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丽
- 作品数:39 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盐酸格拉司琼三种给药方式对预防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对比观察
- 2006年
- 目的观察盐酸格拉司琼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对硬膜外术后镇痛恶心、呕吐的治疗效果。方法360例ASAI^II级择期妇科子宫切除手术患者,术毕采用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PCEA),随机分成三组,启动PCEA时,Ⅰ组静脉给予盐酸格拉司琼3mg;Ⅱ组静脉给予盐酸格拉司琼3mg,同时泵内加3mg;Ⅲ组泵内加盐酸格拉司琼3mg。三组PCEA参数设置均为负荷量吗啡2mg+生理盐水5ml,背景量2ml/h,镇痛维持48h。记录各组镇痛效果及恶心、呕吐程度。结果各组镇痛效果相似,恶心、呕吐发生率有差异。Ⅱ、Ⅲ组术后48h恶心、呕吐发生率与Ⅰ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格拉司琼对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恶心、呕吐有防治作用,单纯硬膜外泵入盐酸格拉司琼,用药量少,作用时间长,给药方式最佳。
- 于海高元丽代志刚陈丽
- 关键词:盐酸格拉司琼硬膜外镇痛恶心呕吐
- 不同单肺通气模式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浆炎性介质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不同通气模式对食管癌换着患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ASAI~II级)随机分为2组,即常规容量通气模式组(VCV组)和压力通气模式组(PCV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分别在在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60min(T3)、术毕双肺通气30min(T4)时、术后24h(T5)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细胞因子TNF-α、IL-6、IL-8及IL-10采用放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量。结果与T1比较,两组血浆TNF-α,IL-6,IL-8及IL-10水平均持续升高(P<0.05);,B组的TNF-α,IL-6,IL-8在T2,T3,T4时间点均明显低于A组(P<0.05);血浆IL一10水平在T3,T5时间点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压力通气模式组的炎症反应程度轻与容量通气模式,单肺通气期间选择容量通气模式可以减轻肺部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肺损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高元丽代志刚张印龙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8单肺通气
-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开胸手术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06年
- 为了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在胸部手术患者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将30例ASA I-II级择期普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复合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复合组在全麻诱导前先行胸段硬膜外穿刺置管,给局麻药控制麻醉平面在T4-T10水平,并在术中定时追加局麻药,分别记录麻醉前、气管拔管前、气管拔管即刻、气管拔管后1min、5min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显示:对照组各项指标在气管拔管即刻达到高峰,与麻醉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拔管前、拔管后1min也高于复合组,拔管后5min也未完全恢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应用复合组苏醒期中循环功能相对稳定,可减轻应激反应,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 高元丽彭心宇代志刚
-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血流动力学
- 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超前镇痛对胸腔镜手术患者BNP和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超前镇痛对胸腔镜手术患者脑钠肽(BNP)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1月~2016年6月我院心胸外科拟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组(GN组,n=25)和单纯全麻组(G组,n=25)。抽取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的静脉血测量BNP值;术前及术后第7天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具体数值;记录患者手术后2h(Ta)、4h(Tb)、6h(Tc)、8h(Td)、24h(Te)动态及静态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在进入手术室(T_1)、插入气管导管后(T_2)、切皮后5min(T_3)、单肺通气后5min(T_4)、手术结束时(T5)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7天的BNP值均比术前1天高(P<0.05),且GN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第7天的BNP值比G组患者低(P<0.05)。术后第7天两组的LVEDD值比术前高,且G组比GN组高(P<0.05);手术后第7天G组的LVEF值比术前和GN组均低(P<0.05)。术后VAS评分在静态、动态的Ta、Tb时GN组明显小于G组(P<0.05)。与T_1时比较,T2时两组的MAP有所降低(P<0.05);T_3、T_4、T_5时G组的MAP比T_1时、GN组均高(P<0.05)。T_3、T_4、T_5时G组的HR比T1时、GN组均高(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超前镇痛联合全麻,能够使胸腔镜手术对患者BNP及心功能的影响相对减轻,适用于胸腔镜手术及术后疼痛的治疗。
- 朱敏高元丽高晓军王胜代志刚
- 关键词:超前镇痛胸腔镜手术BNP全麻
- 容量与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对胸科手术单肺通气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为观察术前肺功能正常的开胸手术病人在单肺通气(OLV)期间,定压控制通气模式(PCV)和定容控制通气模式(VCV)对气道压力、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术前肺功能正常进行开胸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肺通气采用VCV模式30min后转换为PCV模式。B组:单肺通气采用PCV模式30min后转换为VCV模式。在麻醉前(T1)、单肺通气前(T2),容量控制通气(压力控制通气)30min(T3)、转换为压力控制通气(容量控制通气)30min(T4)四个时间段测气道压力和采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及计算肺内分流。结果:发现;无论VCV还是PCV在单肺通气期间动脉血氧分压(PaO2)无统计学意义(P=0.534),两组间的肺内分流量(Qs/Q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CV气道压力比VCV低((P<0.01)。结论: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在OLV期间,PCV模式与VCV模式比较并不能提高氧合作用,但PCV模式气道压力低,有利于减少气道损伤。
- 代志刚何芳高元丽郭素香
- 关键词:单肺通气肺内分流
- 哌替啶 非那根和格拉司琼预防硬膜外阻滞后寒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观察哌替啶、非那根、格拉司琼预防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反应的临床表现。方法:选择80例准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下肢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4组:Ⅰ组(杜非合剂组),Ⅱ组(格拉司琼组),Ⅲ组(杜非合剂和格拉司琼组),Ⅳ组(对照组)。四组均于硬膜外麻醉起效后静脉注射哌替啶和非那根合剂半量(Ⅰ组),格拉司琼3mg(Ⅱ组),杜非合剂半量和格拉司琼3mg(Ⅲ组),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Ⅳ组)。观察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寒战的发生率,寒战的严重程度及术前、术中、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用药后的并发症。结果:Ⅰ组、Ⅱ组、Ⅲ组I、V寒战发生率分别为10.0%,5.0%,15.0%,40%,Ⅳ分别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MAP、HR、SpO2组间和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与Ⅳ组相比嗜睡明显增加(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I组与I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后预注杜非合剂和格拉司琼有助于预防硬膜外麻醉后寒战反应,其中两药联用的效果优于单独用药,且并发症少。
- 高元丽代志刚郭素香
- 关键词:寒战麻醉哌替啶格拉司琼
- 过度通气时不同潮气量对颅脑手术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为颅脑手术病人寻求过渡通气时较为理想的潮气量,采用不同潮气量(12mL/kg、10mL/kg、8mL/kg)对三组颅脑手术病人实行过度通气,观察其对颅脑手术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Ⅰ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颈内静脉氧分压(PjvO2)和颈内静脉二氧化碳分压(PjvCO2)较基础值和Ⅱ、Ⅲ二组对应值低(P〈0.01);通气60min后Ⅰ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降低,而脑氧摄取(CEO2)增高,与其基础值及Ⅱ、Ⅲ组的对应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过度通气的Ⅰ组,有40%(4/10)的病人其SjvO2〈50%。结论:维持潮气量为8-10mL/kg,是颅脑手术病人较为理想的过度通气。
- 陈丽谢丽萍刘洋高元丽代志刚郭素香
- 关键词:过度通气潮气量脑氧代谢颅脑手术
- 运用循证医学理念指导麻醉专业本科生的临床实习被引量:1
- 2008年
- 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机制及诊疗的二级临床学科^[1];成为了与外科学、内科学并列的一门重要临床学科。由于麻醉医学教育起步较晚,我国麻醉学科总体情况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距,传统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进修、培训等手段来完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目前迫切需要寻求一条有效的途径使在校医学生特别是进入临床实习或工作前的医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 高元丽王胜代志刚郭素香
- 关键词:临床麻醉循证重症监测治疗临床学科麻醉学科
- 腹横肌阻滞对老年结肠癌患者应激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9年
- 目的对行结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腹横肌阻滞(TAP),探讨其对应激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下行结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腹横肌阻滞联合全麻组和单纯全麻组。腹横肌阻滞联合全麻组于入室后10 min常规进行双侧肋缘下TAP。测定入室10 min、麻醉诱导后5 min、切皮5 min、切皮2 h及手术结束即刻的血糖(GLU)、C-反应蛋白(CRP)浓度。测定术前1 d、入室10 min、手术结束即刻、术后1和2 d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评估,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期发生认知功能损伤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静态视觉模拟评分、GLU、NSE、MoCA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AP应用于老年结肠癌手术患者,可降低机体围手术期不良应激反应及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生率。
- 赵春辉高元丽代志刚王胜
- 关键词:老年
- 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心肌酶及心电图ST段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 分析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围术期心肌酶及心电图ST段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OPCAB患者按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对照组为单纯全麻组,在麻醉诱导前(T0)、术后1h(T1)、24h(T2)、48h(T3)4个时间点抽取血样测定血浆肌钙蛋白(cTn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并记录患者1-7d心电图ST段的动态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顺利,无一例转为体外循环。术前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CK、CK-MB、cTn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心电图监测显示观察组术后ST段抬高导联数3d内较术前均有所增多,在术后第4天开始下降,术后第7天已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对照组各时间点增多均较观察组更明显,在第5天开始下降,但一直较术前高(P〈0.05)。术后两组各时间点ST段下移的导联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为OPCAB围术期心肌提供良好保护作用。
- 代志刚高元丽董希玮陈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