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纪立人

作品数:87 被引量:859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5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6篇夏季
  • 16篇环流
  • 14篇大气环流
  • 12篇季风
  • 9篇热带
  • 8篇数值天气预报
  • 8篇ROSSBY...
  • 7篇副热带
  • 7篇副热带高压
  • 7篇高纬
  • 6篇动力延伸
  • 6篇遥相关
  • 6篇中高纬
  • 6篇西太平洋
  • 6篇夏季风
  • 5篇谱模式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5篇西太平洋副热...
  • 5篇流型

机构

  • 8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3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上海市气象局
  • 4篇南京气象学院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数...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87篇纪立人
  • 14篇布和朝鲁
  • 12篇张道民
  • 10篇王盘兴
  • 10篇李志锦
  • 8篇施宁
  • 6篇李双林
  • 6篇杨燕
  • 6篇陈嘉滨
  • 5篇潘婕
  • 5篇杨培才
  • 5篇李金龙
  • 5篇陈伯民
  • 4篇彭京备
  • 3篇罗德海
  • 3篇黎伟标
  • 3篇宋正山
  • 3篇巩远发
  • 3篇张庆云
  • 3篇沈如金

传媒

  • 31篇大气科学
  • 14篇气象学报
  • 8篇科学通报
  • 5篇气候与环境研...
  • 4篇高原气象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学
  • 2篇中国科学(B...
  • 1篇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海洋预报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第八次全国数...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大气科学发展...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9
  • 10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11篇1999
  • 6篇1998
  • 8篇1997
  • 4篇1996
  • 4篇1995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气中阻塞形成的一个理论被引量:42
1989年
本文提出了偶极子阻塞形成的一个新理论。文中首先使用多重尺度方法研究了基本气流具有弱切变的非线性正压Rossby波,得到了它的波包满足非线性Schr-dinger方程。指出:当Rossby波的波数满足k^2/3
罗德海纪立人
关键词:基本气流
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1999年
对大气环流持续异常观测事实及其形成理论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并着重总结了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所取得的进展。
李双林纪立人
关键词:大气环流
数字滤波方法在月尺度数值预报中的应用 II. 保留不同低频过程的效果比较被引量:4
1997年
用数字滤波方法对观测资料序列进行处理,得到初始场用于T42L9全球谱模式的月预报,以去除误差增长较快的高频扰动对低频过程的影响,并且利用多时刻的观测资料提取低频过程的信息。对冬季和夏季两个不同个例进行了实验,并比较了取不同长度的观测序列,截取不同周期的过程作为初值对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说明,经过滤波后对低频分量和平均场的预报都有较显著的改进。而且对于较长时效的预报,应保留更低频的过程(比如10d以上周期)。最显著的改进是在第2旬。冬季个例经过滤波的初始场在第2旬对北太平洋阻塞形势的预报能力有较明显提高。
杨燕纪立人
关键词:数字滤波
全球海温距平对月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被引量:10
1997年
对1992年7月19日个例,进行了有、无海温距平的对比数值试验,研究了海温距平对月预报的影响。个例试验结果表明,海温距平对月预报的影响是重要的。海温距平不仅对全球降水量的影响明显,而且对温度场预报的影响也很明显。大气(温度、降水和高度场)对异常海温强迫开始响应的时间大约是10天。
骆美霞纪立人张道民李金龙游荣高ArnaldoLonghetto
关键词:月预报海温距平温度预报
热源扰动对亚洲夏季风环流的影响被引量:6
1990年
本文在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的非纬圈对称的夏季平均环流的基础上,在亚洲南部和澳大利亚地区引人热源扰动和冷源扰动,讨论这些冷热源扰动所引起的夏季风环流的改变以及流场扰动的结构和影响。
沈如金纪立人
关键词:热源夏季环流
亚洲夏季风活动激发北半球大气遥相关的物理机制探讨 I.正规模及有限时间不稳定奇异矢量分析被引量:5
1999年
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原因可以有两个方面, 一是大气内部的物理过程, 另一方面则可能由大气外强迫引起。在线性框架内, 该文的第 I 部分利用正规模 (norm al mode) 以及有限时间不稳定奇异矢量 (singular vectors) 理论, 对亚洲夏季风( A S M) 活动激发北半球夏季遥相关型的大气内部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亚洲季风区的扰动最有效地激发了它下游地区不稳定模态的发展, 从而导致了从亚洲到北美洲一带的大气环流异常。关于从大气外强迫角度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将在本文的第 I I部分发表。
黎伟标纪立人
关键词:夏季风大气遥相关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期变化的数值试验 Ⅰ.青藏高原热源的作用被引量:8
1998年
用一个全球谱模式作数值试验研究了1979年6月中旬一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的中期天气过程中青藏高原热源的作用。结果表明:高原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副高北侧锋区的形成、锋区的强度以及与锋区对应的对流层中上层西风急流的强度有较大的影响,有高原热力作用时,锋区和西风急流的强度都很强,反之则很弱;另外还发现青藏高原感热和潜热作用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的天气过程中,孤立起来讨论其各自的相对重要性不太合符实际。
巩远发纪立人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感热潜热青藏高原
三维多元最优插值的区域性试验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选用500hPa,300hPa两层,三个变量,即位势高度(φ),沿纬圈的风分量(u),沿经圈的风分量(v),在东亚区域(20°N—60°N,75°E—140°E)进行了最优插值的区域性试验,按660×660Km分成66个盒子进行分析。本文推导出一套球坐标系下的误差协方差公式,建立了一套自动资料质量检验程序,并进行了格点分析,分析出插值增量和插值误差。同时本文还讨论了最优插值的数学问题,着重讨论了误差协方差矩阵M的特征,提出了两种方法来修正M矩阵,保证最优插值顺利进行。
盛华纪立人
中高纬Rossby波活动对盛夏东亚/太平洋事件中期演变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1
2009年
在中期时间尺度上探讨了Rossby波活动对盛夏东亚太平洋(EAP)事件的影响。正负EAP事件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反位相过程,但这一时期的气候平均流波导结构决定了两者在Rossby波能量频散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对流层中上层,源自上游东北大西洋或东欧平原的Rossby波能量经巴尔喀什湖附近向东北方向频散,它对东北亚异常中心的形成和维持起重要作用。由于盛夏东亚急流位置偏北,我国华北-东北地区成为波导区,Rossby波能量从贝加尔湖附近向该波导区频散,形成了EAP事件的东亚中纬度异常中心。在EAP事件的三个异常中心中,东北亚异常中心最先形成,西太平洋副热带异常中心则最后出现。在对流层上下层波导结构有明显差异,它导致了Rossby波能量在东亚沿岸中高纬地区的反向经向传播特征。在负事件的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异常中心和中纬度两个异常中心间的经向Rossby波链接较为明显。在东亚地区,盛夏月平均尺度上EAP型的Rossby能量频散特征与中期EAP事件基本一致。
施宁布和朝鲁纪立人王盘兴
关键词:ROSSBY波
亚洲夏季风活动激发的北半球大气环流遥相关型被引量:15
1997年
亚洲季风区是全球热力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亚洲夏季风活动必定会对其它环流系统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夏季风指数与北半球环流的相关计算以及强、弱季风候北半球环流异常合成的分析发现,亚洲夏季风的活动会激发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遥相关型,其主要相关中心均出现在季风区的下游地区,即从亚洲经太平洋至北美洲一带,除了表现出正负中心交替出现的波列状结构外,该遥相关型在太平洋地区还表现为一对南北向的偶极子异常型。
黎伟标纪立人
关键词:季风季风活动大气环流遥相关型北半球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