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刚
- 作品数:74 被引量:636H指数:14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高寒地区冻土活动层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利用1960—2010年黑龙江省83个气象站的冻土和0 cm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多项式回归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冻土活动层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黑龙江省5个典型气候区域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趋势与特征,讨论了黑龙江省冻土活动层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冻土活动层冻结开始于9月,冬季3月冻土深度达到最大值,8月冻土厚度接近于0 cm。全省由北向南,最大冻土深度逐渐变小,冻结开始时间逐渐推迟,融化结束时间逐渐提前。黑龙江省最大冻土深度均呈显著减小的趋势,存在明显的退化趋势。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90年代前黑龙江省最大冻土深度变化较小,最大冻土深度较深,90年代后最大冻土深度呈显著减小的趋势。高纬度地区地温低,在同等条件下冻土深度较低纬度地区深。
- 高峰刘军倪长健高永刚赵慧颖
- 关键词:冻土活动层
- 大兴安岭区域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湿地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6年
- 基于未来2种排放情景下的RCM-PRECIS输出的大兴安岭区域气温与降水量预测数据,采用M ann-Kendall(简称M-K)非参数检验法和线性倾向率法,分析大兴安岭区域2015-2050年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来2种情景下,2015-2050年的年平均气温升高显著,A2情景的增温速率(0.54℃·(10a)^(-1))高于B2情景(0.41℃·(10a)^(-1)),与东北地区增温速率(0.56℃·(10a)^(-1))一致,B2情景增温速率低于东北地区增温速率;大兴安岭区域自2032年气温开始出现增暖突变现象,增温幅度显著增大.2种情景下季节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大小依次为夏季、冬季、春季和秋季,A2情景夏、冬、春、秋季分别为0.59、0.56、0.56、0.52℃·(10a)^(-1),B2情景分别为0.48、0.47、0.42、0.37℃·(10a)^(-1);各季突变增温时间点和增温趋势显著时段存在差异.2种情景下2015-2050年的年降水量有微弱的减少趋势,M-K检测基本无显著变化;季节降水总体而言,大兴安岭区域未来36 a降水量仍以夏季为主,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春季和秋季次之,各占全年降水量的18%~19%.未来大兴安岭区域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其中21世纪20、40年代大兴安岭湿地受到气候暖干化的胁迫相应较强,未来气候暖干化趋势是大兴安岭湿地生态系统萎缩和退化的主要诱因之一,未来大兴安岭湿地生态系统仍将受到气候暖干化趋势的巨大威胁,面临萎缩和严重退化趋势.
- 高永刚赵慧颖高峰朱海霞曲辉辉赵放
- 关键词:气候变化特征湿地变化
- 近50年气候变化对七星河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的影响
- 采用1961-2008年网格插值的七星河湿地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Miami(R)模型计算了七星河湿地植被NPP(NPP地上与NPP总),并分析了气温、降水量、植被干燥指数等气候条件对湿地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
- 王芳高永刚白鸣祺
-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系统NPP
- 文献传递
- 黑龙江省马铃薯气候生产力特征及区划被引量:42
- 2007年
- 利用黑龙江省81个气象站1975-2004年30 a的逐日气象资料及相应插值的网格同期逐日气象资料,采用WOFOST作物生长模型,模拟并分析了马铃薯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各地气候生产力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利用气候生产力的距平百分率、变异系数及与气候生产力密切相关的有关生育期的4个气候因子(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日照时数、降水量),采用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将黑龙江省马铃薯可能种植区初步划分为9类气候栽培区,为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发展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
- 高永刚那济海顾红温秀卿于英楠刘丹
- 关键词:马铃薯WOFOST模型气候生产力区划
- 气象条件对三江平原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2024年
- 选用2018—2019年三江平原水稻分期移栽观测资料、气象资料和籽粒品质检测资料,采用Duncan多重极差检验、Friedman秩检验、相关分析、产量与品质综合指数等方法,分析气象条件对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对产量影响显著,产量与抽穗—乳熟期的∑T≥10℃呈极显著正相关,该值684.8℃为水稻获得理想产量的积温指标。气象条件对籽粒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影响显著,各类氨基酸、脂肪酸含量与气象条件相关性各有特点。总体上,氨基酸含量与抽穗—乳熟期的ΔT、移栽—成熟期的T_(max)分别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脂肪酸含量与移栽—成熟期的T和T_(max)、孕穗—成熟期的ΔT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乳熟期ΔT为5.1℃和孕穗—成熟期ΔT为7.0℃分别是获得理想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气温指标。气象条件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而对籽粒脂肪、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影响显著;随着移栽期推迟,脂肪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增加。总体上,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与抽穗—乳熟期T min呈显著正相关,在三江平原,水稻适宜移栽期为气温稳定通过13.0℃,移栽日期为5月19日左右,上述条件下水稻栽培可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可见,合理调控作物播种或移栽期是农业生产中改善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有效方法,可促进农业生产增产、提质、增效。
- 高永刚王芳王艳韩俊杰韩俊杰高峰姜丽霞孙胜阳
- 关键词:营养品质
- 近43年来黑龙江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被引量:60
- 2007年
- 从近43年来黑龙江省各地气候变化趋势的角度出发,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世界粮食研究模型(WOFOST)和气候变化趋势的数学分析方法,计算并分析了近43年来黑龙江省各地各主要作物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和各地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讨论了气候变化趋势对主要粮食作物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对各主要作物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但不同作物影响不同。近43年来黑龙江省玉米模拟产量变化趋势增加,平均增加幅度为4.81%/10a,气温变化趋势的增高是其模拟产量变化趋势增加的主要气候因素。黑龙江省大豆模拟产量变化趋势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平均降低幅度为1.52%/10a;气候变化趋势对北部和南部区域的大豆模拟产量变化趋势作用不同,气温变化趋势的增高是北部大豆优势种植区域模拟产量变化趋势增加的主要气候因素,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应变化趋势是南部大豆种植区域模拟产量变化趋势降低的主要气候因素。
- 高永刚顾红姬菊枝王育光
- 关键词:主要粮食作物气候变化
- 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成因及影响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利用黑龙江省7个酸雨观测站酸雨观测资料(4个站时间序列1991~2006年,3个站时间序列2005~2006年),分析了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发生频率、强度和降水电导率,并讨论了酸雨成因及其影响。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发生频率以龙风山最高,加格达齐和虎林次之,哈尔滨、佳木斯、嫩江和漠河最低;秋季酸雨强度以龙凤山最强,其次是虎林和漠河,哈尔滨、佳木斯、嫩江和加格达齐较低。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发生频率哈尔滨和龙凤山高于历史同期,佳木斯和嫩江低于历史同期。总体上大气环境较好,污染程度略轻。
- 那济海高永刚温秀卿刘丹张剑侠
- 关键词:酸雨
- 伊春林区影响3种主要林木生长量的气候因子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基于林木生长观测资料和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初步讨论了温度、降水量、辐射量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木生长期的温量指数、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对3种主要林木年生长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建立了气象因子与3种主要林木单株年生长量的线性方程。
- 刘丹高永刚顾红张剑侠温秀卿喻晓天
- 关键词:降水量林木生长量
- 黑龙江省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通过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产区中的27个县(市)2a的农田土壤养分含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田土壤肥力状况属中上等水平;2005年与2004年相比,速效氮和有机质增加,速效磷和速效钾减少;空间变异程度上,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
- 韩俊杰南瑞高永刚姜丽霞
- 关键词:农田土壤养分
- 3种森林火险气象指数在黑龙江省北部林区应用效果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2
- 2008年
- 利用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林区和小兴安岭伊春林区11个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气象资料、森林火灾次数资料和五营林业气象试验站1991—2005年森林可燃物含水率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回归法,建立森林细小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关系模型。研究表明,模型模拟效果较好,模型模拟值可应用于森林火险气象指数模型中。对IN、IMN和INMC3种森林火险气象指数在黑龙江省北部林区实际使用效果的对比分析表明:IMN指数总体应用效果最好,IN指数次之,INMC指数较好,3种指数可在黑龙江省林区大范围推广使用;在实际应用中,考虑森林可燃物含水率这一因素,可提高INMC指数的应用效果。划分了3种森林火险气象指数在黑龙江省北部林区应用中相应的森林火险等级指标。
- 高永刚张广英韩俊杰姜丽霞
- 关键词:火险等级可燃物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