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诱变
  • 1篇真空
  • 1篇真空离子
  • 1篇正电子
  • 1篇正电子湮没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种
  • 1篇植物种子
  • 1篇生物效应
  • 1篇种子
  • 1篇微孔
  • 1篇微孔结构
  • 1篇物种
  • 1篇离子
  • 1篇离子注入
  • 1篇菌种
  • 1篇菌种培养
  • 1篇菌种诱变
  • 1篇孔结构
  • 1篇活菌

机构

  • 2篇北京市辐射中...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丁晓纪
  • 1篇刘志恒
  • 1篇张涛
  • 1篇张丰收
  • 1篇陆挺
  • 1篇王广甫
  • 1篇周宏余
  • 1篇王乃彦
  • 1篇李淑荣
  • 1篇温贤芳
  • 1篇孙振月
  • 1篇房惠荣
  • 1篇朱光华
  • 1篇张根发
  • 1篇刘梅
  • 1篇谢立清
  • 1篇丁晓纪
  • 1篇刘晓光
  • 1篇汪新福
  • 1篇夏季

传媒

  • 1篇核技术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一种活菌种诱变非真空离子注入方法
一种活菌种诱变非真空离子注入方法,改变以往离子注入菌种诱变需要采用干燥的菌种孢子,放入真空室靶盘离子注入的方法。由于菌种干燥孢子的生命活度低,处于休眠状态,离子注入后诱变效率低。活菌种诱变非真空离子注入方法,采用高能离子...
丁晓纪王乃彦张丰收王广甫温贤芳刘志恒李淑荣刘梅张根发房惠荣谢立清张涛刘晓光夏季李晓明孙振月
文献传递
植物种子微孔结构的正电子湮没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以植物干种子芸豆和花生为生物体材料,采用正电子湮没技术(PAT)测定了该两类生物样品的正电子湮没寿命谱(PAL)。测量结果表明,在芸豆和花生内存在着大量微小的孔洞,孔洞的直径分别为0.48nm和0.7nm。植物种子的这类特殊的微孔结构是低能离子注入生物效应机理的基础。测量了注入200keV低能V离子的花生样品的PAL谱, 并与未经离子注入的花生样品的PAL谱作了比较。
陆挺汪新福周宏余朱光华丁晓纪
关键词:正电子湮没植物种子生物效应离子注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