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厚隆
- 作品数:8 被引量:82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 2011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75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术前误诊72例(41.1%),术后复发性腹膜后肿瘤21例,其中脂肪肉瘤复发12例(57.1%),肉瘤、平滑肌肉瘤、副神经节瘤复发各2例(9.5%),神经鞘瘤、节细胞性神经瘤、纤维瘤复发各1例(4.8%)。复发时间3个月至17年,均行再次手术治疗。死亡3例(1.7%),其中2例为肝脏、肺转移,病理为圆细胞肉瘤及黏液性梭形细胞肿瘤;1例为术后腹膜后感染,全身衰竭死亡。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发病率低,恶性肿瘤所占比例高,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是提高腹膜后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
- 甘建新车向明李宇杰龙厚隆李海军张丹杰廖新华毕铁强赵伟
-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
- 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18
- 2013年
- 1目的比较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CochraneLibrary及Webof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国内外1980年1月至2011年10月公开发表的有关胃上部癌手术治疗的英文及中文文献。根据所行手术不同将患者分为近端胃切除术组和全胃切除术组。应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优势比(OR)合并值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结果纳入13篇文献,共2622例胃上部癌患者,其中全胃切除术组1464例,近端胃切除术组1158例。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3,P〉0.05);全胃切除术组患者的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近端胃切除术组(OR=1.74,1.45,P〈0.05);按TNM分期对5年生存率进行分层分析,两组TNMⅠ、Ⅱ、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4,1.31,2.03,P〉0.05);但TNMHI期患者中,全胃切除术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近端胃切除术组(OR=2.29,P〈0.05)。全胃切除术组患者的总体复发率略低于近端胃切除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4,P〉0.05);其中,全胃切除术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低于近端胃切除术组(OR=0.29,P〈0.05);两组患者的远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0,P〉0.05)。结论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术的中、远期疗效均优于近端胃切除术;应按照肿瘤的分期个体化地评估手术的价值,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 刘俊松车向明李铎伟龙厚隆贺仕才陈锐常帅
- 关键词:胃肿瘤全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META分析
- 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胃癌中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的68例患者胃癌组织和其中59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Nampt、VEGF—A的表达情况,并对68例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随访。结果Nampt在正常胃黏膜(6±3)及胃癌组织(13±5)中均表达,但胃癌组织表达显著升高(t=7.46,P〈0.01);胃癌中Nampt的表达程度与浸润深度(F=4.693,P=0.034)、淋巴结转移(F=4.027,P=0.049)及TNM分期(F=9.979,P=0.002)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胃癌中Nampt的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有关,Nampt表达升高,患者预后变差,Nampt、VEGF—A共表达升高,则患者预后更差。Nampt与VEGF—A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3,P=0.015)。结论Nampt与VEGF—A的表达呈正相关;两者可能在促进肿瘤发展、转移的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协同性。
- 龙厚隆车向明毕铁强李海军刘俊松李铎伟
- 关键词:胃肿瘤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免疫组织化学
- 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分析影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探讨其转移规律,为指导临床治疗、评估预后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累及肠管周径、大体类型、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等相关因素,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大体类型、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大体类型、病理分级及浸润深度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影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大体类型、病理分级及浸润深度。
- 李海军车向明贺仕才龙厚隆
- 关键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预后
-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0年
-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众所周知的与胃癌发生有密切联系的病原体。然而,一些临床医师仍在质疑HP与胃癌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总结了最近的关于HP与胃癌关系的临床资料。这次对HP与胃癌关系的最新总结有力地证实了HP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并提示消除HP感染预防胃癌的发生。
- 毕铁强廖新华龙厚隆车向明
- 关键词:胃癌幽门螺杆菌随机对照试验
- 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分析影响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探讨其转移规律,为临床治疗、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性别、年龄、癌肿部位、大小、累及肠管周径、大体类型、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它们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其年龄、肿瘤大小、累及肠管周径、大体类型、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浸润深度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影响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浸润深度。
- 李海军车向明甘建新廖新华张丹杰龙厚隆李宇杰
- 关键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求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为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992例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与术中诊断肝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累及肠管周径、大体类型、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盆腹膜种植、Dukes分期、肝外转移、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等与肝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992例结直肠癌,106例在确诊肿瘤时出现肝转移,占10.7%。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大小、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盆腹膜种植、肝外转移、Dukes分期、术前血清CEA水平与肝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盆腹膜种植、肝外转移、Dukes分期为影响肝转移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盆腹膜种植、肝外转移、Dukes分期。
- 李海军车向明贺仕才龙厚隆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淋巴结转移
- 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方式选择的Meta分析被引量:23
- 2012年
- 目的:从副损伤、生存率、复发率等三方面对甲状腺全切术(TT)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PT)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进行对比评价,以期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收集国内外多个数据库符合入选标准的13个对照临床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入选患者的副损伤、生存率、复发率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TT的喉返神经损伤率高于PT组(OR=1.58,95%CI=1.04~2.42,P=0.03),TT组的甲状旁腺损伤率高于PT组(OR=4.29,95%CI=3.09~5.94,P<0.000);两组中短期(20年以内)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低危患者TT组的复发率低于PT组的复发率(OR=0.42,95%CI=0.32~0.55,P<0.000)。结论:不同危险等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实行个体治疗原则,主张对低危患者实行较为保守的手术切除范围。
- 李铎伟车向明刘俊松龙厚隆贺仕才陈锐
-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