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绍平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队员
  • 1篇血管损伤
  • 1篇血淋巴细胞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素
  • 1篇诊治
  • 1篇诊治分析
  • 1篇摄入
  • 1篇摄入状况
  • 1篇生物钟基因
  • 1篇食物
  • 1篇四肢
  • 1篇四肢骨
  • 1篇四肢骨折
  • 1篇外周
  • 1篇外周血
  • 1篇外周血淋巴细...
  • 1篇细胞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细胞

机构

  • 5篇南昌大学第四...
  • 4篇南昌大学
  • 3篇南昌大学第二...
  • 3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5篇陈绍平
  • 4篇余万霰
  • 3篇卢明巍
  • 2篇朱亲耀
  • 1篇余奇
  • 1篇柴建胜
  • 1篇朱建华
  • 1篇刘宏洋
  • 1篇张永虹
  • 1篇方铭
  • 1篇王国卿
  • 1篇矢庆明
  • 1篇徐群英
  • 1篇夏艳芝
  • 1篇谢庆斌
  • 1篇邓高荣
  • 1篇董财荣
  • 1篇王洁

传媒

  • 3篇江西医药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南极考察新医疗保障计划》的理论依据被引量:6
2012年
南极自然环境特殊.南极大陆是无土著居民的原生态大陆.各国均可“共享”。广阔的南极区蕴藏巨大能源.随着地球气候与环境日益恶化.南极国际战略意义凸显。目前不断提高本国在南极大陆实质性存在能力.医疗保健技术扮演重要角色。中国人口占人类五分之一.南极大陆对中国具有重大而长远战略利益。
余万霰卢明巍陈绍平朱亲耀谢庆斌柴建胜方铭矢庆明余奇
中国南极考察队生物钟保健技术研究
一、地球南极与人类聚居区周期环境差异人类生命起源于赤道周围。人类聚居在地球南纬45度到北纬70度区域,属于中低纬度区域。南半球,南纬45度以上是无人区。北半球,北纬45度以上居住人类极少,但在45-70度还有几百万人居住...
余万霰卢明巍陈绍平朱亲耀谢庆斌柴建胜
文献传递
中国南极越冬队员外周血生物钟基因Clock和Bmal1昼夜性节律表达赴南极前后对比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中国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和Bmal 1表达昼夜节律性变化。方法在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中选择8名队员,平均年龄38岁,均为男性,在1个昼夜周期内设立6个时点(ZT):02:00、06:00、10:00、14:00、18:00和22:00,每一时点采集外周静脉血6mL,采集赴南极前后2组血样。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测定不同昼夜时点(ZT)样品中核心钟基因Clock和Bmal 1的mRNA表达量,通过余弦法和Clock Lab软件获取节律参数,进行赴南极前后对比。结果赴南极前,8个样本Clock和Bmal 1的mRNA表达均有显著昼夜节律特征(P<0.05),Clock的峰值相位位于-335.85±13.80,Bmal 1的峰值相位位于-307.12±8.17。赴南极后,仅2例Clock和3例Bmal 1表达还存在显著昼夜节律变化。Clock的峰值相位移位到-42.28±5.27,Bmal 1的同峰值相位移位到-184.58±29.58。结论南极特殊周期环境对人体生物钟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会产生影响。
余万霰陈绍平夏艳芝王国卿王洁张永虹
关键词:CLOCK基因外周血淋巴细胞
中国南极考察越冬队员营养摄入状况调查及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参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对中国南极考察越冬队员营养摄入基本状况进行现场调查与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中国第24、25次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共34名,均男性,自由饮食,采用记账法和称重法对考察队员进行膳食调查,然后根据食物成分表计算出每人每日能量和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一年共进行4次。结果禽肉类摄入量等显著超过(中国DRIs)建议摄入量;蔬菜、水果、奶类摄入显著低于(中国DRIs)建议摄入量。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显著超过(中国DRIs)建议摄入量,维生素A1、B1、B2、C显著低于(中国DRIs)建议摄入量。结论南极考察队员蛋白质脂肪等摄入过高与南极特殊寒冷气候相关。维生素类摄入过低与食品供给条件相关。
余万霰徐群英朱建华陈绍平卢明巍
关键词:考察队员食物营养素摄入寒冷
高能损伤致四肢骨折合并重要血管损伤的诊治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对高能损伤致四肢骨折合并重要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究,并对治疗后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本院于2012年7月-2015年8月治疗的62例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MESS评分系统评分评估伤情,统计每例患者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治疗结束后随访2月-3年,平均(24.5±1.2)月。对全部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60例保肢患者MESS评分平均为(5±0.88)分。2例截肢患者MESS评分均大于7分。52例患者治疗有效,8例患者治疗显效,2例患者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7%。结论对于高能损伤致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进行治疗,应积极手术修复损伤的血管并行骨折修复,尽快改善伤肢缺血症状,降低截肢率,提高治疗的效果。
董财荣邓高荣刘宏洋陈绍平
关键词:骨折血管损伤诊治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