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璟

作品数:7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多溴联苯醚
  • 2篇有机污染
  • 2篇有机污染物
  • 2篇土壤
  • 2篇土壤吸附
  • 2篇污染
  • 2篇污染物
  • 1篇典型有机污染...
  • 1篇毒性
  • 1篇荧光
  • 1篇荧光猝灭
  • 1篇荧光猝灭法
  • 1篇有机质
  • 1篇有机质含量
  • 1篇鱼鳃
  • 1篇天然土壤
  • 1篇铜元素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猝灭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7篇胡璟
  • 5篇陶澍
  • 3篇刘文新
  • 2篇张梦妮
  • 2篇邢冠华
  • 2篇陈江麟
  • 2篇范永胜
  • 1篇曹军
  • 1篇林秀梅
  • 1篇薛蓓
  • 1篇邓惠文
  • 1篇许姗姗
  • 1篇饶俊文
  • 1篇沈咏美
  • 1篇彭剑飞

传媒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化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BDE47在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上的吸附以及与芘的竞争吸附特征
本文提出器壁吸附校正法来计算器壁吸附的影响,从而达到探索多溴联苯醚在天然土壤上吸附行为的目的。在器壁吸附校正法中,分别测定BDE47的水相初始浓度、水相终止浓度和器壁吸附量,然后通过物料平衡米计算BDE47的土壤吸附量。...
胡璟
关键词:有机质含量土壤吸附多溴联苯醚
不同性质天然水中铜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鳃表的形态及对虹鳟的毒性被引量:2
2005年
测定了在差异很大的4种水样(京密引水渠、北京地下水、长江南京段和汤旺河)中铜对虹鳟(Oncorhynchusmykiss)的半致死浓度,同步分析了各类水样参数和鳃铜蓄积量.用生物配位模型计算了铜在水相的形态分布和在鱼鳃表面的吸附量.研究了铜的水相形态、鳃表吸附量和鱼鳃蓄积量及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铜的毒性与水相游离铜含量并无线性关系,但与鳃组织蓄积量成正比.
胡璟张梦妮邓惠文蒙冰君邢冠华曹军陶澍
关键词:鱼鳃铜元素虹鳟
荧光猝灭法测定菲、苊、芘与腐殖酸的结合常数被引量:3
2005年
用荧光猝灭法测定了胡敏酸(Fluka)与苊、菲和芘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_(DOC)),其lgKDOC值分别为4·4,4·48和4·89.用同样方法测得长江水生FA以及黑龙江水生FA和HA的K_(DOC)之间有显著差别.HA的K_(DOC)一般高于FA.黑龙江水生FA的K_(DOC)高于长江.对同一来源的腐殖酸,三种多环芳烃的K_(DOC)与K_(OW)呈线性相关.
邢冠华薛蓓胡璟张梦妮陶澍
关键词:荧光猝灭腐殖酸相互作用
渤海沿岸底栖贝类体内微污染物残留被引量:10
2008年
依据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以确定渤海沿岸站位底栖贝类体内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范围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沿岸贝类体内Cd的含量普遍较高,而As、Hg和Pb的浓度水平大多较低。辽东湾沿岸贝类体内检测到较高的DDT显示附近区域有新的DDT输入。PCBs的生物残留量以莱州湾近岸为最高,其次是渤海湾近岸;酞酸酯的生物残留主要出现在莱州湾和辽东湾沿岸站位。渤海沿岸大部分站位贝类体内DDTs组份含量已超出相应的USEPA人体健康和野生动物的质量基准,应予以关注。
范永胜陈江麟刘文新林秀梅许姗姗胡璟陶澍
关键词: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天然土壤吸附典型多溴联苯醚的三相分布法
鉴于容器内壁对BDE47存在强烈且特定的吸附(称为器壁吸附),传统的批量实验方法已不再适用于BDE47的吸附研究。对于通常使用的玻璃离心管而言,器壁吸附约占40%的初始BDE47添加量。在相同实验条件下,4种常用的容器材...
胡璟刘文新邢宝山陶澍
关键词:土壤
文献传递
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分布被引量:15
2008年
根据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确定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分布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35%以上的站点,物种体内石油烃含量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15000 ng/g),大连湾附近海域贝类体内含量甚至高出第二类标准(50000 ng/g).在威海、大连湾和胶州湾出现多环芳烃和酞酸酯少数相对高值站点(300 ng/g左右),而其它大多数站点贝类体内多环芳烃和酞酸酯的含量都较低.中、高环组分占优指示近岸海区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热解过程;二丁基酞酸酯和2-乙基己基酞酸酯是酞酸酯的主要组分.在所有站点,底栖贝类体内PCBs的含量普遍很低(<10ng/g).贝类体内DDTs含量超过第一类标准(10 ng/g)的站点大部分集中在南黄海沿岸,海州湾内一站点已超出第二类标准(100ng/g),而组分以代谢产物DDD和DDE为主.在所有站点的贝类体内都有p,p-′DDT检出,尤其在北黄海的大连湾和蓬莱附近海区(比例高于50%),指示周边地区存在潜在的DDT输入源.据此,大连湾、威海、胶州湾沿岸贝类体内石油烃和多环芳烃含量较高,胶州湾、海州湾附近海域贝类体内DDTs含量较高,这些属于较高生态风险区,而大连湾、蓬莱近岸可能的DDT新输入对底栖环境构成一定威胁.
刘文新胡璟陈江麟范永胜陶澍
关键词:典型有机污染物
天然土壤中典型多溴联苯醚解吸过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选择5种有机质含量不同的天然土壤,采用批量实验方法考察典型多溴联苯醚BDE47的解吸行为,并尝试利用非线性Freundlich模型和线性模型模拟不同初试浓度条件下BDE47的土壤解吸过程。针对较为显著的器壁吸附影像,所有检测数据均进行器壁吸附定量修正。结果表明,BDE47土壤解吸过程总体分为初始的快解吸和后续的慢解吸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BDE47解吸过程表现为线性行为,但非线性特征随解吸时间延长呈现增强趋势。土壤有机质(用TOC表征)释放的溶解有机质是影响土壤中BDE47解吸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彭剑飞饶俊文沈咏美胡璟刘文新陶澍
关键词:天然土壤TOC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