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乐
- 作品数:71 被引量:385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河北滦平周台子铁矿时代、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 2010年
- 周台子铁矿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张百湾镇,西距县城29km,东距承德市40km。该铁矿是产于前震旦系单塔子群变质岩系中的条带状磁铁矿。本文对该铁矿的矿石及围岩进行了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的测定,为探讨周台子铁矿的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提供依据。1矿床地质特征周台子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西侧。区域主要出露单塔子群白庙组和凤凰咀组。
- 相鹏张连昌张晓静吴华英王长乐崔敏利
- 关键词:地质意义矿床地质特征片麻状花岗岩前震旦系同位素特征
- 柴达木盆地周缘沉积锰矿带:一个极具资源潜力的锰矿集中区被引量:2
- 2024年
- 近年来在阿尔金、祁连山和东昆仑地区的沉积型锰矿找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这些锰矿均沿柴达木盆地周缘展布。前人曾针对单个矿床地质特征进行过研究,但对于柴达木盆地周缘的锰矿为什么主要形成于中—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锰矿与柴达木地块及周缘造山带演化之间的关系等尚缺少深入的研究与总结。本文从东昆仑、阿尔金、祁连山等环柴达木盆地周缘造山带的角度,分析了沉积锰矿床地质特征和产出规律,重塑了原特提斯洋在青藏东北部的演化过程,为深入理解原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沉积锰矿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证据。
- 张连昌白阳黄华吴华英刘永乐李文李文王长乐王长乐
- 关键词:沉积锰矿
- 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OE)前后海洋环境的变化:来自华北条带状铁建造(BIF)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被引量:8
- 2020年
- 条带状铁建造(BIF)是形成于前寒武纪海洋中的化学沉积岩,记录了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重要信息。华北克拉通广泛分布的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BIF,是了解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OE)前后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理想对象。初步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BIF主要为磁铁矿型氧化物相和硅酸盐相,极少数出现碳酸盐相;古元古代BIF包括赤铁矿型和磁铁矿型氧化物相、硅酸盐相和碳酸盐相,其中赤铁矿相是古元古代BIF独有的。以上矿物学特征表明,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是不同的。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BIF的稀土元素组成缺乏强烈的负Ce异常,反映同期海水氧含量非常低,为缺氧状态;但少量BIF也包含有负Ce异常,同时具有较大变化范围的Th/U值,指示新太古代海洋的局部水体氧含量相对较高,呈弱氧化状态。与新太古代BIF相比,古元古代BIF的Ce异常变化较大,包括无异常、正异常和负异常,尤其是赤铁矿相BIF具明显的负Ce异常,表明古元古代水体的氧含量和氧化还原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结合华北克拉通BIF的Ni/Co、V/(V+Ni)和Th/U等比值特征,认为古元古代海洋呈次氧化—氧化环境。新太古代BIF强烈富集重铁同位素,S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较为明显;而古元古代BIF相对富集轻铁同位素,S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不明显。综上,新太古代海洋环境整体缺氧,但局部可能存在氧气“绿洲”,暗示光合产氧作用在太古代晚期已经存在;大氧化事件期间及之后的古海洋总体具上部氧化、下部还原的分层特征。
- 张连昌兰彩云王长乐王长乐佟小雪李文君董志国
- 关键词:条带状铁建造前寒武纪海洋环境
- 西昆仑玛尔坎苏石炭纪大型锰矿带构造背景与成矿条件被引量:24
- 2020年
- 西昆仑北段玛尔坎苏地区探明的大型碳酸锰成矿带,是我国近年最重要的找矿成果之一。该锰矿带构造上属北昆仑晚古生代弧后伸展盆地,其构造动力学背景为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形成的弧盆体系。锰矿体主要发育于晚石炭世喀拉阿特河组含炭泥质灰岩夹薄层灰岩中。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菱锰矿(75%~95%),次为软锰矿、硫锰矿及少量黄铁矿等。含锰岩系岩性和岩相学研究表明,玛尔坎苏锰矿带属典型的海相沉积锰矿床,其矿床成因可能与晚古生代半局限盆地沉积和海底热液活动有关。海底热液活动可能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含锰岩系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玛尔坎苏锰矿沉淀时的水体环境为常氧条件,而矿层下盘(部分)岩系的岩性及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沉积时的水体环境为低氧—贫氧条件。玛尔坎苏锰矿带锰矿石具有负的δ^13C值(-23.3‰^-10.0‰),推测有机质导致的还原作用是该锰矿由原生氧化锰在成岩期转化为菱锰矿和形成富锰矿的重要机制。
- 张连昌张帮禄董志国谢月桥李文君李文君朱明田王长乐
- 关键词:石炭纪成矿条件成矿模式西昆仑
- 鞍本地区太古代BIF成矿作用、地壳增生及富矿成因
- 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formation,简称BIF)是指全铁含量大于15%,具有硅质条带与铁质条带互层的化学沉积岩。本文介绍了鞍本地区的地质特征,矿床类型及形成时代,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构造背景与...
- 代堰锫张连昌朱明田王长乐刘利
- 关键词:成矿作用地壳增生矿床成因
- 文献传递
- 前寒武纪VMS与BIF铁矿床共生组合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7年
- VMS和BIF铁矿作为两种重要的矿床类型,在前寒武纪常常以共生组合方式赋存于古老克拉通内的表壳岩系中,是早期地球构造和环境演化耦合作用的产物。该组合不仅记录了当时特定的构造及大气和海洋环境,而且两者也是全球铜、铁、铅、锌等金属的重要来源,因此,开展VMS与BIF共生组合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前人研究表明,前寒武纪VMS与BIF集中出现于~2.7 Ga和~1.9 Ga,与同时期地幔柱活动和地壳增生的高峰相对应,两者共生时BIF通常产出于VMS外围或上盘,但在矿体空间展布上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研究还认为,前寒武纪地幔柱活动诱发的海底扩张、海底和地表强烈的火山活动形成的多重热液系统,可同时为VMS和BIF提供物质来源,海水的硫逸度、氧逸度及大气的氧含量是影响VMS与BIF空间分布及VMS硫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因素。目前,VMS与BIF共生组合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典型共生实例的精细解剖,已有共生模型缺乏详细的矿床成因机制研究支撑,对两者共生组合产出的构造背景和古海洋环境仍存在不同认识。华北克拉通的清原和五台新太古代绿岩带发育有较大规模的VMS与BIF铁矿共生现象,对其开展详细研究工作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借鉴。
- 彭自栋王长乐赵刚朱明田张连昌佟小雪南景博
- 关键词: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条带状铁建造
- 国外前寒武纪铁建造的研究进展与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被引量:25
- 2012年
- 形成于早前寒武纪的铁建造,是一种富铁[W(TFe)〉15%]的硅质化学沉积岩,其主要矿物组成是铁氧化物(磁铁矿和赤铁矿)及石英。根据铁建造的岩相学特征,将其划分为条带状铁建造和粒状铁建造;根据铁建造的沉积环境,将条带状铁建造划分为与火山岩有关的Algorna型和与细碎屑一碳酸盐岩有关的Superior型2种类型。铁建造的出现,起始于38亿年前,主要集中于28~18亿年,在18亿年之后有一个连续的缺失,但在8亿年左右因雪球事件而重新少量出现。Algoma型铁建造主要发育于中一新太古代,而Superior型则集中出现于古元古代;前者多形成于前寒武纪克拉通化之前,与海相火山活动和陆壳巨量增生密切相关,而后者多形成于克拉通化之后,与稳定发育的克拉通盆地和大气氧含量增加有关。Algoma型铁矿具有单个矿体规模较小、品位较低和多层发育等特征,而Superior型铁矿则具有单个矿体规模较大、品位较高、层位稳定等特征。由于铁建造在地质历史上大规模发育且不重复出现,所以,开展铁建造的研究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铁建造的研究趋势是,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深化地球早期构造(地幔柱与早期板块构造)演化、水圈及大气圈组成与演化、地球早期生物活动,以及铁建造成因和时空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
- 王长乐张连昌刘利代堰锫
- 关键词:地质学铁建造克拉通
- 清原绿岩带VMS和BIF矿床的时空及成因关系
- 绿岩带是太古宙地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中产出绿岩型金矿床、VMS型铜-锌矿床、BIF型铁矿床及铜镍硫化物矿床,故一直以来备受地质学者的关注。结合前人成果和本次对区内BIF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清原地区的成矿模式可能如下所述...
- 彭自栋张连昌王长乐朱明田
- 关键词:铜锌矿条带状铁建造矿床成因绿岩带
- 文献传递
- 冀东杏山BIF铁矿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被引量:15
- 2015年
- 杏山BIF型铁矿位于冀东曹庄一带,矿体赋存于太古界三屯营组变质岩系中。矿石多为条纹-条带状构造,其围岩和夹层以斜长角闪岩为主,兼具少量黑云石英片岩和黑云钾长片麻岩。对BIF铁矿进行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条带状铁矿石富集重稀土((La/Yb)*PAAS平均0.46),Eu正异常(Eu/Eu*PAAS平均2.19)、La正异常(La/LaPAAS平均2.14)和Y的正异常(Y/Y*PAAS平均1.85)明显,加之高的Y/Ho值(平均46.81),说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海底高温热液与周围海水的混合溶液;无Ce的负异常说明BIF形成于低氧逸度环境;BIF显示较低的Al2O3和TiO 2含量,且二者缺乏相关性,说明在BIF沉淀过程中几乎没有陆源碎屑物的加入。对矿体围岩斜长角闪岩、黑云石英片岩及黑云钾长片麻岩的原岩恢复,表明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玄武岩-安山质玄武岩,黑云石英片岩及黑云钾长片麻岩的原岩可能为泥质碎屑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黑云钾长片麻岩具有较低的总稀土含量(59.46×10-6-66.99×10-6)、不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77-0.91)、略微的Th和U富集、无Nb和Ta的亏损;而黑云石英片岩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168.7×10-6-171.0×10-6)、强烈的轻稀土富集((La/Yb)N=6.81-7.07)和较弱的Eu负异常(Eu/Eu*=0.64-0.68),两者不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说明他们具有不同的物质来源。斜长角闪岩与N-MORB具有相似的特征,如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Th和U、Nb、Ta、Ti、Zr和Hf等无明显亏损。综合分析表明斜长角闪岩的母岩浆来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30%的部分熔融,且其母岩浆在分异结晶过程中可能受到陆壳物质的混染。对矿体夹层斜长角闪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原岩形成于2859±22Ma至2491±13Ma之间,最有可能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这间接约束了杏山BIF型铁矿的形成时代,暗示着迁西岩群主体可能仍形成于新太古�
- 郑梦天张连昌王长乐朱明田李智泉王亚婷
- 关键词:太古代斜长角闪岩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
- 河南舞阳赵案庄铁矿床成因:来自磁铁矿和磷灰石的矿物学证据被引量:11
- 2015年
- 河南舞阳赵案庄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赋存于新早古元古界太华杂岩赵案庄组中,是舞阳铁矿的一部分。赵案庄铁矿在时空上与变质的超基性岩关系密切,矿石中的脉石矿物与其寄主岩石的主矿物一致,指示其成因方面的亲缘性。赵案庄铁矿石具有典型的海绵陨铁结构,其中的磁铁矿具有高V(1458×10-6-2524×10-6)、稍高Mg(2502×10-6-4674×10-6)和低Ti(395×10-6-3186×10-6)、Cr(3.30×10-6-66.1×10-6)、Ni(93.0×10-6-176×10-6)、Mn(259×10-6-937×10-6)的特征。磷灰石以粗粒(0.3-1.5mm)、等粒状分散在磁铁矿的粒间,具有高REE总量(4983×10-6-7038×10-6)、高F(2.69%-3.52%)、高F/Cl比值(21.5-78.8)和低Sr(215×10-6-241×10-6)的特征。磁铁矿和磷灰石的化学组成均指示岩浆成因,并携带热液信息。利用磷灰石的微量元素含量反演成矿岩浆的微量元素组成,表明成矿岩浆受到了地层物质的混染。橄榄石低Cr、Ni高Mg的特征也指示岩浆中富挥发分的特征。此外,矿石中大量的碳酸盐矿物指示岩浆中有来自地层的CO2加入,导致岩浆的氧逸度升高,促进了磁铁矿的结晶,并抑制了钛铁矿结晶,是磁铁矿低Ti的一个原因。此外,源区低Ti也是导致磁铁矿低Ti的原因。因此,本文认为赵案庄铁矿属与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矿床但受到富CO2流体的影响。
- 兰彩云赵太平罗正传王长乐文启付刘立新
- 关键词:磁铁矿磷灰石超基性岩早前寒武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