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舒

作品数:12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成像
  • 2篇细胞
  • 2篇淋巴
  • 2篇CT
  • 2篇MRI
  • 2篇成像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瓣
  • 1篇动态增强扫描
  • 1篇断层扫描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血供
  • 1篇血管平滑肌脂...
  • 1篇烟雾病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早期肺癌

机构

  • 12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2篇韩舒
  • 7篇陈殿森
  • 5篇王厚均
  • 4篇贾群玲
  • 1篇强军
  • 1篇徐志宾
  • 1篇郭华
  • 1篇陈望
  • 1篇赵蕾

传媒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2篇中国CT和M...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2
  • 1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肺内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肺内支气管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现针对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肺段切除术的早期肺癌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纳入64例。其中采取常规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患者有32例,将其设定为对照组,采肺内支气管血管三维重建下的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患者有32例,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1)在手术时间上,以观察组时间更短,在术中出血量上,以观察组更少,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和优势肺段切除例数水平相当(P>0.05);(3)在术后胸液引流量上,以观察组更少(P<0.05),在胸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上,以观察组时间更短(P<0.05),在并发生发生率上,以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肺内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治疗早期肺癌中获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其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韩舒陈殿森贾群玲
关键词:三维重建肺段切除术早期肺癌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疾病的螺旋CT临床分析
目的:解析2 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螺旋CT 相关影像学表现,并探讨螺旋CT 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2 年6 月一2016 年12 月2 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病例的临床及CT 表现。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脑...
韩舒陈殿森
关键词:2型糖尿病脑梗塞螺旋CT
多层螺旋CT在诊断鉴别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诊断鉴别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8年2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克罗恩病(n=62)与肠结核(n=47)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种疾病之间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种疾病病变累及部位、多节段跳跃性病灶、肠壁增厚方式、肠壁增强方式、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肠系膜改变、"梳状征"、肠腔脓肿或瘘管形成及腹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B最常发生于回盲部(78.72%),明显高于回盲部CD发生率(4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多节段跳跃性病灶、肠壁非对称性增厚、肠壁均匀强化、肠壁分层或不均匀强化、肠系膜纤维脂肪增生、"梳状征"、腹腔积液、肠腔脓肿或瘘管形成均较ITB多见(P<0.05);ITB肠壁对称性增生、肠系膜淋巴结均匀强化、淋巴结环形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均较CD多见(P<0.05);CD肠壁厚度及肠周淋巴结短径均较ITB高(P<0.05),CD肠壁及腹水强化程度均较ITB低(P<0.05)。结论CD与ITB的CT影像表现各具一定特点,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对CD与ITB之间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韩舒陈殿森
关键词:克罗恩病肠结核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变化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MRI检查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变化。方法2018年1月~2020年9月我院诊治的NAFLD患者64例,均接受超声、肝活检和MRI检查,测量PDFF。结果在64例NAFLD患者中,超声诊断轻、中和重度NAFLD患者分别为20例、28例和16例;重度患者体质指数(BMI)、血脂、空腹血糖和MRI-PDFF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P<0.05);肝组织学诊断无脂肪变(S0)8例、S122例、S225例和S39例,其MRI-PDFF分别为(3.2±1.4)%、(8.7±6.3)%、(15.4±5.0)%和(22.8±7.4)%,差异显著(P<0.05);诊断肝组织炎症G1、G2和G3级分别为14例、36例和14例,其MRI-PDFF分别为(8.6±7.5)%、(10.9±9.8)%和(14.6±11.3)%,差异显著(P<0.05);诊断肝纤维化F0期18例、F1期24例、F2期14例、F3期6例和F4期2例,其MRI-PDFF分别为(4.6±3.2)%、(9.4±8.1)%、(10.6±7.4)%、(11.3±10.6)%和(7.1±3.4)%,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肝脂肪变程度NAFLD患者MRI-PDFF值具有显著性差异,应用MRI-PDFF检测可能具有量化评价NAFLD患者肝脂肪变程度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贾群玲徐志宾韩舒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脂肪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在肾嫌色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2022年
目的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肾嫌色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肾癌患者,其中肾嫌色细胞癌组25例、肾嗜酸细胞瘤组25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比较2组影像学特征。结果肾嫌色细胞癌组和肾嗜酸细胞瘤组肿瘤最大径、病灶密度、囊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0,P=0.005;χ^(2)=11.688,P=0.001;χ^(2)=9.441,P=0.002)。肾嫌色细胞癌组和肾嗜酸细胞瘤组皮髓质期、实质期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87,P<0.001;t=5.624,P<0.001)。肾嫌色细胞癌组和肾嗜酸细胞瘤组皮髓质期、实质期病灶强化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63,P=0.001;t=5.369,P<0.001)。结论肾癌患者CT平扫和动态增强中肾嫌色细胞癌、肾嗜酸细胞瘤具有各自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韩舒王厚均陈殿森
关键词:肾嫌色细胞癌肾嗜酸细胞瘤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扫描
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上颈椎外伤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组图像(MPR)、表面遮盖三维重组图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在上颈椎外伤中的技术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上颈椎外伤的病例26例,采用64螺旋CT进行扫描,1mm准直,50%间隔重叠重建,获得MPR、SSD,MIP图像对其骨折、脱位及韧带损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MPR图像可以从冠、矢状位对上颈椎外伤进行观察,对一些隐匿骨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SSD、MIP可以从任意角度通过立体图像进一步显示关节脱位的情况。MPR软组织窗图像可提示寰枢关节外伤中韧带损伤,但对其显示效果远不如MRI。结论 MSCT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MPR、SSD,MIP)在诊断上颈椎外伤中提供了更多可靠信息,其与原始轴位CT图像相结合是目前诊断上颈椎外伤的最佳方法,但在观察韧带软组织损伤方面优势不及MRI。
韩舒王厚均
关键词:MPRMIP上颈椎脊柱外伤
CTA评价主动脉瓣钙化及狭窄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CTA)评价主动脉瓣钙化(AVC)及狭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00例AVC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50例非AVC受试者纳入对照组。使用CTA检测两组受试者主动脉瓣开放角、开口面积、瓣膜厚度,并分析主动脉瓣开口面积、钙化积分与主动脉瓣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100例患者中,CTA共检出钙化主动脉瓣135枚,患者主动脉瓣钙化以后瓣常见,且多集中于瓣膜根部。观察组左瓣、右瓣、后瓣开放角及主动脉瓣开口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其左瓣、右瓣、后瓣瓣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钙化位置开放角与钙化积分均呈正相关,瓣膜根部钙化者开放角与钙化积分的相关性最为显著(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钙化积分与主动脉瓣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主动脉瓣钙化好发于后瓣及瓣膜根部,且钙化位置、钙化积分与主动脉瓣开放角、主动脉狭窄程度存在密切关联,故对于AVC患者而言建议定期监测主动脉瓣钙化程度变化,以指导临床干预。
贾群玲韩舒
关键词:主动脉瓣钙化血管成像
儿童脑猪囊尾蚴病42例CT诊断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脑猪囊尾蚴病患儿的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免疫学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猪囊尾蚴病42例行CT及增强扫描检查,并依CT表现进行分型。结果42例中41例为脑实质型,其中囊泡型12例,脑炎型8例,多发结节和环形强化型18例,多发钙化型3例,脑膜型1例。结论CT检查对儿童脑猪囊尾蚴病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结合临床和免疫学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陈殿森陈望韩舒
关键词:儿童脑猪囊尾蚴病
应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脑血管成像诊断烟雾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本文重点论述了烟雾病诊断时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过程。方法:采样24例烟雾病病例,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15~70岁。对病例患者进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并使用下列技术进行图像处理,即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结果:24例患者均出现脑血管基底节区扩张的现象,即烟雾血管。其中18例患者颅内若干部位呈见出血灶。通过CTA可较为清晰地呈见增多的脑血管,并有狭窄、闭塞的特征。VR重建技术对于显示病变血管与其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效果显著,但是,在显示侧支和细小血管时,其效果不如MIP和MPR。本研究中,12例患者通过DSA显示颈内动脉终末段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以及基底节区增生血管网,其血管分布呈现出与CT一致的情形。结论:在诊疗烟雾病过程时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手段效果显著。
韩舒王厚均陈殿森
关键词:烟雾病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
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应用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CT和MRI扫描,整理影像学扫描诊断结果。结果:CT扫描诊断符合率95.0%,MRI扫描诊断符合率97.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可见脂肪密度影与软组织密度影混杂,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病灶不均匀显著异常对比强化,延迟期强化减退。MRI平扫可见T1WI、T2WI不均匀高信号,边界均清晰,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明显。结论:混合型HAML应用CT和MRI扫描均能在术前准确诊断,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高,且有不同的特征性表现,必要时可两种方法结合扫描准确诊断。
韩舒王厚均强军陈殿森
关键词:CTMRI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