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式泓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液透析并发脑血管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并发脑血管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M)、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5例(分并发脑血管病组30例和未并发脑血管病组45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分别测定透析组与对照组的TM、hs-CRP。结果透析并发脑血管疾病组TM水平较透析未发生脑血管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透析并发脑血管疾病组hs-CRP水平较透析未发生脑血管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M、hs-CRP是透析并发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诊断透析并发脑血管疾病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张莉胡式泓王辉
-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栓调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
- 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对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意义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对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意义。方法测定25例骨折并发下肢DVT患者DD、HCY,并同时测定25例骨折未发生下肢DVT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DD、HCY。结果骨折并发DVT组、骨折未并发DVT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D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骨折并发DVT组与骨折未并发DVT组比较,DD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骨折并发DVT组与健康对照组、骨折未并发DVT组比较HCY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而骨折未并发下肢DVT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D、HCY是骨折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子,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骨折并发下肢DV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 胡式泓张莉杨秀珍
- 关键词: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
- 血液透析并发脑血管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叶酸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7年
- 脑血管疾病是血液透析(H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其主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十分必要。为了解HD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同型半日光氨酸(HCY)、叶酸变化与并发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其进行了探讨。
- 张莉王辉胡式泓
- 关键词: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常见并发症血液透析脑血管病患者
-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小板参数及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变化的意义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小板参数及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对57例HIE患儿于急性期进行血小板参数和TPO测定,并于恢复期复查,同时以6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结果1.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总数(PL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a<0.01);血清TP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2.患儿恢复期PLT、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TPO水平较对照组仍显著升高(P<0.001)。结论动态观察HIE患儿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HIE病情指标。HIE患儿血清TPO水平明显升高除与血小板的数量变化有关外,还可能与其参与组织损伤保护和修复有关。
- 张莉胡式泓赵永新
- 关键词:血小板参数血小板生成素
- 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52例及同期正常对照组45例,分别对透析组与对照组,和血液透析前后患者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 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透析组血液中TM、vW F、TAT、PA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透析组患者透析后TM、vW F、TAT、PAP浓度较透析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明显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血液透析加重其紊乱程度。
- 张莉王辉胡式泓
- 关键词:肾透析纤维蛋白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