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蔚

作品数:24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纯诗
  • 6篇中国纯诗
  • 6篇现代诗
  • 5篇艺术
  • 5篇审美
  • 4篇新诗
  • 4篇文学
  • 4篇教学
  • 3篇中国新诗
  • 3篇诗教
  • 3篇诗人
  • 3篇文体
  • 3篇现代诗教学
  • 2篇艺术形式
  • 2篇音乐
  • 2篇音乐性
  • 2篇审美经验
  • 2篇生命
  • 2篇生命经验
  • 2篇诗歌

机构

  • 24篇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

  • 24篇高蔚
  • 1篇徐径
  • 1篇郭丽君
  • 1篇史树楠
  • 1篇梁培辉

传媒

  • 3篇江西教育学院...
  • 1篇南方文坛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求索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延边大学学报...
  • 1篇桂林师范高等...
  • 1篇青岛大学师范...
  • 1篇殷都学刊
  • 1篇新疆教育学院...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南宁师范高等...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河池学院学报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钦州学院学报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广西民族师范...
  • 1篇抗战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09
  • 11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位深陷于由混乱而“凸出地现出鲜血淋漓的斗争”中的抗日作家——记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里的胡风
2009年
1942年3月至1943年3月间旅居桂林的胡风,创建桂林南天出版社,编辑出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扶植文学新人成长等业绩,均为大家所熟知。鲜为人知的是,文化城里的胡风,却很多时候心情郁闷,充满了焦虑,深陷于由混乱而"凸出地现出鲜血淋漓的斗争"中。而事实上,无论做什么,胡风都是在为他的人生理想而战斗。他要到"混乱"的现象里去抓取"有生的力量"和"能生的方向"。
高蔚
关键词:桂林文化城
西诗经验与现代诗教学
2008年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无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作品,还是梳理中国新诗传统的文化资源,教师的西诗经验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就当下现代诗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教师缺少相应的西诗文化背景与审美经验,是现代诗教育遭遇的主要困境。
高蔚
关键词:现代诗教学审美经验文化传播
美与生命本性的召唤——中国新诗现代化进程中的邵洵美被引量:2
2008年
作为20世纪中国的唯美主义诗人,邵洵美为中国新诗所引入的美的观念,意义不凡。他力图通过译介西方唯美-颓废主义诗人诗论诗作,为唯美-颓废艺术思想作为一种美学原则而融入中国艺术精神,拨去理论与情感上的迷雾。他对诗的品性的定位,把诗融入了哲学、宗教、历史、思维、心理等人类文化的总体构成里。他所强调的诗的形式要与诗的品性相和谐,把新诗引入了对美的姿态、颜色、形状以及灵魂的凝视。然而,邵洵美对官能享受的率真颂赞,不仅没有为他赢得新诗美学现代性追求的桂冠,反而使他被钉在"颓加荡"的十字架上。
高蔚
关键词:邵洵美中国新诗唯美-颓废主义先锋艺术
桂林抗战文化城内的广西本土小说家
2015年
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旅桂作家,为广西文坛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创作高潮。但“文化城”内的广西本土小说家也是筑建“文化城”的一块块坚实基石,他们自觉接受新文学传统影响后的艺术实践,一改广西籍作家现代小说文体意识迟滞的现状,其审视生命的视角和处理生活细节的艺术方式,不同程度地濡染有鲁迅、沈从文、郁达夫、沙汀、郭沫若等大家作品的神采,显示了广西小说融入主流文学、走进革命文学轨道的初步成果。
高蔚
关键词:桂林文化城抗战文学区域文学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指导思想的调整问题
2011年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在强调"通识"教育的体制规范中,淡化了专业教育,甚至远离了我们热衷的"现代文学精神"。教学实践的事实证明,单一的"知识"传输、"能力"培养、"文学性"教育,有违时代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向重视公共话语意识的心理期待。
高蔚
关键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改革
于赓虞: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2009年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高蔚
关键词:于赓虞纯诗生命经验先锋诗人
用电影的手法写诗——中国纯诗的象征性意象之途
2008年
"现代"诗人用一个一个的印象描画情绪;用不加装饰的字眼抓取简洁、坚硬、鲜明的一个或一串意象;用电影的手法构筑画面。他们诗中的意象具体、客观、直接、无矫饰,但"飞过的鸟,溜过的反光,不大听得清楚的转瞬即逝的声音",都被"连系起来,杂乱地排列起来"。这样的诗,"运用许多意象,给你一个复杂的感觉";运用意象置换辞藻,还原"辞藻"的工具属性,让意象被类似蒙太奇的剪辑手段处理后,直接成为诗的构成元素。这是"现代"诗人创造的中国纯诗的新旋律。
高蔚
关键词:中国纯诗象征性意象电影技巧
论诗性情感的审美直觉构成被引量:1
2008年
诗性情感并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生命情感,而是心灵的意识活动对自然生命情感的"意象综合",是艺术创造过程中"与创造性直觉融为一体的情感",是一种艺术情感。它以直觉为基础,是一种直觉认识,是直觉的物化,并以意象创造为特征。它具有一定的结构,能赋予诗以艺术的形式感。它表现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意识本身的逻辑"。它的作用就是直接展示情感活动的结构模式。它的形式轨迹与艺术的表现形式之间,具有一种同构关系。
高蔚
关键词:直觉结构形式
一种“摆脱”文化母语的言说——论作为新诗范式的“白话”诗被引量:1
2012年
将"白话"作为汉语诗歌的美学范畴纳入中国新诗审美意识生成、生长的历史视阈,其"所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早期"白话"新诗写作构想的"言文合一",绝不仅是言语方式的改变,而是对"文化母语"言说体系的叛离;由此生成的"作诗如作文"写作"方案",作为胡适"革命"话语的逻辑起点,其美学旨趣也首先不在诗歌艺术形式本身,而在文化心态的整体转型。另一方面,就"白话"所确立的汉语诗歌新的话语方式而言,它的"能指"空间极为丰富,艺术内部诸多价值形态也是其构成的重要内容。这两方面均为后来各历史时期的汉语诗歌走向提供了艺术经验。本文探讨的是前者。
高蔚徐径
关键词:审美意识文化焦虑
中国新诗的“浪漫”之美被引量:1
2012年
关于中国新诗的"浪漫主义"美学追求,有两点需要我们再注意。一是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语言表达浅易、直白,诗性品格以单一地偏重"情感"与"想象"为特质,支撑想象的比喻又较多是近距离比喻,这使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创造性"变形"事物的力度严重不足,浪漫主义诗歌在本质上要去"腐朽中赎回上帝赐予人类的神性"的艺术欲求,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那里才找到了相应的诗学回应。然而,这不是唯一的事实,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也有经得起"新批评"细读的诗歌语言的多样性审美表现,有符合结构主义阅读阐释程式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它们用意象"咏叹"感情,
高蔚
关键词:中国新诗美学追求生命感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