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鹏彦

作品数:73 被引量:414H指数:12
供职机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30篇生物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9篇大熊猫
  • 13篇自然保护
  • 13篇自然保护区
  • 13篇保护区
  • 12篇卧龙自然保护...
  • 10篇野化
  • 10篇野化培训大熊...
  • 8篇种群
  • 7篇群落
  • 6篇远程
  • 6篇栖息
  • 6篇栖息地
  • 6篇羚牛
  • 6篇精液
  • 6篇精子
  • 5篇植物
  • 5篇植物群
  • 5篇植物群落
  • 5篇圈养
  • 5篇监控系统

机构

  • 54篇中国保护大熊...
  • 16篇四川卧龙国家...
  • 3篇四川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解放军军需大...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云南财经大学
  • 1篇四川托普信息...
  • 1篇成都中科大旗...
  • 1篇重庆依科斯辉...

作者

  • 69篇王鹏彦
  • 44篇张和民
  • 30篇李德生
  • 23篇黄炎
  • 20篇张贵权
  • 20篇周小平
  • 17篇魏荣平
  • 16篇黄金燕
  • 15篇周世强
  • 14篇汤纯香
  • 7篇唐卓
  • 6篇张亚辉
  • 6篇谭迎春
  • 6篇谢浩
  • 5篇周应敏
  • 5篇刘斌
  • 4篇杨杰
  • 3篇罗瑜
  • 3篇李仁贵
  • 3篇熊焰

传媒

  • 11篇四川动物
  • 7篇兽类学报
  • 7篇四川林业科技
  • 5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野生动物
  • 3篇林业调查规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兽医杂志
  • 2篇计算机系统应...
  • 2篇竹子研究汇刊
  • 2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Curren...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林业科技通讯
  • 1篇畜牧与兽医
  • 1篇畜牧兽医杂志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9篇2006
  • 4篇2005
  • 7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Ⅴ:不同竹林的物种多样性被引量:10
2009年
采用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等参数,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种各竹林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物种优势度、物种均匀度和植物区系成分在3种竹林中都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的排序是拐棍竹林>冷箭竹林>短锥玉山竹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现出拐棍竹林>短锥玉山竹林>冷箭竹林的变化格局;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冷箭竹林大于拐棍竹林和短锥玉山竹林,而拐棍竹林与短锥玉山竹林相差不大;群落均匀度两指数(Jsw和Jsi)均表现为短锥玉山竹林>拐棍竹林>冷箭竹林.不同竹林各层次的α-多样性,无论是乔木层、灌木层,还是草本植物层,在3种竹林之间均具有不同的变化.拐棍竹林、冷箭竹林和短锥玉山竹林的植物科属地理分布格局较为相似(P>0.05),都以温带地理成分为主,具有与卧龙自然保护区整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相同模式,但就植物种类而言,3种竹林的差异极其显著(P<0.05);同时,各竹林中乔木层优势树木的重要值、灌木层植物的平均数量,以及草本层植物的平均盖度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3种竹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β-多样性)很低,具有各自的组成物种和群落结构(P<0.05),这与不同竹种的生物学特性、海拔分布范围和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竹林分布的制图、退化生境的恢复、地震灾害受损栖息地的重建以及圈养大熊猫食物基地的建设等提供参考资料.
周世强黄金燕张亚辉李德生黄炎周小平王鹏彦张和民
关键词: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物种多样性
川西亚高山斑羚冬春季死亡调查及保护策略被引量:5
2018年
川西亚高山冬春季常发现数量不等、死因不明的斑羚尸体,这极不利于斑羚及其它野生动物的科学保护和管理。为深入了解该区域冬春季节斑羚死亡的具体情况,以期找到死亡原因及相应对策,于2016年10月~2017年3月,采用样线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邓生管护区域内设置的5条样线进行了12次调查。共发现斑羚尸体21只,其中雌性两只,雄性17只,无法辨别两只,分别占总数的9.5%、81.0%,和9.5%。采集皮肤病料17份,实验室检测后疥螨虫卵都呈阳性。死亡时间集中在1月~2月(19只,占90.5%)。斑羚尸体全部位于水源点20 m范围内,最远20 m,最近1m,平均8.5 m。斑羚尸体集中分布于海拔2 200 m^2 900 m的河谷地带(18只,占85.7%,最低海拔为2 165 m,最高海拔为2 910 m),周边生境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斑羚尸体被其他动物取食6只,占28.6%,未被取食15只,占71.4%。调查过程中无害化处理17只,占81.0%。收集头骨3个,骨架1副。同时对该区域斑羚患病、死亡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管护建议。
程跃红王敏王超马联平何廷美王鹏彦
关键词:亚高山斑羚
提高圈养大熊猫仔兽存活率的研究被引量:12
2003年
1998~ 2 0 0 1年 ,对提高圈养大熊猫仔兽存活率进行研究 ,采用了母兽育幼、人工辅助育幼、保姆育幼、人工育幼等多种方法 ,特别是模仿大熊猫母兽的育幼行为和活动以及用人工巢进行人工育幼。人工巢制作简单 ,操作方便 ,育幼时的温度、湿度及呼吸的新鲜空气与母兽育幼环境近似 ,也便于科技人员观察、抚摩 ,促进幼仔身体活动及护理幼仔。采集母兽的初乳及常乳饲喂 ;抽取健康母兽的血液制成口服血浆 ,适量喂仔 ;用美国产的两种奶粉配制的人工奶 ,代替母兽常乳收到良好的育幼效果。在本项研究的 4年中 ,将卧龙大熊猫育幼成活率由5 4 1 6%平均提高到 90 3 2 % ,创大熊猫育幼史的最高水平 ,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提供了新的应用技术和方法。
王鹏彦张贵权魏荣平李德生黄炎周小平张和民
关键词:大熊猫人工育幼成活率
高山峡谷地区无线电遥测与GPS空间定位的比较:野外放归大熊猫的跟踪定位被引量:12
2012年
以佩戴具有无线电发射功能的GPS颈圈(Lotek GPS_4400M)的放归大熊猫"祥祥"作为目标动物,2006年4月至2007年2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RT)和GPS跟踪技术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五一棚"区域,每日监测大熊猫在野外环境下的生存状况、移动规律和觅食行为。为了比较RT和GPS在高山峡谷地区空间定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引入空间定位率、地形特征、空间定位差、巢域大小和日移动距离等指标来分析RT和GPS之间的定位差异。结果表明:RT的空间定位效率明显高于GPS的自动定位(P<0.001),分别是54.1%(绘图法)和45.2%(≧2D);不同月份RT和GPS的空间定位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大熊猫不同月份的海拔活动范围和觅食行为特性密切相关。RT位点的地形指数中坡度高于GPS,坡向和海拔高度较GPS定位点低,两种无线电遥测方法 (两点直接计算法和绘图法)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天位点之间的距离(空间定位差)平均450~660 m左右;RT与GPS所估测的大熊猫巢域大小,除5月、9月和12月RT低于GPS外,其余月份为前者高于后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日移动距离除12月份RT小于GPS外,其余月份都呈现出RT大于GPS的格局,统计检验结果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两种无线电遥测方法所测指数之间都无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RT遥测和GPS定位都可以应用于高山峡谷地区野生动物的生态学研究,而且GPS无线电颈圈在亚高山和高山森林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周世强黄金燕张亚辉刘巅李仁贵周小平黄炎汤纯香魏荣平张贵权李德生王鹏彦张和民
关键词:GPS大熊猫
提高人工繁殖大熊猫的存活率初探被引量:12
1999年
李德生张和民陈猛张贵权王鹏彦熊焰
关键词:大熊猫生长发育饲养管理存活率
大熊猫野化培训圈主食竹种生长发育特性及生物量结构调查被引量:24
2004年
该文应用样方法、收获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大熊猫“祥祥”野化培训圈内主食竹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生物量结构特征。大熊猫野化培训圈内主要分布有拐棍竹和短锥玉山竹两种主食竹类 ,拐棍竹占 98%以上 ,种群密度两竹种分别为拐棍竹 2 3.38株· m-2 ,短锥玉山竹 4~ 10株· m-2 。拐棍竹竹笋平均地径 1.6 33cm,竹高 198.75 cm;幼竹地径 0 .92 8cm,竹高 2 78.0 0 cm;成竹地径 1.4 77cm,竹高 373.0 4 cm。短锥玉山竹的地径 0 .4 75 cm,竹高 90 .6 5 cm。主食竹种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平均为 6 .85 5 kg· m-2 ,其中竹笋和成竹生物量最大 ,占总量的 75 % ;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排序为竹秆生物量 >竹枝和竹叶 ,不同龄级生物量则以幼竹最低 ,仅占 1.4 1%。拐棍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呈现出竹秆随高度的增加而递降的趋势 ,枝叶则表现为偏正态分布。通过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拐棍竹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 ,由此建立了地径、株高与各器官生物量的估测模型。
周世强黄金燕王鹏彦张和民
关键词:大熊猫生长发育特性生物量结构
野化培训大熊猫利用后拐棍竹残桩与丢弃部分的关系被引量:6
2006年
2003—2004年,在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野外放归培训圈内,实验熊猫利用后拐棍竹残桩形态及残桩基径、高度和丢弃部分的长度和鲜重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化培训大熊猫利用后拐棍竹残桩的平均基径、高度和单株鲜重分别是16.46mm、0.82m和0.140g,丢弃部分的长度和单株鲜重平均为3.41m和0.372g。拐棍竹残桩基径与残桩高度和丢弃部分长度,残桩基径、D^2H与残桩和丢弃部分鲜重之间均呈极为显著性相关,p=0.001,为此,运用SPSS分析软件建立了他们之间的回归估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周世强黄金燕李伟王鹏彦张和民
关键词:大熊猫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豹地栖动物群落初探被引量:3
2021年
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采集到的红外相机数据,分析了地栖动物群落种间空间关联性、结构、维持机制,以及雪豹(Panthera uncia)在群落维持中的生态学作用,从而判断雪豹的生态价值。结果显示:①从有效红外照片中共鉴定出6目15科35种地栖动物。②通过phi系数检验,发现13种地栖动物与雪豹存在直接或间接空间关联,它们分别是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赤狐(Vulpes vulpes)、香鼬(Mustela altaica)、石貂(Martes foina)、猪獾(Arctonyx collaris)、岩羊(Pseudois nayaur)、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雪鹑(Lerwa lerwa)、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和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这些物种构成的地栖动物群落,分布于3531—4430 m的高山灌丛、草甸、流石滩等生境中。③群落分析发现,赤狐、雪豹、岩羊以及喜马拉雅旱獭在群落维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雪豹与赤狐是群落中的重要次级消费者,在群落中相互补充,控制初级消费者种群数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雪豹的顶级捕食者角色——只有雪豹能对成体岩羊产生捕食。研究表明,目前卧龙保护区雪豹群落是一个健康的群落,拥有继续演化的能力。
周厚熊姜楠李君杨虎吴艳蓉王鹏彦施小刚李兆元
关键词:动物群落种间关联雪豹卧龙自然保护区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同域分布地栖动物群落内种间关联度被引量:5
2021年
使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7年2月—2018年4月所获数据对卧龙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及其同域地栖动物进行空间关系分析,建立物种的空间关联网络,旨在探讨羚牛与其群落的关系现状。结果显示:①在研究区域发现的35种动物中,20种构成1个包含羚牛、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等重要物种的空间网络。②海拔、地形、生境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对羚牛分布没有限制作用,表明羚牛分布区可以在不同海拔上下移动。③网络中不存在制约羚牛种群增长的物种,表明群落结构存在缺损,可能是健康完整的群落在重大人为干扰后的结果:干扰前,羚牛高海拔种群受雪豹(Panthera uncia)捕食,低海拔受虎(P.tigris)捕食;干扰后,随着虎消失,种群向低海拔迁移,摆脱雪豹捕食,种群增长失去制约。④羚牛种群不受制约地增长,可能会威胁到其他物种的生存,最终导致群落崩溃。因此,建议就羚牛种群人为干预以及虎的再引入可行性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杨虎李君姜楠施小刚王鹏彦李兆元
关键词:羚牛
环境因子对野化培训大熊猫在生境斑块中行为表现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动物行为观察中的聚焦动物法和生境斑块调查的样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祥祥"在野化培训圈中的行为表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野化培训大熊猫在生境斑块中的行为表现主要以取食为主,占63.14%,其次是移动行为和休息行为,分别为15.85%和8.91%,爬树行为最少,仅0.23%;且不同月份各种行为类型的分配格局具有相似模式,无显著性差异(P=1.0)。分析食物分布对大熊猫行为表现的影响,其取食、吃馍和称重、休息以及饮水等行为在有无竹子分布的斑块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其它行为不甚明显(P>0.05)。从生境结构的环境组成因子来看,野化培训大熊猫的行为表现除与斑块个别组成因子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之外(P<0.05),与其它环境因子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据此对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圈养大熊猫的野化培训提出了建议。
周世强黄金燕刘斌张亚辉宋世贤黄炎李德生周小平张贵权魏荣平汤纯香王鹏彦张和民
关键词:野外放归大熊猫环境因子卧龙自然保护区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