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 作品数:80 被引量:258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在缺铁性贫血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2
- 2015年
- 目的:了解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在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分别检测37例初诊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2个月和3个月血清EPO的水平及铁蛋白的含量。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1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组、治疗1个月组及治疗2个月组血清EPO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组的sEP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组,随着贫血情况的纠正血清EPO水平逐渐降低,而治疗3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sEP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的铁蛋白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各组的血清铁蛋白含量均较治疗前组增高,而治疗后各组间血清铁蛋白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logEPO与血红蛋白呈显著负相关,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仅在治疗前与血红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0.449,P=0.005),治疗后各组及正常对照组的铁蛋白含量与血红蛋白均无相关性;3重度贫血组的血清EPO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贫血组,随着贫血的加重血清EPO水平逐渐升高。结论:EPO参与了红系造血过程,能反映贫血程度,其对贫血的敏感性高于血清铁蛋白,对缺铁性贫血患者评估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薛春娥沈庆慧王艳张敬宇林凤茹
-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铁蛋白疗效评估
-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一例疗效分析及文献复习
- 硼替佐米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具有一定的靶向性抗肿瘤作用。目前,硼替佐米用于首次复发的MM疗效显著,有关硼替佐米治疗多种类型的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急性髓系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的随机对照研究正在进行中,已显...
- 黄月华王艳郭晓玲崔桂荣魏雅蔡圣鑫潘峻董作仁
- 关键词:硼替佐米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分析
- 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20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发病率、血象、遗传基因学、临床表现以及疗效与转归,为日后临床研究中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208例MPN患者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占48. 56%(101/208),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占25. 96%(54/208),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占25. 48%(53/208)。MPN临床表现多样,首发表现无特异性,起病缓慢。MPN患者中130例存在JAK2V617F基因突变,总突变率为62. 5%;其中PV组81. 5%(44/54),ET组58. 4%(59/101),PMF组50. 9%(27/53),PV患者的检出率通常显著高于ET、PMF(P <0. 05),ET、PMF患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PV组,JAK2V617F基因阳性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P=0. 007),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ET组,JAK2V617F基因阳性患者有较高的白细胞计数(P=0. 045)和血红蛋白水平(P=0. 045),而血小板计数差异(P>0. 05)无统计学意义;在PMF患者中,JAK2V617F基因阳性患者有较高的白细胞计数(P=0. 04)和血红蛋白水平(P=0. 047),而血小板计数差异(P> 0. 05)无统计学意义。在MPN患者中发生血管事件最常见为缺血性脑血管病。JAK2V617F基因突变与血栓风险度相关(OR=2. 222,95%可信区间1. 101-4. 486)。ET、PV患者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PV、ET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PMF(P <0. 05); JAK2V617F基因阳性者可能更易出现疾病的转化。MPN患者经治疗疾病获得控制,但仍需维持治疗。结论:MPN几乎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多见,其临床起病多样,临床表现诸多相似。JAK2V617F基因突变在MPN患者中有很高检出率,与MPN发病密切相关,突变率与疾病类型相关。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较突变阴性者白细胞计数高,但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尚无明确�
- 沈庆慧郭玉洁薛春娥王艳林凤茹
-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V617F基因突变
- DNA甲基化对TIG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抑癌基因TIG1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T-PCR)的方法,检测53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nomal controls,NC)的TIG1表达情况,并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epecific PCR,MS-PCR)检测TIG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应用去甲基化试剂处理KG-1a、U937和K562细胞株,观察其基因转录水平和甲基化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IG1 mRNA在NC中高表达,而在AL患者中低表达;AL患者中TIG1的异常甲基化率高达75%(40/53例),而在正常标本中不发生甲基化;在初治AL中,发生甲基化的患者TIG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未甲基化的患者;Kg-1a、U937和K562细胞株TIG1基因启动子CpG岛均存在过甲基化,应用去甲基化试剂处理后,TIG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程度降低,TIG1的表达都得到了恢复,并且TIG1的表达随着5-Aza-CdR浓度增加而增高。结论:TIG1基因表达的减少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有关,而甲基化是导致TIG1基因转录沉默的重要机制之一。
- 王艳张敬宇林凤茹牛志云周建辉
- 关键词:DNA甲基化急性白血病
- 急性髓系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美国第55届血液学年会于2013年12月7~10日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召开.根据继续教育资料,对有关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组变化及预后,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预后积分系统及治疗等一些问题做一简介.
- 林凤茹张敬宇王艳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预后
- 146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特点及疗效性分析
- 目的: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近7年146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及治疗反应.
方法: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共收治MM患者243例(初治及复治...
- 张永梅郭晓玲王颖杨琳张静楠王艳刘小军牛志云温树鹏姚丽杨敬慈张学军尚银涛姚尔固董作仁林凤茹罗建民郭晓楠任金海王福旭张敬宇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预后因素
- 文献传递
- 208例初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疗效性分析
- 目的: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0年来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生物学特性、临床特点、预后因素及治疗反应.
方法: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收治初诊的成人ALL477例,删除诱导缓...
- 高健郭晓玲王颖杨琳张静楠王艳刘小军牛志云温树鹏姚丽杨敬慈张学军尚银涛姚尔固董作仁林凤茹罗建民郭晓楠任金海王福旭张敬宇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生物学特性预后因素
- 文献传递
- 分化抑制因子Id3与Id4在AML、ALL及MDS中的表达及预后的临床意义
- [目的]观察分化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 ion,Id) Id3与Id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 刘倩王艳张敬宇林凤茹
- 关键词:ID3ID4预后
- 利妥昔单抗成功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被引量:2
- 2011年
- 患者,女,61岁,因间断牙龈出血伴皮肤出血点10天于2011年1月23日入住我院。患者于入院前1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牙龈出血,量多不易自止,同时发现皮肤出血点及瘀斑,少量鼻出血,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vans综合征),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第1~5天)、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第1天10g,第2天25g)及输注血小板悬液治疗,
- 王嘉敏李石磊王亚倩王艳张敬宇林凤茹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骨髓检查利妥昔单抗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诊治被引量:4
- 2012年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为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磷脂酰肌醇聚糖A(PIG-A)基因在(Xp22.15)上突变使糖化肌醇磷脂(GPI)连接细胞表面的锚连蛋白缺乏,对补体敏感性异常增高引起的一种慢性血管内溶血病,重者有血红蛋白(Hb)尿发作。该等锚连蛋白有多种,主要为补体调节蛋白C3转换酶衰变加速因子(DAF,CD55)和反应性溶血膜抑制物(MIRL,亦称膜攻击复合物抑制因子,CD59)缺乏。
- 王艳左雅蓓王玉昭林凤茹
- 关键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