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友鑫

作品数:126 被引量:1,062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6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0篇农业科学
  • 29篇天文地球
  • 16篇生物学
  • 12篇经济管理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建筑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水利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26篇林窗
  • 21篇气候
  • 21篇城市
  • 17篇气温
  • 15篇雨林
  • 15篇土地利用
  • 15篇次生
  • 15篇次生林
  • 11篇热带次生林
  • 11篇建筑
  • 11篇建筑物
  • 9篇室内外
  • 9篇热带雨林
  • 9篇小气候
  • 9篇城市化
  • 8篇时空分布特征
  • 8篇热力
  • 8篇表面温度
  • 8篇城市气候
  • 7篇室内气温

机构

  • 126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徐州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云南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普洱学院

作者

  • 126篇马友鑫
  • 81篇刘玉洪
  • 74篇张一平
  • 37篇李佑荣
  • 33篇李红梅
  • 31篇窦军霞
  • 28篇刘文俊
  • 26篇王进欣
  • 23篇张克映
  • 22篇郭萍
  • 18篇何云玲
  • 8篇刘文杰
  • 7篇沙丽清
  • 7篇郭宗锋
  • 4篇曹智伟
  • 4篇李增加
  • 4篇张强
  • 4篇朱华
  • 4篇胡华斌
  • 3篇孙燕瓷

传媒

  • 13篇云南大学学报...
  • 7篇热带气象学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南京林业大学...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高原气象
  • 4篇地理科学
  • 4篇山地学报
  • 4篇山地研究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林业科学
  • 3篇生态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气象
  • 2篇广西植物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云南地理环境...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12篇2006
  • 6篇2005
  • 11篇2004
  • 9篇2003
  • 11篇2002
  • 18篇2001
  • 10篇2000
  • 6篇1999
1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哀牢山常绿阔叶林林缘不同热力作用面热力特征被引量:9
2003年
利用云南哀牢山原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南向边缘的表温观测资料 ,探讨了原生常绿阔叶林林缘区域不同热力作用面表温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指出哀牢山原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缘与热带片断化季雨林林缘相同 ,其林缘壁面的热力效应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在林缘区域构成了除了公认的林外地表面 ,林冠面和林内地表面 3个热力作用面之外的一个新的第 4热力作用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
张一平马友鑫刘玉洪郭萍窦军霞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小气候生物多样性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氮素流失影响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2007年卫星遥感影像和1∶50000 DEM数据,选取西双版纳勐仑地区6个典型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流域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流域内径流总氮(TN)、溶解性总氮(TDN)、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变化,初步探讨了流域植被结构和地形因素对氮素流失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①热带雨林覆盖率高于60%的流域氮素流失季节变化不明显,低覆盖率流域氮素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雨季中期达到高峰值;②雨林覆盖率高的流域其氮素浓度值偏小;③从全年来看,总氮的主要流失形态是可溶性总氮,溶解性总氮的主要流失形态是硝态氮,铵态氮只在雨季初期含量较多.由此得知,农林业施肥能够引起氮素尤其是无机氮的大量流失,勐仑地区热带雨林在减少氮素流失方面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杨丽静马友鑫李红梅刘文俊
关键词:小流域氮流失土地利用方式
滇南热带雨林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以西双版纳勐仑地区为例被引量:31
2005年
根据1988年和2003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以勐仑为代表的滇南热带雨林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规律及趋势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其驱动力机制和环境资源效应。结果表明,15a间该区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橡胶园以604 12hm2/a的平均速度递增,而有林地则以431 17hm2/a的平均速度递减。橡胶园取代有林地成为优势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耕地也有较大幅度减少。结合地形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变化最为强烈的区域正处于热带雨林适宜分布的海拔范围(900m以下),橡胶园的增加与有林地和轮歇地的减少在15°~25°坡度范围内最大,灌木林在陡坡地带有明显增加;在北向坡,有林地减少和橡胶园增加的幅度均大于其他坡向。上述变化导致了有林地的破碎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功能的下降,反映出地形等自然条件是该区LUCC的限制因子,受市场和政策影响的人类活动在此基础上对其起着显著的驱动作用。土地利用/趋势指数结合未来10a的驱动力变化分析表明,目前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仍处于活跃的态势。
刘文俊马友鑫胡华斌曹敏王伟
关键词:LUCC
毕节地区退耕还林前后景观格局变化被引量:1
2010年
始于20世纪末的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景观格局影响巨大.毕节地区,地处世界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地带,同时也是我国西南地区退耕还林的核心地区.基于1988年和2008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定量分析该地区退耕还林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毕节地区林地面积增长明显,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耕地大面积减少,斑块形状趋于简单.耕地与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转换频繁.耕地景观随着斑块数和斑块密度的增加破碎度增加,而林地的破碎度降低.就整体景观而言,毕节地区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形状趋于简单化、规则化,景观格局向着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
吴家福马友鑫刘文俊李红梅
关键词:退耕还林遥感
城市化对北京室内外气温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1
2002年
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由于城市扩大而受到影响的北京近郊朝阳气象站室内外气温和受城市发展影响较小的远郊密云站气温资料,以及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北京市近郊区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导致了室内外气温均升高,其中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室外气温,冬半年大于夏半年;不论是冬半年还是夏半年,城市增温效应与城市人口均有较好地相关关系,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并可为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张一平李佑荣马友鑫刘玉洪张德山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气候气温
西双版纳人工林林窗光照剖线分布特征被引量:24
2000年
以林窗北缘为中心,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林窗及周边NS样带上光照水平梯度分布。结果表明:林窗的发生导致光照明显增加,从林内到林窗中央,光强呈明显增大趋势,上午雾未消退时,相对光照强度水平梯度变化曲线峰值出现于林窗中央,午后雾消退后,林窗边缘为相对光强梯度变化最甚的地段,峰值由林窗中央向林窗北缘移进。林窗边缘、林窗中央及林内光照强度日变化曲线均为不对称的单峰型,但峰值出现时间和振幅不同。在太阳高度角、方位角、天气状况、林窗边缘乔木高度(H)与林窗直径(D)之间(H/D)、林缘乔木冠层结构等的影响下,林窗及不同方位边缘的光照状况差异很大。光照的影响范围从林窗北缘深入至林内12m,林窗南缘深入至林内8m,林窗边缘侧光随深入林内的距离呈指数递减。西双版纳多雾的环境条件对林窗及周边相对光照强度的影响不容忽视。晴天林内透光率日变化曲线呈倒Z字型,林窗边缘及林窗中央相对光照强度日变化曲线为M字型,均在早晚出现峰值。
王进欣张一平马友鑫刘玉洪李佑荣段文平
关键词:人工林林窗光照强度
中国热带静风区林缘水平热力特征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0
2000年
利用我国热带静风区西双版纳橡胶林西南向边缘 1月的温度观测资料 ,探讨了昼间林缘区域热力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在林缘存在着明显的热力效应 ;对地面温度的影响深度可至林内约 13m处 ,地面温度在林外 4.5m处达最高 ,气温则在林缘 ( 0m)出现最大 ;林缘附近热量的输送在数值和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 ,即林外热量从地面向空中输送 ;林内在午后与林外相反 ,热量由上 (林冠 )向下 (地面 )输送 ;林缘附近则在不同地点。
张一平马友鑫刘玉洪张克映
关键词:热带地面温度小气候
森林片断的边缘效应及对物种的影响
根据以往研究,讨论了森林片断林缘基本生态学特征、边缘效应深度及其影响因子、物理环境和生物要素与离林缘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边缘效应对动植物物种的可能影响。边缘效应深度变化于10~500m之间,统计结果显示主要在100m内,...
马友鑫张一平刘玉洪张克映刘文杰李佑荣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物种灭绝
云南省南部山地7种主要入侵植物沿公路两侧的扩散格局被引量:19
2008年
公路被认为是促进入侵植物扩散的主要通道之一。为了揭示公路与植物入侵的关系,我们在云南省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选择13条公路,按照公路性质、修建年代以及干扰历史将公路分为高、中、低3个干扰水平,研究了7种主要入侵植物在公路两侧的扩散格局,以及环境因素(干扰、光照、坡向、气候带)对扩散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飞机草(E.odoratum)、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和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的密度以及紫茎泽兰的频度沿公路扩散格局呈明显的单峰变化,峰值一般都出现在4m以内。高干扰公路两侧,紫茎泽兰、飞机草、胜红蓟、肿柄菊与金腰箭(Synedrella nodiflora)的密度以及紫茎泽兰、飞机草、胜红蓟、肿柄菊的频度均明显高于中、低干扰公路,说明高干扰公路比中、低干扰公路更有利于促进植物入侵。高光水平下紫茎泽兰、飞机草、胜红蓟的密度以及紫茎泽兰、胜红蓟和金腰箭的频度明显大于中、低光水平,说明高光水平显著促进公路两侧的这4种入侵植物向远距离扩散。紫茎泽兰、胜红蓟与金腰箭的密度在阳坡显著高于阴坡。紫茎泽兰与肿柄菊主要出现在南亚热带,而飞机草与金腰箭主要出现在北热带,胜红蓟与赛葵(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在两种气候带中均有出现。羽芒菊(Tridax procumbens)在公路两侧出现的频率与密度均很低,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公路两侧的生境应作为防治外来植物入侵的重点,提高公路两侧本地植被郁闭度将有利于控制紫茎泽兰等外来植物的进一步扩散。
赵金丽马友鑫朱华李红梅刘文俊李增加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廊道环境因素
哀牢山气温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3
1996年
哀牢山气温时空分布特征:最热月为6月,最冷月为12月(东坡)或双月(西坡);日平均最低气温在07—08时出现,日平均最高气温在15—17时出现;平均气温的垂直分布一般是东坡高西坡低.
刘玉洪张克映马友鑫张一平李佑荣
关键词:气温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