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一清

作品数:12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文学
  • 3篇回族
  • 2篇代文
  • 2篇水浒
  • 2篇水浒传
  • 2篇说唱
  • 2篇文化
  • 2篇小说
  • 2篇民间说唱
  • 2篇明清
  • 2篇明清小说
  • 2篇古代文学
  • 2篇《水浒传》
  • 1篇心理
  • 1篇叙事
  • 1篇伊斯兰
  • 1篇伊斯兰文化
  • 1篇意蕴
  • 1篇元代
  • 1篇杂剧

机构

  • 6篇甘肃民族师范...
  • 5篇合作民族师范...

作者

  • 11篇丁一清

传媒

  • 4篇甘肃高师学报
  • 1篇中国穆斯林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江苏海洋大学...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黑河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北宝卷与明清小说传播被引量:3
2014年
宝卷在西北地区的广泛流传得益于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在西北宝卷中保留着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诸多明清小说故事素材,其流传过程与小说话本之间存在同源母题关系,既有小说故事的生发特点,也是小说内容的延伸过程,借助于民间宗教活动使小说故事内容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成为明清小说在西北民间传播的重要载体。
丁一清
关键词:宝卷佛教明清小说民间说唱
伊斯兰文化与西北花儿被引量:1
2014年
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西北地区的文化组成结构,其文化因子对花儿影响较大,特别是西北伊斯兰文化圈形成之后,花儿体现出了鲜明的区域化、民族化特征。
丁一清
关键词:伊斯兰花儿文化传播
《回族文学》课程开发与实践
2012年
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开发,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和推进教育公平。通过对回族文学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提出回族文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原则以及开发的方式,并就具体的实施方法和课程内容安排提出建议,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课程建设。
丁一清
关键词:回族文学校本课程
贤孝与明清小说传播被引量:1
2015年
贤孝为盲人说唱曲艺,自明代以来,形成了以吟诵性唱腔和区域性方言为特征的说唱形式,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贤孝"国书"中保留有诸多的明清小说内容,贤孝艺人以说唱相间和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故事,或走家串户,或游走于大型民间集会,成为明清小说故事在西北地区的主要传播者。
丁一清
关键词:明清小说民间说唱
论《水浒传》的成书类型被引量:4
2005年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一般认为是世代累积型,然而从史料、话本和戏曲考察,水浒故事内容并非呈持续累积状。史书记载简单,并无话本作品流传,水浒剧内容独立,由此可以看出其成书不同于《三国演义》等世代累积型小说,而属文人独创。
丁一清
关键词:水浒传成书过程故事内容话本
论鲁斋郎形象的文化意蕴
2012年
元代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冲突。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通过蒙古族"抢婚"习俗及鲁斋郎形象的典型性分析,揭示了这一现象,使其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
丁一清
关键词:抢婚社会问题
谈岑参写在凉州的几首诗被引量:1
2008年
岑参先后两次出塞到陇右地区,期间在凉州停留半年多时间,创作了《登凉州尹台寺》等9首诗歌。其诗既不同于首次出塞时的困顿、乡思之作,又不同于二次出塞时的写景作品,体现出"辞意清切"的特点。
丁一清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
关于回族古代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兼评《元代回族文学家》
2007年
结合《元代回族文学家》一书,对回族古代文学的产生时间、范围、评价尺度等问题提出个人看法,同时对元代回族文学的自觉化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汉族文学和伊斯兰教教律是影响回族古代文学形成的主要元素,对汉族文学的过继和民族文化心理是回族古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丁一清
关键词:回族民族心理元代文学
建国以来回族古代文学研究述评
2011年
回族古代文学作为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工作起始于建国以后,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文章对建国以来的回族古代文学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进行了评说与前瞻。
丁一清
关键词:回族古代文学作家作品
论关汉卿杂剧中的诙谐手法
2007年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因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体制完备而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上运用诙谐的艺术手法,通过喜剧性的情节、滑稽的形象、幽默的语言,较好地发扬了"寓庄于谐"的艺术传统,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审美价值,极大地丰富了杂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推动杂剧的传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丁一清
关键词:关汉卿杂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