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姝

作品数:26 被引量:98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级星火计划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3篇中华绒螯
  • 23篇中华绒螯蟹
  • 23篇绒螯蟹
  • 11篇蜕壳
  • 9篇基因
  • 5篇基因表达
  • 5篇成蟹
  • 4篇相关基因
  • 4篇相关基因表达
  • 3篇幼蟹
  • 3篇克隆
  • 2篇养殖
  • 2篇养殖环境
  • 2篇野生群体
  • 2篇伊乐藻
  • 2篇遗传分化
  • 2篇营养品质
  • 2篇脂肪酸
  • 2篇中华绒螯蟹幼...
  • 2篇生长发育

机构

  • 23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23篇黄姝
  • 21篇王成辉
  • 12篇王军
  • 6篇茅海成
  • 6篇陈娇
  • 5篇王中清
  • 5篇陈晓雯
  • 2篇吴廉
  • 2篇刘庆华
  • 2篇刘金生
  • 1篇吕为群
  • 1篇周陆

传媒

  • 4篇第九届世界华...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淡水渔业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第十届长三角...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华绒螯蟹Na+/K+-ATPaseα1基因的分子克隆与表达分析
为了解Na+/K+-ATPaseα1基因的分子结构及其在中华绒螯蟹盐度调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Na+/K+-ATPaseα1基因全长,并采用qRT-...
茅海成王中清黄姝周陆王成辉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分子克隆基因表达
文献传递
中华绒螯蟹成蟹阶段的蜕壳与生长观察
蜕壳是甲壳动物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反映了甲壳动物生长不连续而呈跳跃式的特点.近几年来,我国中华绒螯蟹养殖业取得长足发展,养殖个体规格增长明显.而与此相反,中华绒螯蟹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却一直较为薄弱,其成蟹阶段的个体生长特性尚...
黄姝茅海成王成辉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壳长体重
水体pH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为了解养殖水体p H值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试验室水槽条件下,设定p H=7、8、9、10(均无水草)为实验组,以种植适量水草(p H值为8.2~9.1)为对照组,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均重0.43 g±0.09 g)在不同p H值水体中饲养一个蜕壳周期(37 d)的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蜕皮抑制激素MIH,蜕皮激素受体EcR,维甲类X受体RX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2)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河蟹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实验组,其中,p H10的河蟹成活率和增重率最低。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MIH、EcR和RXR基因在不同p H水体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IGF2基因在不同p H水体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不同p H水体幼蟹的增重率与成活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EcR、RXR与IGF2基因相互间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三个基因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通过对成活率、增重率和基因表达的综合分析认为幼蟹生长的最适p H为8~9。
刘金生王军岳武成陈娇黄姝慈元吉王成辉
关键词:蜕壳基因表达
一种中华绒螯蟹的室内水槽养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中华绒螯蟹的室内实验水槽养成方法,其步骤包括:(1)室内试验水槽养殖环境构建;(2)蟹种选择;(3)合理的放养密度;(4)日常管理与饵料投喂;(5)蜕壳时的管理。本发明是根据中华绒螯蟹养殖生物学和个体生态学特...
王成辉黄姝
文献传递
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7
2017年
本研究分析了有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组和对照组(无伊乐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生长、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有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体重、壳长和壳宽增长率与肥满度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但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伊乐藻组的雌蟹肝胰腺中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也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而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雄蟹肝胰腺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中华绒螯蟹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综上所述,伊乐藻不仅有利于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而且能改善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品质。
刘庆华黄姝岳武成陈晓雯彭智文王军王成辉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伊乐藻氨基酸脂肪酸
饲养环境对中华绒螯蟹仔蟹生长与蜕壳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中华绒螯蟹在不同饲养环境条件下生长存在巨大差异,为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对仔蟹生长和蜕壳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了解基因表达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的互作关系,本研究选取同一家系的大眼幼体和仔蟹分别饲养于室内玻璃钢水槽和室外小型水泥池两种环境,观察它们的生长差异,并应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甲壳动物高血糖素(CHH)、蜕皮抑制激素(MIH)、蜕皮激素受体(EcR)、维甲类X受体(RXR)以及性腺抑制激素(GIH)5个蜕壳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室外水泥池饲养的仔蟹体质量均显著大于室内水槽饲养的仔蟹体质量(P<0.05)。环境对MIH和RXR基因的表达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而CHH、EcR和GIH均存在极显著的环境表达差异(P<0.01);5个基因(MIH、CHH、EcR、GIH和RXR)均存在显著的不同发育时期表达差异(P<0.05);除MIH基因外,其他4个基因(RXR、CHH、EcR和GIH)的表达存在极显著的饲养环境与发育时期的交互作用(P<0.01)。研究还发现,MIH、GIH和CHH对河蟹的蜕壳具有协同调控作用,而RXR与GIH对河蟹蜕壳具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
慈元吉黄姝岳武成王军王成辉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环境差异发育时期基因表达
中华绒螯蟹蜕壳周期内不同发育时序的转录组分析
蜕壳是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生物学过程,而目前尚未开展与此过程相关的基因表达组研究。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对中华绒螯蟹蜕壳周期内的4个不同发育时序(蜕壳后2天、10天、20天和30天)的肝胰腺转录组进行了分析...
黄姝王军陈娇Sarah Gaughan吕国庆吕为群王成辉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中华绒螯蟹配套系育种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比较与选择压力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1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配套系育种群体(A、B选育系F4群体及其正反杂交子一代AB、BA群体)和长江口野生群体(YZ)的遗传变异与差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配套系育种群体中,正反杂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两亲本群体,但配套系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低于野生群体。(2)分子方差分析(AMOVA)、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NJ树、主成分分析(PCA)以及STRUCTURE遗传聚类分析均一致显示,正交群体AB与其母本AA为一组、反交群体BA与其母本BB为一组,野生群体YZ单独为一组,三组间的遗传差异极显著(P<0.01)。(3)应用Arlequin软件和Bayescan软件进行选择压力检测,发现配套系育种群体中有3个位点、野生群体中有1个位点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揭示连续4个世代的人工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配套系育种群体与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综合研究表明,人工选择作用促进了配套系育种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分化并导致了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而配套系育种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配套子代的遗传多样性。
吴廉慈元吉黄姝茅海成王中清王成辉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微卫星位点
断肢再生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为材料,研究人工压力法切断其4个步足(左侧第1、3步足和右侧第2、4步足)后的蜕壳、生长与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断肢蟹当期蜕壳的步足再生率为7.6%,第2次蜕壳后的再生率为91.6%;断肢蟹与正常蟹的成活率相当;断肢蟹在断肢当期的蜕壳周期显著长于正常蟹(P<0.01),但蜕壳后增质量率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而第2次的蜕壳周期显著短于正常蟹(P<0.01),但蜕壳后增质量率与正常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2次蜕壳后,断肢蟹与正常蟹的整体蜕壳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表明:断肢蟹与正常蟹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IGF2、维甲类X受体基因RXR、蜕皮抑制激素基因MIH的表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断肢蟹的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而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的表达量却显著低于正常蟹(P<0.05).综上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发生断肢后能在2个蜕壳周期内完成再生,且与正常蟹在成活率、蜕壳周期和蜕壳后增质量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R和MSTN基因对促进中华绒螯蟹再生肢体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断肢蟹可在生产上继续使用.
岳武成陈娇慈元吉黄姝王军王成辉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基因表达
实验室条件下中华绒螯蟹成蟹的蜕壳、生长观察与蜕皮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重要水产经济生物,在水产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本文采用养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中华绒螯蟹在成蟹阶段的蜕壳与生...
黄姝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蜕壳水草饲养方式基因克隆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