沙眼衣原体基因分型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就诊的尿道炎男性患者中,沙眼衣原体血清型分布情况。方法采集2013年1—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性病门诊有尿道炎症状的男性患者的尿液,荧光定量PCR检测沙眼衣原体,对沙眼衣原体阳性患者的尿液提取DNA,用巢式PCR法扩增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基因ompA的VS1-VS2片段,然后对此片段测序,测序结果用DNAStar5.0软件与每种血清型的参考菌株做比对,分析其血清型。结果对2013年432例男性尿道炎患者进行了沙眼衣原体筛查,阳性标本143例,阳性率33.1%。143例沙眼衣原体阳性标本,127例扩增出ompA的VS1-VS2片段,16例未扩增出。127例阳性标本经测序分析获得9种血清型。血清型分布情况如下:E型29(22.83%)、F型28株(22.05%)、D型19(14.96%)、G型16株(12.60%)、J型16株(12.60%)、K型8株(6.30%)、H株5株(3.94%)、I型3株(2.36%)、B型3株(2.36%),E、F、D、J、G型占85.02%。与标准菌种比对,发现127例菌株中有14株存在碱基突变,为同义突变。结论性病门诊男性尿道炎沙眼衣原体血清型主要是E型、F型、D型和G型,与20年前相比,E型菌株比例有所下降,J型菌株比例增高。
刘玉荣苏晓红乐文静李赛万川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尿道炎基因分型技术主要外膜蛋白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耐药基因的初步检测
2013年
目的检测导致大观霉素耐药的淋球菌16SrRNA基因中的突变位点。方法对6株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最小抑菌浓度(MIC)≥128mg/L]、20株大观霉素敏感菌株(MIC32mg/L和16mg/L各10株)的16SrRNA基因进行DNA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16SrRN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6株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的16SrRNA基因均发生了突变,其中2株(MIC〉256mg/L)为C1192T突变,1株(MIC256rag/L)为C1344T和T1345A突变,1株(MIC256mg/L)为T990G和T991C突变,1株(MIC128mg/L)为T990G、G1343C和C1344T突变,1株(MIC128rag/L)为T991C突变。20株大观霉素敏感菌株均未发生突变。结论淋球菌16SrRNA基因不同位点突变可能与大观霉素不同程度的耐药相关,C1192T突变可能导致高度耐药,其他单一位点或多位点突变与不同程度的耐药相关。
蒋法兴苏晓红其木格戴秀芹孙厚华祝伦郑波王千秋乐文静朱文
关键词:壮观霉素
淋病奈瑟菌依赖吲哚胺2,3双加氧酶-1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目的 人体对淋病奈瑟菌的免疫防御反应短暂而微弱.本研究尝试在体外细胞水平证明IDO-1 参与淋球菌的免疫调节.方法 淋球菌体外感染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检测IDO-1 的蛋白表达量和其酶活性.在淋球菌感染...
李赛苏晓红乐文静刘玉荣
DNA转化和共培养研究淋球菌对大观霉素的耐药机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DNA转化和共培养研究淋球菌(NG)对大观霉素的耐药机制。方法将3株大观霉素耐药环丙沙星敏感的供体NG[大观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512 mg/L]与大观霉素敏感环丙沙星耐药的受体NG共培养,并将耐药菌株的DNA转化至大观霉素敏感的受体菌中。分别将供体菌、受体菌及共培养和DNA转化得到的NG的16sRNA基因扩增并测序,分析可能导致大观霉素耐药的基因突变。结果共培养后和DNA转化得到耐大观霉素的NG株(大观霉素MIC 512 mg/L),PCR扩增和DNA测序分析发现所有大观霉素耐药的NG均发现16sRNA基因胞嘧啶(C)1192胸腺嘧啶(T)突变,大观霉素敏感的受体菌未发现突变。结论共培养和DNA转化可以用于NG耐药机制研究,NG16SrRNA基因C1192T突变导致大观霉素对NG耐药。
蒋法兴朱文乐文静苏晓红
关键词:DNA转化共培养淋球菌大观霉素
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学转归的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治疗后血清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26例HIV阴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驱梅治疗1年后血清痊愈或血清固定发生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年龄、病期、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226例患者中,154例(68.1%)血清痊愈,72例(31.9%)发生血清固定,随着病期延长,血清固定发生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OR=2.517,95%CI:1.159~5.464)、初始RPR滴度≤1:16(OR=4.370,95%C1:1.311-14.562)和非苄星青霉素治疗(OR=4.959,95%CI:1.650-14.901),而与血清学痊愈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和年轻患者(≤25岁)(均P〈0.05)。结论梅毒治疗后血清学痊愈或固定与患者病期、性别、年龄、RPR基线滴度、治疗药物有关。
赵玉磊乐文静朱晓凤张津萍尤永燕龚向东苏晓红
关键词:梅毒血清学
性病门诊男性尿道炎患者沙眼衣原体基因分型
刘玉荣苏晓红乐文静李赛万川
老年可疑梅毒患者血清Tp15、Tp17、Tp45和Tp47抗体表达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可疑梅毒患者血清Tp15、Tp17、Tp45和Tp47抗体表达特征. 方法:性病门诊收集24例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的老年可疑梅毒患者,同时收集35例老年二期梅毒患者和22例治疗1...
赵玉磊乐文静朱小凤张津萍尤永燕龚向东苏晓红
文献传递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男性尿道炎患者尿液中阴道毛滴虫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建立两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男性尿道炎患者尿液中阴道毛滴虫感染状况,评价两种巢式PCR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性病门诊就诊的1 088例男性尿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尿道拭子标本做分泌物涂片镜检、阴道毛滴虫湿片检测以及淋球菌培养,同时收集尿液标本提取DNA,针对阴道毛滴虫重复基因组和β微管蛋白基因,采用两种巢式PCR法检测尿液中阴道毛滴虫.结果 湿片法检测阴道毛滴虫的阳性率为0,而两种巢式PCR法均检测出29例阳性标本,阳性率为2.67%,且两种巢式PCR法检测出的阳性标本一致.结论 与湿片法相比,巢式PCR法检测男性尿液标本阴道毛滴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乐文静苏晓红李赛刘玉荣张津萍朱小凤王宝玺
关键词:尿道炎聚合酶链反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