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兵
- 作品数:52 被引量:229H指数:9
-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 运用腹腔镜技术切除胸腰段椎旁肿瘤的初步经验
-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旁肿瘤应用腹腔镜技术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8例脊柱胸腰段椎旁肿瘤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8岁—62岁.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分布于胸...
- 辛兵
- 关键词:腹腔镜微创
- CSM相邻两节段颈脊髓减压的两种术式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比较CSM相邻两节段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内固定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按同一标准选择的40例相邻两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20例)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状态、植骨愈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高于A组;术后6月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3月、6月B组改善率均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植骨全部融合,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节约手术时间、创伤相对较小;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彻底,手术疗效更佳。
- 郁有来龚维成辛兵袁峰李强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椎体次全切除
-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 2013年
-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JOA评分和颈椎总活动度(ROM),进行早期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JOA评分由术前的(6.79±3.6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5.84±0.89)分(P〈0.05);ROM术前为(51.3±14.2)°,术后末次随访为(49.9±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Odom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疗效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钱俊辛兵何玉泽郭开今
- 关键词:颈椎病JOA评分
- 陈旧性寰椎横韧带断裂的手术治疗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陈旧性寰椎横韧带断裂的后路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陈旧性寰椎横韧带断裂病例,患者病程为伤后3个月~2年,平均为12个月,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神经损伤表现。X线检查显示寰齿间距(ADI)为6~12mm。所有患者均接受Apofix固定并寰、枢椎融合术。本组患者术前均施行颅骨牵引,以获得寰枢关节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结果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寰、枢椎不稳定的表现。结论陈旧性寰椎横韧带断裂是导致寰、枢椎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诊断依赖于ADI测量及MRI检查。一旦诊断明确,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牵引复位是施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的前提。
- 辛兵施伟郭开今
- 关键词:寰枢关节韧带脱位脊柱融合术
- 微创通道下的TLIF手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下的TLIF手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微创通道下应用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8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2,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3例,1-2度...
- 袁峰陈宏亮唐先业孙伟辛兵冯虎郭开今
- 膝关节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漏诊及误诊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分析腘动脉漏诊及误诊的原因,尽早诊断,尽早手术,保存肢体,减少病废及病残。[方法]分析本院1998~2003年收治的12例漏诊及误诊的病人,误诊时间8~50h,平均22.6h。栓塞5例,破裂7例。其中多发伤5例。术前介入科血管造影5例,1例病人行血管再通。其余病人均手术探查,端端吻合2例,大隐静脉翻转移植吻合6例。血管探查同时行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3例病人因肢体坏死直接截肢。[结果]3例病人术后完全无肢体缺血挛缩并发症;2例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缺血挛缩表现;4例病人保肢失败,再次手术截肢。[结论]腘动脉损伤漏诊及误诊的原因:(1)对腘动脉的解剖不熟悉;(2)因膝关节搬运过程中自动复位畸形消失而被忽视;(3)合并其它更严重的损伤,抢救生命而忽略腘动脉损伤;(4)没有重视下肢体格检查,漏掉腘动脉损伤体征。
- 惠正广辛兵施伟
- 关键词:膝关节诊断学
- 脊柱内固定对椎体骨密度的影响
- 1998年
- 实验设计山羊脊柱内固定的动物模型,以研究脊柱内固定对椎体骨密度的影响。采用定量CT(QCT技术分别测量固定3月及6月后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的骨密度。结果显示:脊柱固定后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的骨密度都有显著性降低。在短节段固定组中,固定6月的皮质骨骨密度值与3月时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6月的松质骨骨密度值与3月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长节段固定组中,固定6月的皮质骨、松质骨骨密度值与3月时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脊柱内固定导致了固定区域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的骨密度显著性降低。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骨密度降低持续存在,未有明显的恢复。固定区域椎体皮质骨与松质骨骨密度的改变存在一定差异。
- 辛兵李永刚侯筱魁
- 关键词:骨密度CT
- 脊柱内固定与邻近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的关系被引量:32
- 1999年
- 目的:研究不同脊柱内固定节段对邻近运动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影响。方法:设计山羊长节段及短节段脊柱内固定的动物模型,对固定6 个月后近头侧两个邻近关节突关节进行光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短节段组出现了软骨基质的破坏,部分软骨细胞呈现出活跃的分泌功能,符合软骨早期退变的表现;长节段组软骨基质的破坏加剧,软骨细胞也出现了较严重的退变表现,符合软骨晚期退变的表现。两组近头侧两个邻近关节突关节都出现了退变现象。结论:脊柱内固定导致了邻近运动节段关节突关节的退变。长节段固定后邻近关节突关节早期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退变,相比之下短节段固定后邻近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较轻。
- 辛兵侯筱魁李永刚
- 关键词:脊柱内固定关节突关节退变
- 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应用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或锚钉固定对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及再关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4年6月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后纵韧带化症患者102...
- 辛兵黄栋刘永涛郑柏
- 骶骨螺钉置入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8
- 1998年
- 骶骨螺钉置入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辛兵①综述侯筱魁①审校经椎弓根内固定器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骨折,椎体转移肿瘤,腰椎滑脱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的腰椎不稳定。目前,已设计出各种内固定器试图在骶骨上获得坚强固定[1~5]。但由于骶骨的特殊解剖结构[6],骶骨螺钉的...
- 辛兵
-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骶骨螺钉骶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