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威

作品数:29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牡丹江师范学院西方语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牡丹江市社科联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伊丽莎白·乔...
  • 4篇知识分子
  • 3篇双性同体
  • 3篇女性
  • 3篇后殖民
  • 3篇《河湾》
  • 2篇艺术
  • 2篇殖民主义
  • 2篇作家
  • 2篇小说
  • 2篇奈保尔
  • 2篇后殖民理论
  • 2篇后殖民主义
  • 2篇悲剧
  • 1篇到灯塔去
  • 1篇等待戈多
  • 1篇需要层次理论
  • 1篇学法
  • 1篇雅文化
  • 1篇野草在歌唱

机构

  • 17篇牡丹江师范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7篇丁威
  • 12篇张荣升
  • 1篇张荣生

传媒

  • 2篇作家
  • 2篇学术交流
  • 2篇今古文创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时代文学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 1篇河北理工大学...
  • 1篇科技信息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时代文学(下...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讨论式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2012年
英美文学课堂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活动或是教师与某个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而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多边交流活动,每个学生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地思考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文本批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荣升丁威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人文素质
影响焦虑下的青年作家的苦苦求索——A.S.拜厄特学院派小说《太阳的阴影》解析
2010年
《太阳的阴影》是当代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A.S.拜厄特的第一部小说,这部颇具自传色彩的小说以作者在剑桥的读书经历为原始素材,讲述了青年女作家安娜·塞尔维利亚在剑桥大学读书的心路历程。安娜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她的遭遇代表了青年女性作家在生活和事业上所受的压迫和束缚,作品也彰显出拜厄特作为一名人文学者对社会应有的人文和道德关怀。
张荣升丁威
关键词:拜厄特传记写作
伊丽莎白·乔利小说中作者与读者的动态互助被引量:4
2018年
伊丽莎白·乔利深谙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在多部小说中对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她认为西方批评理论中,"作者中心"和"读者中心"的批评范式都过于极端,作者与读者应动态互助:一方面,乔利积极构建作者的文本存在,引导读者阅读,启迪人生;另一方面,读者激发作者创作,丰富文本阐释。乔利的创作实践打破了"作者中心"与"读者中心"的二元对立,促进了作者与读者的动态互助。
丁威
关键词:伊丽莎白·乔利二元对立
伊丽莎白·乔利的创作世界与审美意蕴被引量:2
2017年
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女作家伊丽莎白·乔利是独特的。她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与敏锐的创作世界,并且创作技巧非常娴熟。乔利的小说既有现实主义典型人物的刻画和讽刺批判,又富有现代主义错综复杂的意识流和象征手法,更不乏循环结构、"小说套小说"和互文等后现代写作技巧,形成了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艺术特色,推动了澳大利亚小说艺术的发展。
丁威张荣升
关键词:伊丽莎白·乔利兼收并蓄艺术特色
论“双性同体”思想的历史流变被引量:5
2009年
从史的角度对"双性同体"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可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母系社会时期的两性互补;近代时期的生理与心理协调;成熟时期的理想创作人格;走向未来的日渐开放意识。其内涵的不断丰富,显示出"双性同体"思想的演变轨迹。
张荣升丁威
关键词:双性同体伍尔夫
从《河湾》看奈保尔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被引量:1
2012年
英国著名小说家奈保尔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命运的关注也成为其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作品《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论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萨义德和葛兰西的知识分子论出发,通过剖析小说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人物形象,深刻感知奈保尔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丁威张荣升
关键词:《河湾》知识分子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主义视野下《河湾》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奈保尔小说《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论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旨在剖析作品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人物形象,阐述了知识分子在后殖民语境中存在的困境和困惑,彰显奈保尔作为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代表的特殊使命。
张荣生丁威
关键词:《河湾》知识分子后殖民理论
不同的肤色 相同的命运——《野草在歌唱》主人公悲剧心理与后殖民主义双重解读被引量:2
2010年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被认为是战后英国最优秀的小说之一。白人女主人玛丽和黑人奴仆摩西斯的悲剧命运更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肤色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却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其结局不仅饱含着复杂的心理因素,而且在后殖民的语境中被深深地打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因此,《野草在歌唱》所展现的并非一曲委婉动听的悦耳之歌,它所真正倾诉的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共同吟唱的一曲悲歌。
丁威张荣升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殖民主义悲歌
以《河湾》为例解读奈保尔作品中的自我指涉特征
2012年
英国著名小说家奈保尔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国际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他一方面竭力融入西方主流文化,一方面仍以某种局外人的眼光估量着西方的堕落。作为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细读其作品可以感知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河湾》中的萨林姆和因达尔等知识分子形象实际就是奈保尔自己的投影。通过剖析小说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人物形象,深刻感知奈保尔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张荣升丁威
关键词:奈保尔《河湾》知识分子自我指涉
反驳“作者之死”重塑作者地位--伊丽莎白·乔利的作者观及创作实践被引量:3
2019年
“作者之死”对西方学界产生了巨大震撼。深谙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乔利看到“作者之死”背后对作者的忽视与消解,从作者的现实存在与文本存在两方面开启作者重建之路。乔利深切体会女性作家的艰辛,在作品中展现了她们的创作困境、女性文学传统缺失和接受危机,呼吁人们关注其现实存在,并通过写作素材选择、自传性片段书写、写作技巧等努力建构作者的文本存在。在作者地位急剧下降之时,乔利对作者的重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丁威丁威
关键词:伊丽莎白·乔利作者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