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香文

作品数:31 被引量:101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7篇化学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辣椒
  • 5篇降解
  • 4篇土壤
  • 4篇风险评估
  • 3篇农药
  • 3篇系统发育
  • 3篇系统发育分析
  • 3篇红假单胞菌
  • 3篇发育分析
  • 3篇苯醚
  • 3篇苯醚甲环唑
  • 3篇PCR检测
  • 3篇
  • 2篇代谢物
  • 2篇毒病
  • 2篇毒性
  • 2篇多克隆
  • 2篇多克隆抗体
  • 2篇沼泽红假单胞...
  • 2篇水稻

机构

  • 25篇湖南省农业科...
  • 8篇湖南农业大学
  • 4篇湖南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湖南省蔬菜研...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31篇罗香文
  • 19篇刘勇
  • 17篇张德咏
  • 10篇陈武瑛
  • 10篇张松柏
  • 6篇陈昂
  • 5篇罗源华
  • 4篇刘建宇
  • 4篇李宗云
  • 4篇张战泓
  • 3篇何明远
  • 3篇朱春晖
  • 2篇李华平
  • 2篇严清平
  • 2篇成飞雪
  • 2篇戴建平
  • 2篇程菊娥
  • 2篇张卓
  • 2篇陈武荣
  • 1篇朱光艳

传媒

  • 4篇农药
  • 3篇福建农业学报
  • 3篇湖南农业科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农药学学报
  • 2篇食品安全质量...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园艺学报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农药研究与应...
  • 1篇农学学报
  • 1篇植物医学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蒙古赤峰地区辣椒病毒种类鉴定及其遗传进化特征
2024年
【目的】系统检测内蒙古赤峰市辣椒主产区病毒发生种类,并分析病毒的遗传分化情况,以期为该地区辣椒病毒病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内蒙古赤峰地区4个辣椒主产区采集疑似病毒侵染的辣椒样本47份,采用s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常规RT-PCR检测,明确侵染辣椒的病毒种类及复合侵染情况;采用常规Sanger测序测定常规RT-PCR扩增片段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内蒙古赤峰地区4个辣椒主产区辣椒混合病样的sRNA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6种病毒,常规RT-PCR共验证到其中4种病毒;4个地区病毒种类存在明显差异,松山区城子乡优势种类为蚕豆萎蔫病毒2(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喀喇沁旗锦山镇为PVY和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宁城县和喀喇沁旗西桥镇为BBWV2;复合侵染类型以2种病毒复合侵染为主,复合侵染率最高达61.54%。对测定的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赤峰地区4个辣椒产区的PMMoV和BBWV2存在遗传分化,PVY可能出现了新的遗传型。【结论】内蒙古赤峰地区不同辣椒主产区发生的病毒种类、检出率和病毒复合侵染种类均存在明显差异。
周艳芳王秀芝张晓梅罗香文刘泽红崔聪聪孟令强孙军玲
关键词:辣椒病毒病复合侵染系统发育分析
辣椒斑驳病毒CP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与应用
2022年
【目的】辣椒斑驳病毒(Pepper mottle virus,PepMoV)是近年来生产上主要侵染辣椒的新发病毒之一,目前有在我国快速扩展的趋势,因此,亟需开展该病毒的特异性快速检测技术,为明确该病毒在我国辣椒主产区的分布、发生致害规律及机制等研究提供科学手段。本研究以PepMoV编码的外壳蛋白CP为免疫源,制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建立PepMoV的特异性快速检测方法,为PepMoV的分布和发生致害规律等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特异性RT-PCR技术,从感染PepMoV辣椒的cDNA中扩增获得片段大小为822 bp的CP基因,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α,转化E coli DH5α中进行诱导表达,采用Ni-NTA柱层析纯化。以纯化的重组CP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制备的多克隆抗体采用ID-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获得原核表达的PepMoV重组CP蛋白,SDS-PAGE结果表明纯化蛋白为分子量约为37 kDa的单一条带。Western blotting和ID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高,仅识别PepMoV CP蛋白,不识别寄主蛋白和其他选择的马铃薯Y病毒;田间样本检测结果表明,PepMoV在湖南和贵州辣椒上的检出率为20.00%和43.33%。【结论】基于PepMoV CP蛋白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建立的PepMoV快速检测方法,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病毒在我国的分布和发生规律提供科学手段,也为该病毒CP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王鑫叶倩吕小园田培洁张松柏张松柏张德咏罗香文
关键词:CP基因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
苯醚甲环唑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评价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评价苯醚甲环唑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方法]采用藻类生长抑制试验法、静态水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法、半静态水鱼类毒性试验法,分别研究苯醚甲环唑常用剂型对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 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斜生栅藻生长抑制EC50(72 h)值分别为1.58、1.13、0.353、1.18 mg a.i./L,对大型溞急性活动抑制的EC50(48 h)值分别为4.07×10-2、0.219、0.461、0.717 mg a.i./L,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的LC50(96 h)值分别为2.64、4.75、0.777、7.05×10-2mg a.i./L。[结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 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斜生栅藻均为中等毒性,对大型溞的毒性等级依次为剧毒、高毒、高毒、高毒,对斑马鱼的毒性等级依次为中毒、中毒、高毒、剧毒。
陈源陈昂蒋桂芳卓凌罗香文张松柏张德咏刘勇
关键词:苯醚甲环唑斜生栅藻大型溞斑马鱼急性毒性
21.2%春雷·四氯酞可湿性粉剂防治辣椒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2007年
对21.2%春雷·四氯酞可湿性粉剂防治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田间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混配药剂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量为800倍、600倍、400倍时,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分别为63.36%、74.95%、80.88%,与空白对照相比其增产率分别为7.48%、14.50%、19.79%。
罗香文刘建宇张战泓
关键词:辣椒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湖北和广西辣椒脉斑驳病毒的检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研究辣椒脉斑驳病毒(Pepper veinal mottle virus,PVMV)的分布及遗传变异,为明确该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扩散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反转录PCR(RT-PCR)检测从湖北宜昌及广西南宁和百色采集的48份疑似感染PVMV的辣椒样本;采用常规Sanger测序测定PCR产物序列,序列采用MEGA 5.0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采用RDP等算法分析其可能的重组事件;采用DnaSP v5分析病毒株系不同群体之间的基因流及基因差异。【结果】从48份辣椒样本中检测到5份样本被PVMV侵染,检出率10.42%。基因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PVMV湖北和广西分离物CP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7.00%以上,与其他地区分离物的同源性为91.73%~98.78%。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湖北(YC)和广西(NN)PVMV分离物与我国台湾PVMV分离物的亲缘关系最近。重组分析表明,PVMV广西分离物NN10有2个重组事件。【结论】湖北和广西辣椒的PVMV检测结果表明,该病毒已扩散至湖北和广西;基因突变可能是PVMV湖北分离物遗传变异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可能是PVMV广西分离物遗传变异的重要因子。
李桑桑胡荣罗香文李诗君卜珊张宇刘勇刘勇
关键词:RT-PCR系统发育分析
3种杀螨剂对松毛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毒性风险评估
2024年
为明确30%乙螨唑悬浮剂、23%阿维菌素·乙螨唑悬浮剂和15%乙螨唑·唑螨酯悬浮剂等3种杀螨剂对松毛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效应和初级风险,采用试管药膜法分别测定了3种杀螨剂对松毛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并预测杀螨剂在农田内外的暴露量,表征毒性风险。结果表明:3种杀螨剂对松毛虫赤眼蜂急性接触毒性LR50为0.255~63.400 g a.i./hm^(2);对七星瓢虫的急性接触毒性LR_(50-48 h)和LR_(50-16 d)分别为9.30~21.70 g a.i./hm^(2)和3.72~8.36 g a.i./hm^(2)。30%乙螨唑悬浮剂和15%乙螨唑·唑螨酯悬浮剂在农田内外对松毛虫寄生蜂的危害商值HQ均小于5,风险可接受;23%阿维菌素·乙螨唑悬浮剂在农田内外对松毛虫寄生蜂的危害商值HQ均大于5,风险不可接受;30%乙螨唑悬浮剂和23%阿维菌素·乙螨唑悬浮剂对七星瓢虫的农田内危害商值HQ均大于5,风险不可接受;15%乙螨唑·唑螨酯悬浮剂对七星瓢虫的农田内危害商值HQ均小于5,风险可接受;3种杀螨剂对七星瓢虫的农田外危害商值HQ均小于5,风险可接受。综之,2种复配杀螨剂相比单剂的毒性增大,30%乙螨唑悬浮剂和23%阿维菌素·乙螨唑悬浮剂对非靶标节肢动物的风险均不可接受,农药施用时需采用一些风险降低措施来减轻对松毛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风险。
熊浩李凯龙杜桂萍罗杰罗香文宋增收陈武瑛
关键词:杀螨剂松毛虫赤眼蜂七星瓢虫毒性风险评估
鱼藤酮在茄子中的残留行为和初步膳食风险评估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明确茄子中鱼藤酮的残留水平及其可能存在的膳食摄入风险。[方法]通过在山东、辽宁、湖南、贵州、安徽省和河北等六地进行鱼藤酮在茄子中的规范性残留试验,样品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净化,UPLC-MS/MS检测,分析了鱼藤酮在茄子中的残留特性,并对其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消解试验结果表明:鱼藤酮在茄子中降解迅速,属于易降解农药,半衰期为0.25~0.78 d。按照56.25、84.375 g a.i./hm2用量,喷雾施药3次,施药间隔10 d,距末次施药后间隔3、5、7 d采样,茄子中鱼藤酮的最大残留量为0.004 mg/kg,残留中值为<0.0005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普通成人的鱼藤酮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为0.00165μg/(kg·d),风险商值(RQ)为0.065。[结论]鱼藤酮在茄子中的残留水平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慢性中毒风险。
陈昂李凯龙罗香文熊浩邵丽群李宗云熊志林宋增收陈武瑛
关键词:鱼藤酮茄子
辣椒脉黄病毒P4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与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辣椒脉黄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VYV)属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生产上主要侵染辣椒,目前在我国呈现快速扩展态势,因此,亟需开展PeVYV致病性研究,为分析对辣椒的潜在威胁提供依据。以PeVYV编码运动蛋白P4为免疫源,制备多克隆抗体,建立PeVYV P4蛋白特异性检测方法,为PeVYV P4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感染PeVYV辣椒cDNA中扩增获得片段大小为471 bp的PeVYV P4基因,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DEST17,转化E.coli Rosetta中进行诱导表达,采用Ni-NTA柱层析纯化。以纯化P4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制备的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原核表达的PeVYV P4蛋白,SDS-PAGE表明纯化蛋白为一分子量约为25 kDa的单一条带。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的结合P4蛋白。PeVYV侵染辣椒样本检测表明,制备的P4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检测PeVYV。【结论】制备的PeVYV P4多克隆抗体,可用于特异性检测PeVYV P4蛋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P4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
卜姗罗香文张德咏张德咏张宇张松柏
关键词: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多克隆抗体
辣椒青枯病菌的分离及其PCR检测被引量:3
2007年
从辣椒上分离的青枯病菌用TTC、523平板划线培养可得到典型的单菌落(中央粉红色或红色,具流动性),共分离到20个纯培养物。实验不需要提取青枯病菌的DNA,可直接利用细菌粗悬液进行PCR扩增反应,并克隆到281 bp的分子片段。实验结果为鉴定辣椒青枯病菌株提供了一种快速特异的检测手段。
罗香文程菊娥成飞雪朱春晖刘勇
关键词:青枯病菌PCR
啶氧菌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富集培养法筛选分离到1株能以啶氧菌酯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株PID-1,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方法,并结合16S r 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PID-1初步鉴定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菌株PID-1降解啶氧菌酯的最佳条件为p H 7和35℃。在该降解条件下,培养5 d,菌株PID-1对100mg·L-1啶氧菌酯的降解率可达83.54%。将啶氧菌酯经PID-1降解后的物质经质谱扫描,通过谱库检索,发现其降解中间产物包括1-(1,5-dimethylhexyl-)-4-methyl-benzene、2,5-bis(1,1-dimethylethyl)-phenol、butyl 2-methyoxyethyl ester、bis(tert-butyldimethylsilyl)ester、1-(3-n-propoxyphenyl)-2-propanone oxime和2-nitro-4-(trifluoromethyl)phenol。
吴龙飞罗香文刘勇李梦晴杜娇张德咏
关键词:沼泽红假单胞菌降解途径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