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华锰

作品数:14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管
  • 6篇急性
  • 4篇卒中
  • 3篇动脉
  • 3篇缺血
  • 2篇大血管
  • 2篇动脉支架
  • 2篇血管内治疗
  • 2篇血性
  • 2篇首发
  • 2篇栓塞
  • 2篇取栓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蛛网膜下腔出...
  • 2篇网膜
  • 2篇下腔出血
  • 2篇颅内
  • 2篇膜下

机构

  • 14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南阳市中心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自贡市第三人...
  • 1篇扬州大学附属...
  • 1篇自贡市第一人...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湖北省第三人...

作者

  • 14篇黄华锰
  • 9篇潘小平
  • 6篇邓伟华
  • 5篇李泽
  • 3篇杨勇
  • 3篇黄翚
  • 2篇陈树达
  • 1篇周列民
  • 1篇胡伟
  • 1篇邓慧琨
  • 1篇时忠华
  • 1篇胡蓉
  • 1篇王力
  • 1篇邓丽芬
  • 1篇杨世泉
  • 1篇陈浩博
  • 1篇欧阳樱君
  • 1篇邱涛
  • 1篇周珏倩
  • 1篇周进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白求恩医学杂...
  • 1篇第九次全国神...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因子变化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人群个体共10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病类型和健康情况将其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和健康人群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研究对象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清前白蛋白(ei)进行检测观察。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IL-8、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且进展性脑梗死组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更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PA水平明显偏低(P〈0.05).且进展性脑死组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更低(P〈0.05)。结论血清hs,CRP、IL-8、TNF-α、PA等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黄华锰邓伟华潘小平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炎症因子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治疗预后的关联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长期采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颈动脉支架术后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3例,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术后采用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采用氯吡格雷(75 mg/d)长期抗血小板治疗,随访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情况,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 平均随访26个月(12~36月),20例颈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快代谢型3例,中代谢型发生缺血性卒中12例,慢代谢型发生缺血性卒中5例;中代谢型、慢代谢型患者的卒中发生风险高于快代谢型患者(OR=4.92,95% CI :1.26~19.31, P=0.015,OR=10.67,95%CI :1.92~59.2,P=0.008).发现CYP2C19功能缺失(LOF)携带数与脑卒中发生存在相关(P=0.002),携带有1个LOF等位基因者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是未携带者的3.21倍(95% CI :1.23~9.05,P<0.05),携带2个LOF等位基因者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时未携带者的10.21倍(95% CI :2.62~40.24,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长期采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慢代谢型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较快代谢型升高.LOF携带数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脑卒中发生存在相关.
黄翚曾涛潘小平邓伟华杨勇黄华锰李泽
关键词:CYP2C19基因多态性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氯吡格雷
早期DSA检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意义
2007年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病之一,并呈逐年增高趋势。随着神经介入影像学的发展,对急性SAH患者早期(72h内1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使SAH的早期病因诊断及病因治疗成为可能,患者的预后也得到显著改善。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96例SAH患者行早期DSA检查并给予相应的病因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资料与临床治疗总结报道如下。
黄华锰邓伟华潘小平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蛛网膜下腔出血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首发单相抑郁症的疗效及对患者注意功能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首发单相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以及该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注意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52例首次发病且未予任何治疗措施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在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的基础上接受长达4周(每周5 d,共20 d)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rTMS真刺激(真刺激组, n=27)或伪刺激(伪刺激组, n=25)。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周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测评患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以及应用中国伯明翰认知筛查量表(BCoS-C)的听觉注意测试项目评估患者的听觉注意程度。 结果:(1)抑郁症状:真刺激组患者治疗第2、4周末的HAMD-24评分[(20.63±2.73)分、(15.85±2.43)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25.74±2.68)分],伪刺激组患者治疗第4周末的HAMD-24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0.48±2.33)分 vs. (25.80±2.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2、4周末时,真刺激组患者的HAMD-24评分均明显低于伪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听觉注意功能:真刺激组患者治疗第4周末的总正确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51.74±1.38 vs. 47.48±1.60),持续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0.74±0.71 vs. 4.37±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4周末时,真刺激组患者的总正确数较伪刺激组(48.00±1.66)明显升高,持续指标较伪刺激组(3.72±1.28)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能更快速有效地改善单相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及注意功能,其中抑郁症状较注意功能能更快得到改善。
胡键浠陈浩博黄华锰胡蓉胡桂和郭爱华李曼邓慧琨潘小平
关键词:抑郁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6 h内血常规结果 计算NLR,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LR与LVO的独立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NLR对LVO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0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3.6岁,男性67例(61.5%),46例(42.2%)存在LVO.LVO组心房颤动、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的患者比例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白细胞计数、NLR、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非LVO组,而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非LVO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NLR是LVO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768,95% 可信区间2.272~4.984;P=0.001).NLR预测LVO的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12(95% 可信区间0.638~0.793),最佳截断值为4.1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3% 和73.6%.结论 早期外周血NLR高可有效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LVO.
汶海琪李泽周进黄翚黄华锰杨勇邓伟华
关键词:卒中中性白细胞白细胞计数动脉闭塞性疾病
改良直接抽吸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23年
目的观察改良直接抽吸取栓术(ADAPT)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栓塞性脑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改良ADAPT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栓塞性脑卒中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该改良技术核心是血栓抽吸导管或颅内支持导管管头明确越过血栓后才开始直接使用20 mL的注射器进行手动持续抽吸;所有患者术后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启动规范抗凝药物治疗,每月门诊随访观察有无再发卒中。结果12例患者闭塞血管均成功再通,其中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2b~2c级3例(25%),mTICI 3级9例(75%);从穿刺到血管再通平均时间为37.7 min,首次取栓再通8例(66.7%),其中颈内动脉闭塞首次取栓再通成功率达80%,出院时平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0±9.22)分,与术前基础NIHSS评分相比,平均下降7分,术后90 d功能恢复良好(mRS评分0~2分)9例(75%);术后脑出血3例(25%),其中1例为小点状出血(HI1)而无明显症状、1例为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轻微占位效应的出血(PH1)恢复良好、1例为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PH2)术后自动出院,12例患者筛查病因均发现有心房纤颤,9例患者术后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在早期开展规范抗凝二级预防管理后无再复发。结论改良ADAPT是治疗急性大动脉栓塞性脑卒中的一种安全可行选择,血管再通效率高,血栓逃逸概率低、临床疗效良好。对心房纤颤患者实施规范抗凝管理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复发。
黄华锰胡桂和关秩诗欧阳樱君
关键词:卒中脑栓塞心房纤颤
小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2019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小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small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UI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动脉瘤大小分为sUIAs组(直径<5 mm)和非sUIAs组(直径≥5 mm)。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动脉瘤特征、血管内治疗方式以及有效性、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转归。结果共纳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其中sUIAs患者33例(41.25%),非sUIAs患者47例。sUIA组年龄[(51.1±9.7)岁对(61.2±8.1)岁;t=5.058,P<0.001]、动脉瘤最大直径[(3.6±1.1)mm对(8.2±3.2)mm;t=7.923,P<0.001]、颈宽[(3.1±0.5)mm对(4.5±2.5)mm;t=3.167,P=0.002]以及宽颈动脉瘤(3.0%对21.3%;χ2=7.213 ,P=0.007)和采用支架辅助栓塞(6.1%对23.4%;χ2=4.285,P=0.038)的患者构成比显著小于或低于非sUIAs组。两组间栓塞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转归良好率相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sUIAs,血管内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与非sUIAs的血管内治疗相当。
黄翚杨勇潘小平邓伟华黄华锰李泽张昊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痫性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血管病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以痫性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55例首发症状为痫性发作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是否以痫性发作为首发症状与急性脑血管病类型无明显关系(P>0.05);以痫性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血管病病变多累及皮层或为多灶病变;以痫性发作为首发症状死亡5例,病死率为9.09%,未以痫性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死亡47例,病死率为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可以痫性发作作为首发症状,且这部分患者病死率较普通脑血管病更高。
黄华锰陈树达李泽潘小平
关键词:痫性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脑栓塞
脑卒中患者血浆BNP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脑梗塞患者24例,脑出血患者31例,另取18例住院的非器质性病变患者作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各组血浆BNP浓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各组血浆 BNP...
成秋生黄华锰郑浩黄翬潘小平
关键词:脑利钠肽脑卒中
文献传递
奥扎格雷与阿司匹林协同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78例),治疗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1次/d×30 d、奥扎格雷160 mg,1次/d×10 d;对照组仅用阿司匹林100 mg,1次/d×30 d;两组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及他汀类调脂等治疗。结果:治疗组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Fg)、血栓前体蛋白(TpP)、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及TIA发作停止例数等方面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有协同作用且安全有效,可有效控制TIA向脑梗死转化。
陈沛黄华锰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