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龙
- 作品数:56 被引量:5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秦汉时期国家宗教与神学体系的整合与建构
- 2020年
- 春秋时期的秦国宗教文化表现出原始低级的发展特征,经三百余年的不懈探索,至战国前期基本确立了以五帝祭祀为主体框架的国家宗教神学系统。秦始皇成就一统霸业,国家宗教神学系统的传承深受其个人的神学偏好的影响,直接导致秦汉之际宗教与神学系统的紊乱繁芜。汉初承秦之敝,国家宗教与神学系统的发展建设同样具有任性随意的倾向,表现为汉初公共信仰的整体缺失与迷茫。这一情况直至汉武帝时期始得到根本性解决,董仲舒运用公羊学理论阐释天地运行之理,成为这一时期重建神学系统的先声。此后,汉武帝借助儒学理论完成了国家宗教与神学系统从多神并行向一元至上神的过渡与嬗变,并最终实现了神权统一。汉代国家宗教祭祀与神学体系的建构几与儒学独尊同步完成,成为西汉中期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标志着汉文化对汉承秦制这一历史窠臼的突破与超越。
- 袁宝龙
- 关键词:秦汉宗教神学
- 先秦时期天下观的演进
- 2017年
- 先秦时期的夷夏观、天下观等理论的形成与华夏族群的发展演进有着密切的联系。夷夏意识的萌生,是华夏"天下"产生的理论前提,"四方"、"四海"、"九州"、"中国"等疆域名词的出现表明了华夏"天下"不断向外扩张的进程。基于"夷夏之辨"思想的影响,华夏文明在早期对于夷狄文明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倾向。但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成熟,血族概念被逐渐淡化,转而采用"礼"的标准来界定夷夏,从而把夷狄族群纳入"天下"的范畴之内,促进了"天下"理论体系的完善。
- 袁宝龙
- 关键词:先秦天下观演进
- 中国传统史学崩溃论被引量:1
- 2017年
- 中国传统史学体系的发展始于先秦,此后绵延两千余年,历久未绝。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强烈的"求真"精神,坚守"实录"原则,在历代王朝的政治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功用。明清时期,随着文化政策上高压倾向的确立,旧有的学术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传统史学显现出明显的衰落迹象。与此同时,在西学东渐的风潮下,中国学术思想领域表现出显著的多元化转向,中国本土与西方世界均产生了"新史学"思潮,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动摇着传统史学的立足之基,加速了中国传统史学体系的崩溃。
- 袁宝龙
- 关键词:传统史学
- 试论“夷夏之辨”与“大一统”思想的逻辑联系及嬗代整合被引量:2
- 2016年
- "夷夏之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夷夏观念,反映了当时的夷夏关系。服事思想以"夷夏之辨"为理论基础,建构了一套层次分明的理想化夷夏秩序。不过,这种秩序设想最终被现实世界突破,作为两种文明撞击、融会的缓冲地带,要服群体因此得到了融入华夏的历史机遇。春秋时期,礼别夷夏思想的提出,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礼别夷夏的更大贡献是提出了区分夷夏的新标准,从而为夷狄入夏提供了理论可能,也为"大一统"思想的兴起埋下伏笔。战国时代,随着夷夏观念的衰退,"大一统"思想的崛起成为历史的必然。
- 袁宝龙
- 关键词:夷夏之辨大一统
- 秦汉时期“诗文评”孕育发展的必然因素
- 2013年
- 据杜书瀛先生考证,中国古代"诗文评"在魏晋时期迎来历史首个发展高峰,与之相应,秦汉时期则为"诗文评"的孕育时期。这种孕育期出现于秦汉时期,存在必然因素。中国古代文学在秦汉时期经历了先抑后扬的发展轨迹,至汉代时文体相对固定,而汉武帝"独尊儒术"又为品评文学作品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尺度,这两点成为"诗文评"孕育于秦汉时期的根本因素。
- 袁宝龙
- 关键词:秦汉时期诗文评
- 西汉中期“有为”精神下的“霸王政”体系建构及其传承演进被引量:2
- 2021年
- 董仲舒为汉武帝的大一统理想提供了理论支撑,成就了汉代儒术独尊的思想格局。不过,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学所设定的王道盛世的实践路径与汉武帝的政治构想有违,董仲舒试图借助“天人感应”理论来制约皇权更令汉武帝难以容忍。这个分歧造成了当时儒术虽能独尊,但儒生却不得其用的吊诡局面。汉武帝精心构筑的外儒内法的“霸王政”体系,开创了有汉以来的宏大盛世,但这一体系在其晚年遭到儒生群体前所未有的质疑。霍光执政时期,坚行武帝之政,贯彻“有为”精神,但此举也使得“霸王政”体系与公羊学之间的矛盾愈加深重。故而此后汉宣帝在传承“有为”精神的同时,不得不重新做出学术上的选择,以舒缓这一内在矛盾。
- 袁宝龙
- 关键词:西汉中期汉武帝
- 文明演进视野下早期中国公共阐释话语体系的重构
- 2020年
- 《西北大学学报》2020年4期,14000字遍观人类社会历史诸阶段,最高法则的确立必然以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世界的共同认知、共同的价值观念为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始有可能产生公共阐释话语体系,用以阐释和指导现实世界的运行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与演进的进程中,受科技进步、政治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阐释的公共性曾经历过多次建构与崩溃。
- 袁宝龙
- 关键词:文明演进话语体系政治变迁
- 西汉中后期边疆治理范式的转型与重构
- 2024年
- 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与边疆治理均以“大一统”精神为引领。秦汉帝国统治集团关于边疆的理解与认知决定了边疆治理在不同阶段的基本格调,并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时代风貌。西汉宣、元之际,适值“有为”政治瓦解、儒生政治初兴的过渡转换期,受经学转向的影响,“夷夏之辨”重新成为主流思想,夷夏群体的对立亦被理论化。与此相应,“民本”成为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地位逐渐凌驾于边疆经略之上。受前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西汉中后期的边疆治理逐渐走上了迥异于武、宣之世的另一条道路,而边疆治理的调整与转向,成为西汉王朝盛世终结的标志性事件。
- 袁宝龙
- 关键词:西汉中后期边疆治理
- 汉宣帝时代的经学走向及其调整
- 2021年
- 汉宣帝亲政适值公羊学理论与现实政治矛盾凸显之际,极端化的公羊学思想借助灾异现象对汉武帝创设的“霸王政”大加批判,隐然有动摇汉室基业之势。汉宣帝审时度势,卒以宏大的视野、过人的智慧解决这一问题:他基于官方层面对阴阳学理论予以认可,通过祯瑞祥兆来化解灾异带来的惊惧心理,并且把阴阳学理论改造为施行帝国政治的有力武器。不过,此举并没有彻底解决前述危机,未求得理论与政治的最终和解。有鉴于此,汉宣帝有意识地通过扶持穀梁学来修正公羊学对大一统政权的潜在威胁,为孝宣中兴格局的开创提供了强大助力。
- 袁宝龙
- 关键词:汉宣帝经学公羊学
- 先秦时期边疆思想的产生与演变被引量:2
- 2017年
- 早期边疆,是指古代世界中用以区分两种文化群体的地理过渡区域。中国先秦时期,随着夷夏族群的形成与分化、夷夏有别理念的强化,早期的边疆意识逐渐萌生,并在地理空间上有所体现,不过这种早期边疆与真正的"边疆"概念存在较大差异。服事理念的出现,标志着"夷夏之辨"边疆思想体系的成熟,此时的夷夏文化表现出高度的互斥性。直至春秋时期,"礼别夷夏"思想的产生,始为蛮夷入夏打开通道。与此同时,随着领土国家的出现,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符合科学定义的"边疆"。先秦时期边疆思想的产生与演变,是秦汉时期大一统边疆理念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
- 袁宝龙
- 关键词:先秦时期边疆夷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