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慧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降解
  • 2篇光降解
  • 1篇动力学
  • 1篇毒性
  • 1篇血浆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胰脏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藻毒素
  • 1篇致癌
  • 1篇致癌作用
  • 1篇色谱
  • 1篇肾脏
  • 1篇去除方法
  • 1篇紫外
  • 1篇紫外光
  • 1篇鲫鱼组织
  • 1篇相色谱
  • 1篇蓝藻

机构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4篇许慧
  • 3篇江敏
  • 3篇王婧
  • 1篇戴习林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节球藻毒素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4年
节球藻毒素(Nodularin)是由泡沫节球藻(Nodularia spumigena)产生的一种环状五肽肝毒素。节球藻毒素对陆生动物和人体均具有毒性和致癌作用,还会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许多陆生植物、水生动物的生长繁殖具有一定的威胁,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节球藻毒素的分子结构、检测方法和产生途径,深入讨论了节球藻毒素的环境归趋和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并对其重要的研究领域提出进一步的展望。
江敏许慧
关键词:毒性致癌作用环境归趋降解
节球藻毒素的紫外光降解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为优化节球藻毒素(NOD)光解处理的最佳光源及反应条件,利用自制光反应装置研究了NOD在暗反应、可见光、暗反应+TiO_2、可见光+TiO_2及单独紫外光(UVA、UVB、UVC)处理下的去除效果,继而选择UVC作为最佳光源进行后续实验,探讨NOD初始浓度、温度、p H和光强对NOD去除效果的影响及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暗反应、可见光、可见光+TiO_2的组合、UVA和UVB均对NOD无显著去除作用,最高去除率约为20%;UVC处理可以快速去除水中NOD,其去除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UVC处理时,pH对NOD的去除无显著影响;温度升高,NOD去除率缓慢增大,但组间差异并不显著;初始浓度越大,NOD去除率越低;光强增大,NOD去除率快速升高,但到达一定临界值后保持稳定状态.3种因素对UVC去除NOD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光强>时间>温度.光强318μW·cm^(-2)、p H=7、温度30℃、反应时间4 h为最佳处理条件,此时NOD去除率最高,初始浓度为0.1μg·m L^(-1)的NOD几乎被完全去除,残留浓度低于WHO及我国规定的藻毒素含量限值.研究表明,UVC光解NOD安全高效,是一种非常理想的NOD去除方法.
王婧江敏许慧顾德平胡伟国于忠利戴习林
关键词:光降解紫外光影响因素反应动力学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鲫鱼组织中的节球藻毒素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对鲫鱼各组织前处理条件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鲫鱼肝胰脏、肾脏、血浆及肌肉中节球藻毒素含量的方法。样品利用90%甲醇超声萃取,CNW Bond C18固相萃取柱净化除杂,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配置紫外检测器检测。C18柱净化步骤依次为活化-上样-淋洗-洗脱,洗脱剂为含0.1%三氟乙酸(TFA)的90%甲醇水溶液。RP-HPLC检测以0.1%TFA-甲醇(42∶58)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检测波长为238 nm。结果表明:在0.05~5.00mg/L浓度范围内,4种鲫鱼组织中节球藻毒素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在0.08,0.40,2.50 mg/L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79.5%~106.4%,批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4%~5.3%。肌肉中方法检出限为11.30μg/kg,血浆中方法检出限为24.00μg/L。本方法结果准确可靠,可应用于鲫鱼各组织中节球藻毒素含量的动态分布以及残留检测。
许慧江敏王婧
关键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肝胰脏肾脏血浆
蓝藻毒素去除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4年
蓝藻水华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蓝藻毒素对人类及陆生动物具有严重毒性和致癌作用,同时会危害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毒藻华的频繁发生及其引发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的净水技术去除饮用水中藻毒素效率不高,因此寻找高效的藻毒素去除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蓝藻毒素的产生和释放机理,将蓝藻毒素的去除分为除藻和去除水体中溶解性藻毒素两类;其次,本文在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当前蓝藻毒素的降解途径,并详细介绍了活性炭吸附法、高级氧化降解法、微生物降解法等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去除方法;最后,本文总结了当前蓝藻毒素去除方法的局限性,指出了未来的研究应向高效率、低能耗、无污染、实用性强的方向发展。
江敏王婧许慧
关键词:蓝藻毒素降解去除方法活性炭光降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