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连继洪

作品数:18 被引量:61H指数:6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人民医院科研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外科
  • 6篇动脉
  • 5篇软组织
  • 5篇皮瓣
  • 5篇肌皮
  • 5篇肌皮瓣
  • 4篇动脉搭桥术
  • 4篇手术
  • 4篇术后
  • 4篇显微外科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4篇冠状动脉搭桥
  • 4篇冠状动脉搭桥...
  • 4篇冠状动脉搭桥...
  • 4篇搭桥术
  • 4篇搭桥术后
  • 3篇外科技术
  • 2篇动脉损伤
  • 2篇胸骨

机构

  • 17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18篇邓国三
  • 18篇连继洪
  • 17篇邝石峰
  • 13篇匡斌
  • 12篇赵成利
  • 11篇谢文斌
  • 8篇陈云瀛
  • 7篇邓健
  • 6篇王冕
  • 6篇黄广香
  • 2篇张方晨
  • 1篇李世坚
  • 1篇彭静君
  • 1篇张明辉

传媒

  • 5篇中华显微外科...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2012中华...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第八届全国血...
  • 1篇第三届全国解...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葛根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和周围神经的保护作用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研究葛根素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对骨骼肌及周围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或栓塞)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将病例分成葛根素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在常规治疗相同的条件下,葛根素组术前即开始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每天一次静脉滴注,7d一疗程。同时分别于血管再通后即时、再通后24h和再通后48h采血。检测血液中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部分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8例患肢进行小腿深筋膜切开减压,在签署知情同意书下,在血管再通1周后切取各组少许小腿腓肠肌肌组织及腓肠神经分支组织,行光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葛根素组血清MDA含量在相同时间点上较对照组为低,在相同时间点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葛根素组SOD含量在相同时间点上较对照组高,但随时间呈进行性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观察对照组可见神经纤维个别神经束间质纤维增生,局灶神经纤维断裂或消失。葛根素组神经纤维未见明显变性萎缩;对照组可见横纹肌组织灶性间质黏液样变性,部分肌纤维蜡样变性或空泡样变性,灶性核内移,间质血管不规则增生伴血栓形成。葛根素组横纹肌组织灶性肌纤维变性,未见坏死及萎缩。结论葛根素能减轻超氧离子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及破坏,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保护肢体骨骼肌及周围神经组织。
邝石峰邓国三连继洪李世坚谢文斌赵成利张明辉王冕
关键词:葛根素缺血再灌注损伤腓肠肌腓肠神经
腹直肌肌皮瓣修复胸前感染裂开的胸骨切口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介绍腹直肌肌皮瓣修复胸前感染裂开的胸骨切口的经验及体会。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10月,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的4例患者,创口1.5cm×5cm~3cm×8cm,平均2cm×6cm,经伤口扩创,坏死软组织及坏死胸骨、肋骨清除后,选取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前胸伤口,覆盖创面,达到伤口Ⅰ期愈合。结果:4例患者经以上方法处理,伤口Ⅰ期愈合,经术后3~11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伤口无炎性表现,呼吸正常,未出现腹壁疝,临床效果非常满意。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此类伤口既能提供填塞死腔的肌肉,又能提供覆盖创面的皮肤,其血供丰富、抗感染力强,使创面得到修复,是一简单有效的手术处理方法,能取得良好效果。
匡斌邓国三陈云瀛黄广香邝石峰赵成利邓健连继洪谢文斌
关键词:外科皮瓣腹直肌
修复重建外科技术在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从2000年2月到2005年2月,应用广泛切除和肢体功能重建的手术方法,结合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治疗了26例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 ̄60个月,15例无瘤生存(54%),8例发生局部复发(31%),5例出现远处转移(15%)。所有切除和修复手术都获得成功。结论: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既能保存有功能的肢体,又能降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
邓国三邝石峰匡斌赵成利连继洪谢文斌黄广香陈云瀛
关键词: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
应用胸大肌皮瓣修复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的创面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报道应用胸大肌皮瓣修复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先作伤口扩创,清除坏死软组织及坏死胸骨、肋骨后,创面3cm×10cm-5cm×15cm。切取胸大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或单纯胸大肌瓣转移填塞死腔.皮瓣及肌瓣大小4cm×11cm~6cm×16cm,临床应用4例。结果4例伤口均Ⅰ期愈合,经术后3—11个月随访,伤口无炎性表现,呼吸正常,上肢功能正常,无其他并发症出现,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胸大肌皮瓣转移修复既能提供足够量的肌肉填塞死腔,又能保证有大面积的皮肤覆盖创面,血供丰富,抗感染力强,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匡斌邓国三邓健彭静君邝石峰赵成利陈云瀛连继洪谢文斌张方晨
关键词:胸大肌肌皮瓣显微外科手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的修复
目的:介绍背阔肌皮瓣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的手术修复中的应用及体会。 方法: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的病人,经伤口扩创、坏死软组织及坏死胸骨、肋骨清除后,选取背阔肌皮瓣转移修复前胸伤口或...
匡斌陈云瀛邓国三邝石峰黄广香赵成利邓健连继洪谢文斌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并发症背阔肌皮瓣手术修复
文献传递
改良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入路的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2008年
目的:提出一种改良经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入路的腔静脉滤器置入操作技术。方法:自2002年12月至2007年9月对45例患者采用皮肤小切口,直视下穿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置入腔静脉滤器,结扎穿刺口处的大隐静脉主干或其属支少许管壁,术后无需加压包扎伤口,早期可活动。结果:本组45例全部伤口Ⅰ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局部并发症,随访5~12个月,效果满意。结论:本法对比以往的大隐静脉切开入路法具有微创,操作简捷,局部并发症少,术后易护理,不影响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对健侧肢体静脉系统无影响的优点,具推广应用价值。
邝石峰邓国三连继洪匡斌赵成利
关键词:微创性腔静脉滤器隐静脉
巨大神经纤维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连继洪邓国三邝石峰匡斌王冕
文献传递
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诊治
本文对13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患者进行诊治,提出及时正确的诊断,果断的切开探查,血管移植修复,常规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及类皮肤伸展术缝合,坏死组织的细致清创等序列措施,全部13例患者肢体存活。文章对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了介...
邝石峰邓健邓国三连继洪
关键词:动脉损伤血管外科
文献传递
背阔肌肌皮瓣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05年
匡斌陈云瀛邓国三邝石峰黄广香赵成利邓健连继洪谢文斌
关键词:背阔肌肌皮瓣胸骨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骨感染病例资料
动静脉内瘘术细小静脉分期成形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通过对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在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时浅表静脉细小的分期成形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解决细小血管的自体标准内瘘成形的困难以及提高成功率。方法动静脉内瘘术中对静脉与动脉I期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端侧吻合法后,通过4周血管锻炼,监测内瘘血流量,Ⅱ期再次手术扩大吻合口内瘘成形术28例。结果I期内瘘血管吻合均通畅,术后1周内瘘闭塞1例;术后4周彩超测定血流量小于200ml/min25例,Ⅱ期再次手术后内瘘均可正常透析使用。透析期间内瘘闭塞4例。结论动静脉内瘘术应用显微血管缝合技术,通过对细小静脉分期成形可建立患者自体血管,经济、安全,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建立血管通路透析的可行方法。
连继洪邓国三邝石峰匡斌赵成利王冕陈云瀛张方晨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显微外科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