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蒋乐文

蒋乐文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视网膜
  • 4篇网膜
  • 4篇玻璃体
  • 3篇视网膜病
  • 3篇疗效
  • 2篇单抗
  • 2篇视网膜病变
  • 2篇疗效观察
  • 2篇病变
  • 2篇玻璃体切割
  • 1篇单抗治疗
  • 1篇电图
  • 1篇断层扫描
  • 1篇对眼
  • 1篇多焦
  • 1篇多焦视网膜
  • 1篇多焦视网膜电...
  • 1篇眼外伤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分析

机构

  • 5篇焦作煤业集团...
  • 2篇焦作煤业集团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新乡医学院第...

作者

  • 7篇蒋乐文
  • 2篇曹燕
  • 2篇刘鸿飞
  • 1篇赵学军
  • 1篇吕杰
  • 1篇曹燕
  • 1篇孔令普
  • 1篇金学民
  • 1篇邢战中
  • 1篇刘向玲
  • 1篇刘松涛

传媒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治疗方案及疗效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将46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于术前5d在玻璃体腔内注射1.5mg贝伐单抗,术后在玻璃体腔内注射1mg曲安耐德;对照组仅进行玻璃体切除术。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发生率、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分别是(109.5±14.2)min、8.70%、4.3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瞳孔区膜性渗出、复发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新生血管膜再增生发生率分别为4.35%、0.00%、0.0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于术后3周时眼压恢复正常,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时恢复正常,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及视网膜复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及视网膜复位情况无显著影响,于术前及术后注射药物之后,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手术风险。
蒋乐文金学民曹燕赵学军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术贝伐单抗曲安耐德
泪囊鼻腔吻合术断与不断内眦韧带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观察不断内眦韧带的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对48例(56眼)慢性泪囊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6例(28眼),泪囊鼻腔吻合术中不断内眦韧带;B组,22例(28眼)术中断内眦韧带。术后观察泪道通畅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0月,A组27眼有效,1眼无效,有效率为96.43%;B组21眼有效,7眼无效,有效率为7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3)。结论不断内眦韧带的泪囊鼻腔吻合术方法简便,治愈率高。
刘鸿飞吕杰蒋乐文
关键词:泪囊鼻腔吻合术内眦韧带疗效
术后光凝代替术中冷凝治疗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疗效及舒适度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时使用术后光凝的效果及舒适度。方法:收集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共52例,根据随机分配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接受术中冷凝,观察组接受术后光凝,将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疼痛程度评分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术后光凝能够显著恢复患者的视功能,且定位精准,操作简单,患者的舒适度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刘松涛蒋乐文张小鹏高亮
关键词: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治疗时机选择对眼外伤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究玻璃体切割治疗时机选择对眼外伤预后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50例单眼外伤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玻璃体切割(切除)治疗,对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手术时机及治疗效果等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 50例病患术后,有42例病患视力有所提高,有7例视力没有改变,而剩余1例则为视力下降。病患在外伤后1周内行玻璃体手术者有13例,1~2周内行玻璃体手术者有16例,2~3周内行玻璃体手术者有12例,3周及以后行玻璃体手术者有9例,其中成功(治愈)例数分别为9、15、9、6。这些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1~2周与其余比较)后可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本研究之后,可知对于眼外伤病患而言,其最佳的行玻璃体切割治疗的时机为外伤后1~2周。
蒋乐文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眼外伤预后
玻璃体切割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
2014年
目的观察和分析玻璃体切割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54眼)PDRⅤ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54眼)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均应用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两组均行裂隙灯、验光、眼压、眼底等常规眼部检查,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同时利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查P1波、N1波5环、4个象限(鼻上象限、鼻下象限、颞下象限、颞上象限)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等。结果观察组患眼术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52.9±127.6)μm和(263.8±27.3)μm,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137.6±18.5)μm,观察组患眼术后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患眼的1环、2环、鼻上象限、鼻下象限的术后P1波振幅密度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3环、4环、5环、颞下象限、颞上象限的术后P1波振幅密度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患眼术前和术后5环和颞上象限的P1波振幅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前1环的P1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环、4环、5环的P1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鼻下象限、颞下象限P1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1环的N1波振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观
蒋乐文曹燕
关键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多焦视网膜电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雷珠单抗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眼科经眼底照相、FFA及OCT检查确诊的16例(16眼)慢性CSC患者。所有患眼玻璃体腔均接受注射0. 5 mg/0. 05 ml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第1次注射后每个月随访1次,根据随访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治疗。患眼平均注射次数(2. 28±0. 32)次,随访6个月,16例均完成整个随访。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MCFT),对比治疗前后患眼BCVA、MCFT值,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6个月,患眼BCVA较治疗前提高,MCFT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注射后2眼出现眼压升高,治疗后1周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未见青光眼、眼内炎等眼部并发症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玻璃体腔采用雷珠单抗注射治疗,可提高慢性CSC患眼视力,降低MCFT。
刘松涛刘松涛蒋乐文刘向玲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腔注射
42例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改良吻合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断裂泪小管断端的吻合方法。方法:对38例泪小管断裂患者,以直径1mm 硬麻外导管作为泪小管内支撑物,间断吻合泪小管断端周围组织。结果:随访6个月以
刘鸿飞曹燕蒋乐文孔令普邢战中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