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莉萍
- 作品数:12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发作性疾病患儿睡眠脑电监测的护理观察
- 2018年
- 目的 :发作性疾病患儿睡眠脑电监测的护理观察。方法 :2016年11月--2018年5月期间,选择我院收诊的78例发作性疾病患儿作为这次研究的对象,均接受睡眠脑电监测,且配合护理干预,观察监测结果,调查患儿配合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1) 78例患儿监测显示,36例正常脑电图,42例异常脑电图,异常率53.84%(42/78);(2)配合度评分为(87.35±6.79)分,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3.12±5.25)分。结论 :发作性疾病在睡眠脑电监测中配合护理干预,可提高诊断率,减少违医行为,保证监测效果。
- 谢莉萍
- 关键词:发作性疾病护理观察
- 0-6岁儿童脑电检查剥夺睡眠时间与监测质量的关系
- <正>目的探讨剥夺睡眠时间与入睡时间之间的关系,提高脑电图检查的成功率。方法对120例6岁以下进行脑电睡眠监测儿童进行分组比较,比较剥夺睡眠时间与入睡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婴儿组0-1岁30例剥夺睡眠2小时和剥夺3小时,...
- 谢莉萍喻韬罗蓉蔡浅云王芳芳周洁兰张娅芹付霜
- 文献传递
- 四川地区癫痫患儿家长对癫痫的认知程度及其心理状况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分析四川地区癫痫患儿家长对癫痫的认知程度及其心理状况。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7月于本院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的202名四川地区癫痫患儿的家长(每名患儿选择1位家长)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患儿癫痫诊疗情况分为A组(n=108)和B组(n=94)(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两组家庭背景资料、癫痫认知程度和心理状况等多方面进行调查。结果两组癫痫认知达非常了解程度的患儿家长均<5.0%,两组对癫痫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医生咨询、杂志和电视宣传片的癫痫了解途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显著心理影响的患儿家长均>35%,且两组家长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80%以上家长既关注癫痫药物效果也关注药物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结论癫痫患儿家长对癫痫的认知程度亟待提高。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其进行癫痫疾病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并关注该病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健康。
- 蔡浅云罗蓉周洁兰谢莉萍蔡晓唐喻韬叶久才
- 关键词:癫痫儿童家长心理
-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脑电图预约时家长依从性的应用
-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脑电图预约时家长依从性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9-7月-2020年3月实行品管圈活动,以"提高脑电图预约时家长依从性"为活动主题,以神经电生理为单位自发组圈,具体内容包括确定圈徽,确定圈名,确定主...
- 谢莉萍喻韬罗蓉周洁兰张娅芹付霜倪芳余春玫
- 文献传递
- ABCB1基因C1236T多态性与小儿癫对药物反应的关系
- 2010年
- 目的探讨ABCB1基因C1236T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中国儿童中的分布及其与抗癫药物反应性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180例,包括健康对照组80例和癫组100例。根据患儿对抗癫药物的反应性将癫组分为耐药组(49例)和药物反应良好组(51例)。提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后继以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鉴定ABCB1基因12号外显子C1236T多态性。测定该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儿童ABCB1基因C1236T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提示其来自同一孟德尔群体。健康对照组与药物反应良好组及耐药组,药物反应良好组与耐药组间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健康对照组与药物反应良好组及耐药组,药物反应良好组与耐药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未能显示ABCB1基因C1236T位点多态性分布与小儿癫对药物治疗反应的表型之间存在相关性。
- 董琳俞丹毛萌罗蓉蔡晓唐周洁兰谢莉萍
-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儿童
- PBL教学法在脑电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被引量:6
- 2018年
- 脑电图教学专业性强,理论抽象,图形复杂,导联数目多,波形不规律,阅读困难,学习难度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很难掌握,需要新的教育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将其应用到脑电图教学中,可将生涩难懂的知识让学生通过问题自主学习掌握。
- 喻韬罗蓉蔡浅云周洁兰谢莉萍
- 关键词:PBL教学法脑电图以学生为中心
- 儿童14Hz&6Hz正相棘波7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14 Hz&6 Hz正相棘波的脑电波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7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神经科接受4 h清醒-睡眠-清醒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ideo-EEG)连续监测的1 321例患儿中,79例出现14 Hz&6 Hz正相棘波的患儿临床资料和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资料显示,14 Hz&6 Hz正相棘波在脑电图特征、年龄、性别分布:均在非快速眼动期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出现,集中于中、后颞区,一侧或双侧发放,常波及中央、顶、枕区,呈连续发放(1岁以下未见)。男、女患儿14 Hz&6 Hz正相棘波出现几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癫痫患儿与非癫痫患儿的出现几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本组79例出现14 Hz& 6 Hz正相棘波的患儿,均有突出的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小儿急性偏瘫、过敏性紫癜、脑挫伤、颅内感染等器质性病变,癫痫发作和反复多次发作或有阳性家族史的热性惊厥,头痛、腹痛、晕厥、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存在注意力缺陷、心理问题、抽动等精神行为障碍及睡眠障碍,1例死亡。本组79例患儿中,63例睡眠期脑电监测出现14 Hz&6 Hz正相棘波的多次频繁发放。结论对于14 Hz&6 Hz正相棘波的临床诊断价值问题迄今尚存争议,还有待大量不同年龄段正常儿童连续睡眠脑电图资料的积累。因此,不能将14 Hz&6 Hz正相棘波用于诊断癫痫或其他发作性疾病,但也不能简单地将其认作发育期的正常脑波表现,一旦临床监测到,应积极作其他相关检查,寻找病因,以免漏诊。
- 罗双红罗蓉陈凤谢莉萍
- 关键词:儿童癫痫
- 90例脑电检查儿童剥夺睡眠时间与入睡时间相关性
- 谢莉萍
- 偏瘫患儿继发癫痫共患偏头痛1例
- <正>偏头痛与癫痫为神经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两者可有相同临床症状,近期越来越多文献报道二者有相同病理生理机制。本文以本院就诊偏瘫患儿继发癫痫共患偏头痛1例报道如下:患儿女,14岁,青春期女性,1岁时因车祸受头部外伤,昏迷...
- 喻韬罗蓉周洁兰谢莉萍
- 文献传递
- 一种耳垂电极夹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垂电极夹。包括夹子和电极,所述夹子包括两个夹片,两夹片通过弹簧片连接,所述夹片包括夹持部、按压部和支撑部,夹持部和按压部固定连接,支撑部设置于夹持部与按压部的连接处;所述夹持...
- 谢莉萍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