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帅

作品数:19 被引量:204H指数:8
供职机构: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激痛点
  • 7篇疼痛
  • 7篇疼痛综合征
  • 7篇筋膜
  • 7篇肌筋膜
  • 7篇肌筋膜疼痛
  • 7篇肌筋膜疼痛综...
  • 5篇中风
  • 5篇中风后
  • 4篇电针
  • 4篇随机对照研究
  • 3篇针刺
  • 3篇针灸
  • 3篇中风后肩手综...
  • 3篇手综合征
  • 3篇综合征
  • 3篇疗效
  • 3篇康复
  • 3篇康复训练
  • 3篇康复训练治疗

机构

  • 19篇沈阳市第七人...
  • 18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19篇马帅
  • 16篇王列
  • 9篇马铁明
  • 4篇王树东
  • 3篇于本性
  • 3篇董宝强
  • 3篇曹锐
  • 3篇李记泉
  • 3篇卞镝
  • 3篇王鹰
  • 2篇沈红岩
  • 2篇王颖
  • 2篇王建华
  • 2篇胡雪艳
  • 1篇田辉
  • 1篇张健
  • 1篇杨关林
  • 1篇刘玉丽
  • 1篇张哲
  • 1篇王莹

传媒

  • 3篇中西医结合研...
  • 2篇针灸临床杂志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实用中医内科...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世界中医药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和灸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6
2016年
目的:比较温和灸与针刺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差异,为肩背部MPS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肩背部MPS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两组均选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进行治疗。温和灸组采用温和灸疗法,每次艾灸因人而异,20~100min不等,以患者出现透热感为度;针刺组采用毫针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每次留针30min。两组每日均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作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温和灸组愈显率80.0%(24/30),优于针刺组愈显率40.0%(12/30,P〈0.001)。治疗后两组PRI、VAS、PP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01);两组治疗后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激痛点与针刺激痛点对肩背部MPS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温和灸治愈显效更为明显,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王列马帅赵悦曹锐王颖马铁明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温和灸随机对照试验
基于转录组学的电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索电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分别设置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复制MPS大鼠模型,对电针组进行电针干预。取材前进行各组大鼠自发电活动频率、热缩足潜伏期检测;取材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肌肉组织病理形态;以各组大鼠的脊髓组织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应用平行反应监视技术(PRM)对序列相似家族111成员A(FAM111A)、含锌指和BTB结构域的蛋白16(ZBTB16)、蛋白磷酸酶1调节因子亚基3G(PPP1R3G)、围脂滴蛋白4(PLIN4)、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3C(PPP1R3C)共5个蛋白进行定量。结果:电针干预能减轻MPS造成的病理损伤,恢复骨骼肌组织形态,升高大鼠血清SOD、GSH-Px、CAT水平,降低MDA、IL-1β、IL-6、TNF-α水平。MPS模型大鼠87个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发生变化,涉及到了钙离子等信号通路。电针干预能升高FAM111A的表达水平,降低ZBTB16、PPP1R3G、PLIN4、PPP1R3C的表达水平。结论:电针干预MPS有效,电针治疗MPS的具体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调控能量代谢有关,修复因MPS造成的病理损伤。
王列李记泉李记泉于嘉祥马帅胡哲李格格陈怡然王鹰陈怡然马铁明王鹰于本性卞镝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电针脊髓组织转录组学
不同深度针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27
2017年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不同深度针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中风后尿失禁患者60例,分为深刺组30例及常规组30例。深刺组予深刺(进针65~90 mm)八髎穴法,常规组采用普通深度(25~40 mm)针刺八髎穴,每次均操作30 min,每日治疗1次,2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美国老年协会尿失禁程度量表、尿失禁程度分级作为观察指标,以尿失禁症状结合疗效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且深刺组各项评分的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深刺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深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临床值得推广。
马帅胡雪艳王列
关键词:深刺八髎穴针灸疗法中风后尿失禁
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比较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激痛点针刺组和传统针...
王列马帅马铁明王树东曹锐刘玉丽田辉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肩手综合征激痛点康复训练
文献传递
深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比较深刺八髎穴与常规穴位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中风后尿失禁患者60例,分为深刺八髎穴组30例及常规穴位组30例。八髎穴组予深刺(刺入3~4寸)八髎穴法。常规组采用常规穴位针刺,每周治疗6次,2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美国泌尿协会临床症状评分量表、尿失禁程度分级作为观察指标,以尿失禁症状结合疗效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八髎穴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痊愈、显效例数及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深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尿失禁患者症状及体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值得临床推广。
马帅王列
关键词:八髎穴针灸疗法中风尿失禁
阿是穴与激痛点浅议被引量:26
2016年
阿是穴与激痛点虽于不同时代提出,但二者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二者的起源、定位、病理机制、临床应用及干预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希望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对二者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王列马铁明曹锐王颖马帅王建华王莹陈玲
关键词:阿是穴激痛点扳机点针灸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比较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激痛点针刺组和传统针...
王列马帅马铁明王树东曹锐刘玉丽田辉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肩手综合征激痛点康复训练
文献传递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电针干预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大鼠的机制
目的筛查电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模型大鼠引起信使RNA(m RNA)表达水平变化的基因。方法7周健康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分别设置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
王列李记泉马帅于嘉祥马俊杰胡哲李格格陈怡然王鹰卞镝马铁明董宝强于本性王树东
关键词:电针脊髓组织转录组学PRM
基于“冬病夏治”论穴位贴敷结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慢性咳嗽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观察、比较穴位贴敷法、小儿推拿法及两者结合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疗效差异,为小儿慢性咳嗽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90例小儿慢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小儿推拿组、两者结合组,每组30例。穴位贴敷组选用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伏九贴膏"在每年的三伏进行穴位贴敷,每10天1次,3次为1个疗程;小儿推拿组通过选取肺经、肝经、内八卦、膻中等进行穴位按摩,每天1次,连续10 d为1个疗程,两者结合组采用"伏九贴膏"与小儿推拿的结合方法,操作次数与疗程和另两组相同。通过回访观测证候量表分数的变化,从而比较单纯及结合疗法的不同疗效。结果:穴位贴敷组、小儿推拿组和两者结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86.7%和93.3%,治疗后3组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疗法、小儿推拿疗法及两者结合法对小儿慢性咳嗽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两者结合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有效适宜推广。
王列马铁明于本性马帅沈红岩
关键词:穴位贴敷小儿推拿慢性咳嗽
巨刺法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巨刺法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5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抽签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西医常规治疗+传统针刺法,治疗组54例巨刺法(选取健侧面部阳白、攒竹、太阳、四白、颧髎、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完骨;远端选取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手法平补平泻,留针20min,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临床症状、面肌功能评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9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面肌功能积分两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巨刺法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疗效满意。
王列马帅于本性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巨刺法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