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海
- 作品数:12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孔子研究院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关于《春秋》史鉴观念的几点思考
- 《春秋》虽然文辞简约,但从其所载史实及体现的名分观念中,人们可以看出其史鉴观念在所鉴之史和史鉴途径上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对《尚书》的“殷鉴”思想有所发展,而且开启了后世史学对事实和观念(或名分)之真的双重倚重,并逐...
- 陈金海
- 关键词:孔子
- 试析孟子道德理性的历史建构
- 为重视对观念的把握和伸张,使其完全被他的道德理想所迷住了,以至于相对忽略了前述“实录”含义中的第一种真实,因而也就在“求真”的层次上没有达到严肃史家对两者所把握的那种基本平衡。因此说,孟子虽具史学观但非史学家,而是一位思...
- 陈金海
- 关键词:道德理性历史建构社会价值生命意义
- 试析孔子的历史认同观念
-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存在,离不开对其历史文化的不断认同。所谓认同,学者们一般将其释为价值主体对事物之间连续性或同一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如果被置于时间变化中去把握则为历史认同。如同当代全球化浪潮对新一轮民族主义的唤醒,孔子作为春...
- 陈金海
- 文献传递
- 略论《汉书》的“以史为鉴”思想被引量:1
- 2013年
- 《汉书》寓通于断,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探讨了西汉"膺受天命"的历史发展轨迹,并注意到了儒家"德"、"仁"等思想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班固将这些历史认识运用于历史撰述,不仅使"汉绍尧运"等"宣汉"思想得到贯彻,而且表明了一种"宗经矩圣"的尊儒倾向。这些历史认识及其运用体现了《汉书》极具神意政治色彩和贯穿儒家伦理的史鉴思想。
- 陈金海
- 关键词:《汉书》以史为鉴
- 书写之异与"尊王"之法--《春秋》"惠公仲子"三传比析
- 《春秋》三传对隐公元年"惠公仲子"条经文解释有异,其焦点是仲子身份问题。《左传》以仲子为桓公之母却未卒受赗,"桓未君"而王室归赗其母,此"非礼"之举体现了左氏责王之观念;《公羊》据"隐为桓立"而认同仲子为桓公之母,彰显了...
- 陈金海
- 《春秋》隐公七年杜注“非执”辨析
- 2020年
- 《春秋》隐公七年杜注"以归"为"非执",是由经文"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与相关文本类比而引出的一个或然性事实判断。《正义》引《穀梁》的线索则表明,杜言"非执"更为属意其价值判断:一则立异《公》《穀》"大天子之使"与"不与夷狄执中国"之言"执";二则以此别明左氏自身"以归"与"执"等"义例"之"义"。此"指行事以正褒贬",是杜以《左传》解经的一个具体实践,也是三家论争亦有交汇的一个缩影。
- 陈金海
- 杜注《春秋》隐公七年“以归”为“非执”辨析
- 《春秋》隐公七年杜注“非执”,是由经文“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引出的一个事实判断,但推诸其他相关经传文本及注疏之依据,此判断盖仅为可能而非确然.《正义》引用《毂梁》的线索则表明,杜言“非执”更为属意其价值判断:立异《公》《...
- 陈金海
- 司马迁与李维史学的道德认同观念
- 2016年
- 司马迁与李维史学的道德认同观念可做出比较研究,主要在于对道德理性及其在历史进程中作用的认识两大方面。司马迁和李维都将传统道德纳入对天人或神人关系的理解之中,并认为天命与人事和谐相应是维护社会共同体和睦的前提。所不同的是,司马迁视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为个人道德的核心价值,因而特别推崇仁政、忠义等德性观念;李维关注社会共同体的利益或荣誉,是将个人的道德或伦理能力置于突出地位,所以特别推崇自由、节俭与虔敬等个人品质。李维史学中的道德盛衰观念,与罗马历史进程中的盛衰变化相一致,不仅体现出希腊思想中"实质主义"的影响,而且表明了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相统一的认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则注意到了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的某种背离,因而对历史发展的动力或原因有着相对较为广阔的认知。
- 陈金海
- 关键词:司马迁道德认同
- 试析孔子的历史认同观念
- 本文分析了孔子的历史认同观念,指出孔子以三代之礼作为历史认同的主要对象,通过亲仁追孝、倡德务民等内、外两个向度上的认知与拓展,把西周以来逐渐形成的一些新的伦理观念贯注进了传统之礼,从而将礼中宗教、伦理、政治等几种因素进一...
- CHEN Jin-hai陈金海
- 关键词:孔子伦理道德文化传承
- 《史记正义》引《竹书纪年》辨异一则
- 2020年
- 《史记正义》分别于《秦始皇本纪》与《齐太公世家》两引《竹书纪年》同条有关齐灭纪事件之文本,却前曰"齐襄公灭纪郱鄑郚",而后谓"齐襄公灭纪迁纪云",其记载内容显有差异。(1)因后者出自《正义》佚文,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曾对其间不同文字之"迁纪"表示过怀疑。
- 陈金海
- 关键词:《竹书纪年》《史记正义》齐太公《秦始皇本纪》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