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科

作品数:58 被引量:134H指数:7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29篇骨折
  • 10篇股骨
  • 8篇疗效
  • 7篇细胞
  • 7篇内固定
  • 6篇手术
  • 6篇外固定
  • 6篇关节
  • 5篇入路
  • 5篇软骨
  • 5篇转子间
  • 5篇转子间骨折
  • 5篇螺钉
  • 4篇蛋白
  • 4篇掌指
  • 4篇掌指骨
  • 4篇微创
  • 4篇钢板
  • 3篇血管
  • 3篇远端

机构

  • 58篇川北医学院附...
  • 2篇川北医学院
  • 2篇南充市中心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南充市第二人...
  • 1篇西充县人民医...
  • 1篇岳池县人民医...
  • 1篇遵义医科大学
  • 1篇遵义医科大学...

作者

  • 58篇蒋科
  • 24篇陈路
  • 19篇蔚芃
  • 9篇明伟
  • 9篇陈骞
  • 8篇夏羿凡
  • 6篇张静
  • 5篇张建光
  • 4篇杨鑫
  • 3篇夏先学
  • 3篇陈检文
  • 2篇周海鹰
  • 2篇丁文星
  • 2篇张伟
  • 1篇杨小红
  • 1篇袁国华
  • 1篇郭春
  • 1篇杨明辉
  • 1篇谯波
  • 1篇黄莉

传媒

  • 8篇川北医学院学...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6篇第二届海峡两...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四川省医学会...
  • 3篇实用医院临床...
  • 2篇四川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医师在线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 1篇中华医学会手...
  • 1篇第六届西部骨...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2
  • 8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盆骨折后环微创稳定系统导板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骨盆骨折后环微创稳定系统导板,包括:后方导板和侧方导板;所述后方导板与所述侧方导板连接;所述后方导板和所述侧方导板上均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用于植入克氏针;所述后方导板和所述侧方导板通过所述克氏针固...
向超李毓灵蒋科严才平王星宽陈路
文献传递
抗结核药物联合颗粒植骨与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中采用的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对比分析颗粒植骨、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9例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治、随访资料,患者均接受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植骨融合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颗粒组42例(采用颗粒植骨融合)与髂骨组47例(采用髂骨植骨融合),记录手术相关数据,评估症状改善程度,并获取术后1周及随访2年Cobb角、椎间高度测量数据。结果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颗粒组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明显短于髂骨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髂骨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周JOA评分均明显升高,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间日本骨科学会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中采用颗粒植骨、髂骨植骨两种融合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但前者更有助于控制手术时间、出血量,且植骨融合时间更短,而后者更有助于Cobb角度、椎间高度维持。
陈检文蒋科李冬梅
关键词:髂骨植骨椎间融合术脊柱结核
三联微创切口与传统“L”外侧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对比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两种切口在治疗跟骨骨折中多个指标进行对比,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患足48例,SandersⅠ型9例,SandersⅡ型15例,SandersⅢ型18例;SandersⅣ型6例,随机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进行治疗,并随访12个月。对比平均术前等待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术前等待时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微创组等待时间(133±66)h,较传统组(247±52)h短。两组患者术后B9lher角和Gissane角的恢复无显著差异。虽然两组患者在皮瓣坏死率(微创组0%,传统组17.65%)和感染率(微创组0%,传统组5.88%)无统计学差异,但微创组较传统组发生率低。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986),但传统组有1例患者因皮瓣坏死后进行皮瓣修复而抱怨美观受到影响。结论:三联微创切口在治疗跟骨骨折上总体优于传统"L"型外侧切口,是一种可以推广的新入路。
夏羿凡蒋科郭建平周朝东
关键词:跟骨骨折
Hoffa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
目的 探讨Hoffa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4月,收治6例Hoffa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5~47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
蒋科
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联合局部“氨甲环酸鸡尾酒”疗法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联合局部注射“TXA鸡尾酒”减少围术期失血及缓解早期疼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以2018年2月—2019年3月拟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15),空白对照组(A组)不使用TXA,静脉应用组(B组)仅术前静脉滴注1.0 g TXA,静脉联合局部应用组(C组)术前静脉滴注1.0 g TXA联合术中局部应用“TXA鸡尾酒”。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AO分型、病程、合并内科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患者围术期失血量及输血情况,术前及术后12、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3 d 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与缓激肽(bradykinin,BK)表达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及术后3、7 d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值。结果B、C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均明显少于A组(P<0.05),C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3组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及PGE2、BK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C组PGE2、BK表达水平及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B组(P<0.05)。血栓弹力图显示3组术前及术后3、7 d最大振幅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5例(33.33%)、B组3例(20.00%)、C组2例(13.33%)发生并发症,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21,P=0.550)。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中,通过静脉滴注TXA联合局部注射“TXA鸡尾酒”可以明显减少围术期失血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而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张清晏向超陈小婷陈林陈骞蒋科陈路李毓灵蔚芃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氨甲环酸失血内固定
增强自噬的可注射水凝胶微球改善软骨微环境抗软骨细胞衰老
2025年
背景:细胞衰老是骨关节炎的重大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尚无广泛认可的针对衰老细胞的抗骨关节炎治疗策略。目的:制定可行的针对骨关节炎中衰老细胞的治疗策略。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封雷帕霉素的阳离子脂质体RAPA@Lipo,合成甲基丙烯酰化透明质酸水凝胶,将RAPA@Lipo加入甲基丙烯酰化透明质酸水凝胶水相液中,利用微流控设备制成水凝胶微球,再于紫光光照下交联成固体水凝胶微球(RAPA@Lipo@MS)。将人原代软骨细胞分别与RAPA@Lipo、 RAPA@Lipo@MS共培养,采用CCK-8法、活/死染色评价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将大鼠原代软骨细胞分4组培养: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48 h,造模组加入H2O2刺激24 h建立衰老细胞模型,RAPA@Lipo组、RAPA@Lipo@MS组建立衰老细胞模型后分别加入RAPA@Lipo、RAPA@Lipo@MS培养24 h,培养结束后,采用免疫荧光观察p62及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基质金属蛋白酶13、Ⅱ型胶原、聚集蛋白聚糖及ADAMTS-5的m RNA表达。结果与结论:(1)CCK-8检测、活/死染色结果显示,RAPA@Lipo与RAPA@Lipo@MS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组细胞p62蛋白表达升高(P <0.05),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降低(P <0.05),白细胞介素6、基质金属蛋白酶13及ADAMTS-5的m RNA表达升高(P <0.05),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m RNA表达降低(P <0.05);与造模组比较,RAPA@Lipo@MS组p62蛋白表达降低(P <0.05),Ⅱ型胶原蛋白表达升高(P <0.05),白细胞介素6、基质金属蛋白酶13及ADAMTS-5的m RNA表达降低(P <0.05),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m RNA表达升高(P <0.05);(3)结果表明,RAPA@Lipo@MS通过增强自噬控制体内细胞质量、减少体内的衰老细胞,局部清除骨关节炎中的衰老细胞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因子,以此减缓骨关节炎的进展,创造一个促再生的软骨微环境。
李文铭李永航严才平王星宽向超张袁蒋科陈路
关键词:自噬衰老细胞雷帕霉素
负压封闭引流(VSD)在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目前临床上对于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软蛆织损伤患者创面的早期处理主要是一期清创闭合创面或换药治疗二期闭合剖面.上述处理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高,并可能出现深部引流不畅继发创面感染、骨髓炎等处理较为棘手.本研究旨在探讨...
杨鑫明伟蔚芃蒋科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开放性下肢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治疗失败后二次手术策略探讨
2012年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失败后的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1年我院收治的DHS内固定治疗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失败后再次手术康复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内固定,9例行关节置换。结果 2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12~72个月),所有行内固定患者均达到骨愈合,包括其中行截骨术患者,平均骨愈合时间18周。结论对于年青、骨质条件好的患者可以选择更换内固定作为DHS手术失败后的策略;活动能力较差、骨质条件差、关节面有破坏的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是较理想的选择。
蒋科蔚芃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
新型三元复合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氧化锆的制备及体外生物相容性被引量:2
2019年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具有高仿生特性,可通过与宿主骨直接结合来发挥生物活性作用,但其缺乏足够的力学强度。目的:制备新型三元复合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氧化锆(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yttria-stabilized tetragonal zirconia,nH A/PA66/YTZ),验证其力学特性及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两步法制备三元复合材料n HA/PA66/YTZ,其中纳米羟基磷灰石与氧化锆的质量比分别100∶0、90∶10、80∶20、60∶40。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表征,力学测试仪测试其抗弯强度、抗张强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等力学参数,评价其力学性能,筛选最佳质量比复合材料,用于以下实验。分别采用细胞培养液(空白对照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材料浸提液(对照组)、nHA/PA66/YTZ材料浸提液(实验组)培养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材料(对照组)、nHA/PA66/YTZ材料(实验组)分别与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共培养,24h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C3T3-E1细胞在复合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显示,氧化锆晶粒填充了原本纳米羟基磷灰石晶粒之间的空隙,纳米羟基磷灰石/氧化锆均匀分散在聚酰胺66基体中;(2)生物力学测试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与氧化锆质量比为60∶40nHA/PA66/YTZ材料的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及弹性模量最高,力学性能最优,选择其进行细胞相容性实验;(3)CCK-8检测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3组细胞数量逐渐增加,3组间细胞增殖比较无差异;(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实验组复合材料上的细胞呈现融合、团聚及分层现象,细胞内肌动蛋白丝更多;对照组复合材料上的细胞呈现单层及分散现象,细胞数量与细胞内的肌动蛋白丝较实验组少;(5)结果表明,三元复合材料nH A/PA66/YTZ在体外�
李毓灵蒋科陈路蔚芃陈骞谯波蒋电明
关键词:口腔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三元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类
雌性去势大鼠骨细胞内间隙连接蛋白43阳性表达率的动态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雌性去势大鼠骨细胞内间隙连接蛋白43(Cx43)阳性表达率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56只4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又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在术后4周、10周、16周22周处死大鼠,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检查实验动物右胫骨上端骨小梁体积比(TBV,%)、骨小梁平均厚度(MTT,μm)的动态变化。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去势组与对照组内Cx43阳性表达率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后4周后去势组TBV、MTT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免疫组化发现:术后4周、10周、16周、22周,去势组成骨细胞内Cx43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破骨细胞内Cx43阳性表达率高于于对照组(p<0.05),且成逐渐增高趋势。术后4周、10周、16周、22周,去势组成骨细胞内Cx43阳性表达率均低于破骨细胞内Cx43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后4周即可制备大鼠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Cx43在去势大鼠成骨细胞中的表达下降,而破骨细胞内Cx43的增加,破坏了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之间的偶联动态平衡,使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大于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是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发生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蔚芃袁国华杨明辉陈路郭春蒋科朱治健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间隙连接蛋白43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