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浩天
- 作品数:19 被引量:124H指数:8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在修复糖尿病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在修复糖尿病足踝部创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12月,应用万古霉素或妥布霉素骨水泥联合腓动脉穿支或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糖尿病足踝部创面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45~63岁,平均53.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5例,重物压砸伤2例,机器伤1例,摔伤1例。其中7例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创面缺损范围:4.5cm×4.0cm^8.0cm×6.5cm。术前将患者血糖控制在空腹<7mmol/L,餐后2h<11mmol/L,使用足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待创面周围水肿基本消退,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进行穿支点定位并完成螺旋桨皮瓣设计。术中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按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旋转修复创面,在皮瓣下方感染严重的区域放置抗生素骨水泥条1~2根,术后2~3周拔出。皮瓣切取范围13.0cm×5.0cm^23.0cm×9.0cm,4例供区直接缝合,5例供区植皮修复。结果术中顺利完成皮瓣切取及创面修复,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其中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1.1个月,所有皮瓣外形良好。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是修复糖尿病足踝部创面的有效方法。
- 段家章何晓清徐永清王腾余开富冯凡哲罗浩天杨曦李国栋
- 关键词:足踝部创面糖尿病骨水泥皮瓣
- 数字化技术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8月—2016年10月,应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9~47岁,平均31.2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6例,交通事故伤3例,电烧伤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4 h^10 d,平均3.5 d。创面部位:虎口2例,拇指指腹3例,示指指腹1例,掌背3例,指背1例。创面范围4 cm×3 cm^8 cm×7 cm,均伴骨骼或肌腱外露。术前首先常规行腹主动脉至双侧胫前、后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初步观察双侧肢体膝关节周围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血管情况,并挑选合适一侧肢体作为供区;然后,将CTA数据导入Mimics15.0软件三维重建穿支血管、骨骼、皮肤,并根据创面大小动态模拟皮瓣设计、切取过程。术中根据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围5 cm×4 cm^10 cm×8 cm。9例供区直接缝合,1例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除3例患者外侧腓肠浅动脉较细,术中改为内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切取皮瓣修复创面。术后24 h 1例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按关节总活动度(TAM)评价标准评定手部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 CTA结合Mimics15.0软件能实现术前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个体化、精确化设计,降低了手术风险。
- 李国栋徐永清何晓清罗浩天董凯旋王腾
-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CT血管造影手部创面
- 基于足负重位CT影像应用Mimics软件测量躅外翻相关指标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 探讨基于足负重位CT图像应用Mimics软件测量拇拇外翻相关角度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方法 前瞻性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30例(36足)拇外翻患者,应用Mimics软件对患者足负重位CT图像行拇外翻3D重建.应用Mimics软件拟合区域功能自动分析计算生成近节趾骨轴线和第一、二跖骨轴线,并重建第一跖骨远端实际关节面,通过近节趾骨与第一跖骨3D模型进行修正;采用以上解剖学参数实现对拇外翻角(HVA)、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面夹角(DMAA)的精确测量.由4名测量者分别使用上述计算机辅助CT建模测量法与常规X线测量法对30例拇外翻患者进行测量,比较各组观察指标测量结果的统计学差异,并行Bland-Altman分析一致性.结果 4名测量者采用常规X线法和CT建模重建法测量结果的ICC值分别为0.89和0.91,可靠性优.传统X线测量法测量患者HVA、IMA分别为29.10° ±10.04°、13.98° ±4.38°,CT建模法测量患者HVA、IMA分别为30.02° ±10.62°、13.83° ±4.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传统X线测量法测量患者DMAA为12.57° ±3.96°,CT建模法测量患者DMAA为16.21° ±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land-Altman结果显示对于HVA、IMA角的两种测量方法一致性较好,DMAA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差.结论 基于足部模拟负重CT图像应用Mimics软件测量拇外翻HVA、IMA、DMAA可以精准生成上述3个角的边线,进而实现角度的精确测量;重建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使DMAA测量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明显优于常规X线测量法.该方法是一种可行、可靠并且精准的测量方法,为拇外翻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 张鹏钟宗雨金泽亚王均罗浩天段浩何飞
- 关键词:拇外翻负重位
- 三角骨骨内血管的三维重建对外科干预的意义
- 目的:通过对三角骨微血管的灌注及观察,进而明确三角骨滋养孔的位置分布及骨内血管的走形,指导外科干预的方案制定。方法:利用明胶粉末和PbO的混合灌注液,对12例标本进行灌注,灌注成功后通过Micro-CT进行扫面,得到断层...
- 袁礼波罗浩天许育健赵万秋张旭林吴欢徐永清
- 文献传递
- 数字化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创面中的应用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9月,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创面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0~52岁,平均3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机器压轧伤6例,烫伤1例,动物咬伤后皮肤软组织坏死1例。缺损部位:足背5例,踝周4例,足底1例,前臂及手部6例。伤后至入院时间2 h^45 d,平均14.3 d。创面均伴骨及肌腱外露,缺损范围9.0 cm×4.0 cm^29.0 cm×8.5 cm。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初步挑选合适的穿支及供区;将CTA数据导入Mimics15.0软件进行主要穿支点定位及股前外侧皮瓣设计,并模拟手术切取。手术按照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围11 cm×5 cm^31 cm×10 cm。供区直接缝合14例,植皮2例。结果术前经Mimics15.0软件重建后明确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降支的起始位置、起始部血管管径、血管走行、血管蒂最大可切取长度,与术中实际观察均一致;均顺利完成皮瓣切取及修复。术后1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9个月。15例皮瓣外形良好,1例因皮瓣臃肿行二期修薄术。末次随访时,6例手部功能按关节总活动度(TAM)评分,获优3例,良2例,可1例;10例足部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获优5例,良3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81.25%。结论 CTA结合Mimics15.0软件能实现术前股前外侧皮瓣个体化设计,降低了手术风险。
- 段家章何晓清徐永清范新宇罗浩天王腾董凯旋余开富
-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数字化技术CT血管造影
- Tempol对大鼠任意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新型小分子氧自由基清除剂Tempol对大鼠背部超长任意皮瓣(long random pattern skin flap,LRPSF)成活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体质量(300±20)g,随机分为Tempol组及对照组,每组42只。两组参照Mcfarlane皮瓣模型方法,于大鼠背部制备面积为9 cm×3 cm的LRPSF。Tempol组术前15 min及术后7 d内每天腹腔注射Tempol(100 mg/kg),对照组同时间点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术后观察各组大鼠成活以及皮瓣成活情况;第7天,测量皮瓣成活率,Micro-CT血管成像观察血管形成情况并测量血管容积和血管总长度,HE染色观察皮瓣组织层次结构及炎性反应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VEGF表达;术后即刻及第1、3、7天,采用水溶性四氮唑-1法及可见光法测定皮瓣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ELISA法测定炎性因子TNF-α和IL-6含量。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无积血、积液和感染等发生。随时间延长,两组皮瓣远端均发生坏死,但Tempol组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且Tempol组血管分布及连续性均优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Tempol组皮瓣成活率、血管容积及血管总长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与对照组比较,Tempol组皮肤各层组织结构层次尚清楚,组织炎性反应及炎性细胞浸润较轻,VEGF蛋白染色程度增高。术后即刻两组SOD、MDA以及TNF-α、IL-6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Tempol组SOD含量高于对照组,MDA及TNF-α、IL-6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empol显著提高大鼠背部LRPSF成活率,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皮瓣组织血管生成、降低氧化应激和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 李国栋徐永清何晓清杨帆陈德伟罗浩天杨曦
- 关键词:TEMPOL血管生成氧化应激炎性反应
- 三维打印导航模板在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设计的导航模板在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引入三维(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对5例(10髋)尸体标本施行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术前对尸体标本行骨盆平片及CT扫描,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Mimics 10.1软件中进行截骨模拟及旋转髋臼;根据术前规划应用逆向工程技术提取术野骨盆解剖形态特征和截骨面,设计导航模板并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成实物;术中将导航模板直接与暴露后的骨盆及截骨面贴合,完成精确截骨及髋臼骨块的旋转移位;对模拟术后及术后测量的外侧CE角、臼顶倾斜角、股骨头超出指数及覆盖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实验病例均未出现截骨进入髋关节内或后柱完全截断的并发症。术前模拟后与术后测量的外侧CE角、髋臼顶倾斜角、股骨头超出指数及覆盖率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CT三维重建的导航模板应用于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可以提高该手术的精确性及安全,是解决PAO手术难点的有效方法。
- 周游王均徐小山李伟高文雷罗浩天陆声
- 关键词:髋关节发育不良截骨术计算机辅助设计
- 基于三维图像体积融合技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在体运动特点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利用三维图像体积融合技术研究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脊柱在支点侧屈位下六自由度(6DOF)运动特点°方法对10名Lenke1型AIS志愿者利用宝石cT分别获取平卧位及支点侧屈位T°至S°的平扫数据°将数据导入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各椎体的模型及坐标系°利用计算机软件将2种不同体位的图像进行3D图像体积融合,获得目标区域内各椎体间的在体运动学数据°结果支点侧屈位下,顶椎(AV)区域:各节段主运动旋转范围为-2.57°±0.95°至-1.37±°±0.65°,各节段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沿垂直轴的耦合旋转范围为-2.71°±0.48°至-1.270±0.490,沿冠状轴的耦合屈伸范围为0.19°±O.85°至1.51°±0.42°上端椎(UEV)区域:各节段主运动旋转范围为-1.910±0.76°至-2.20°±1.13°,3节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沿垂直轴的耦合旋转范围为0.18°±0.47°至1.35°±0.52°,沿冠状轴的耦合屈伸范围为1.62°±0.41°至2.07°±0.37°下端椎(LEV)区域:各节段在主运动旋转范围为-0.79°±0.63°至0.73°±1.09°,3节段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沿垂直轴的耦合旋转范围为-1.62°±1.050至-0.60°±0.60°,沿冠状轴的耦合屈伸范围为-1.41°±0.87°至-0.75°±0.66°结论支点侧屈位下,Lenke1型AIS脊柱各关键椎体区域均有其独特的运动及耦合机制;UEV区域耦合旋转运动方向为侧屈运动的同侧;AV和LEV区域耦合旋转运动方向为侧屈运动的对侧,
- 陆维陈家瑜王龙王均罗浩天王少白陆声徐永清
- 关键词:脊柱侧凸成像关节
- 三角骨微结构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通过对三角骨微血管的灌注及观察,明确三角骨滋养孔的位置分布、骨内血管的走形,同时对三角骨微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方法利用明胶粉末和Pb3O4的混合灌注液,对12例标本进行灌注,灌注成功后通过Micro-CT进行扫描,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血管的重建,对三角骨滋养孔的分布、骨内血管的走形、血管直径及骨微结构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三角骨近端掌侧、体部尺背侧以及远端背侧可见较恒定的滋养孔,其中近端掌侧为(1.42±0.51)支,体部尺背侧为(1.58±0.51)支,远端背侧为(3.25±0.87)支;近端掌侧的滋养孔直径较粗为(0.52±0.07)mm,其余依次为(0.48±0.11)mm及(0.48±0.12)mm;近端掌侧、体部尺背侧及远端背侧滋养孔直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骨近端掌侧的滋养血管向骨内的延续较深,维持一定骨内直径的同时与三角骨长轴平行;三角骨远端背侧的滋养血管较多,但延续入骨内的血管短浅。结论(1)三角骨近端掌侧、体部尺背侧以及远端背侧有恒定的滋养孔及滋养血管存在;(2)近端掌侧的滋养血管为三角骨的主要血供来源,其次是体部尺背侧的滋养血管;(3)三角骨背侧骨小梁的稀疏与背侧撕脱性骨折可能有相关性,但有待进一步验证。
- 袁礼波徐永清张旭林罗浩天许育健赵万秋吴欢
- 关键词:三角骨血管灌注微结构MICRO-CT
- 手舟骨骨内动脉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利用Micro-CT对手舟骨骨内动脉进行可视化数字模型构建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例离体人体前臂标本进行动脉血管灌注,Micro-CT扫描并运用Mimics20.0软件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分析重建数据,整理舟骨的滋养动脉分布。结果 (1)重建出含骨内血管的腕舟骨数字化可视模型,可自由测量舟骨和血管的解剖数据,并清晰显示滋养动脉在骨内的分布及出入点;(2)右手复合组和左手复合组中滋养血管的数目分别为(4.670±1.366)支、(3.830±0.753)支,掌侧滋养血管分别为(1.670±0.516)支、(1.330±0.516)支,背侧滋养血管分别为(3.000±1.095)支、(2.500±0.548)支。结论离体腕部标本动脉灌注后骨内血管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手舟骨骨内滋养动脉的来源及空间分布,为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 张旭林张旭林徐永清罗浩天罗浩天袁礼波吴欢赵万秋
- 关键词:手舟骨血管灌注MICRO-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