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芬
- 作品数:14 被引量:107H指数:5
- 供职机构:湖北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江西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负荷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激活诱导细胞死亡及FasL表达的关系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HBV DNA负荷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ICD)及FasL表达的关系。方法常规无菌分离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3例健康献血员PBMC,各分两组培养72小时,其中一组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培养后经碘化丙啶(PI)染色,另一组未加PHA经PE-抗FasL标记,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PBMC凋亡率及FasL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PBMC凋亡率及其FasL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6.06±7.77)%vs(14.66±3.27)%,(0.846±0.299)%vs(0.432±0.126)%(t值分别为4.93,4.65,P<0.01)。HBV DNA高水平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凋亡率及其FasL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显著高于低水平组,分别为(33.73±5.44)%vs(25.61±5.05)%vs(18.85±4.05)%,(1.055±0.224)%vs(0.880±0.285)%vs(0.603±0.208)%(H值分别为23.29,8.92,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凋亡率与其FasL表达呈正相关(r值为0.70,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存在AICD现象,HBV感染可激发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asL的表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负荷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ICD及FasL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 熊英王瑶芬
- 关键词:乙型免疫法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综述被引量:14
- 2014年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以肝细胞内脂质蓄积及肝细胞脂肪变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进一步可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癌。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NAFL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日趋低龄化。因此,探讨NAFLD是当代世界肝脏病学领域面临的新挑战,现参考现近代多个综合研究,对NAFLD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相关疾病及治疗进行综述,为更好地预防和有效地治疗NAFLD提供依据。
- 王瑶芬
- 关键词:脂肪肝
- ERK1/2抑制剂PD98059对大肠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抑制剂PD98059对大肠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PD98059不同浓度(0、10、20、40μmol/L)干预大肠癌细胞24 h。用Boyden小室检测其体外运动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ERK1/2磷酸化蛋白和ERK1/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PD98059剂量增大,大肠癌细胞穿膜数逐渐减少(P<0.05),磷酸化ERK1/2蛋白水平逐渐降低(P<0.05),ERK1/2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D98059能抑制大肠癌细胞的运动和侵袭力;其机制与PD98059抑制磷酸化ERK1/2有关。
- 周燕红刘毅飞王瑶芬
- 关键词:肠肿瘤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D98059
- 肝硬化、重型肝炎医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重型肝炎合并医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肝硬化、重型肝炎合并医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血培养分离出41株细菌,常见菌属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12株占29.3%,葡萄菌球菌属9株占21.9%,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3株各占7.31%,真菌4株占9.7%;感染危险因素:侵袭性操作23例(36.9%),间歇使用激素11例(30.6%),抗菌素治疗8例(22.2%);有原发感染病灶者占83.3%(30/36);36例肝硬化、重型肝炎并医院内感染败血症的恶化及病死率为63.9%(25/36)。结论:合理应用抗菌素、严格掌握激素及各种侵入性操作适应证,是降低医院内感染败血症发生的重要手段。一旦疑诊应及早进行血培养,及时诊断和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
- 熊英王瑶芬
- 关键词:肝硬化重型肝炎败血症医院内感染
- 改革医学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被引量:5
- 2009年
- 传统临床实践技能教学目前已面临严峻的挑战,改革医学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已势在必行。构建新形式下的医学临床技能中心,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实践、沟通、综合能力培养,培养知识宽、基础好、能力强、有活跃医学思维和扎实临床基本技能的高素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 周燕红王瑶芬高卉刘毅飞
- 关键词: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改革
- ECS模拟教学在过敏性休克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2
- 2013年
- 将ECS引入临床课程的教学,学生经预习、实践和点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反馈教学效果。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利用ECS模拟教学优于传统教学,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强化"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理念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教学。
- 王瑶芬周云
- 关键词:ECS过敏性休克模拟教学
- 拉米夫定短期内阻断慢性乙型重度肝炎进展的疗效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短期内阻断慢性乙型重度肝炎疾病进展的疗效。方法将40例慢性乙型重度肝炎有向重型肝炎发展倾向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0例,采用综合性护肝治疗;治疗组2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8周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清生化指标、重型肝炎的发生率、生存率用及病毒学指标等。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的重型肝炎发生率、生存率分别为25%、65%和90%、5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V DNA的下降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肝功能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在短期内阻断慢性乙型重度肝炎进展,提高生存率,有效阻止HBV的复制。
- 熊英王瑶芬
- 关键词:拉米夫定
- 拉米夫定短期内阻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临床分析
- 2007年
-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短期内阻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疗效。方法 40例慢性乙型肝炎有向重型肝炎发展倾向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患者。2组均采用综合性护肝治疗,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100 mg,每天1次,口服,疗程8周。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血清生化指标、重型肝炎的发生率、存活率和病毒学指标等。结果 (1)治疗组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01,P<0.05);(2)治疗组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1,P<0.05);(3)HBVDNA 的下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7,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在短期内阻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进展,提高存活率,有效阻止 HBV 的复制。
- 熊英王瑶芬
- 关键词: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普通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BSCO、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等,并追查了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年限均从建库到2009年5月。纳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普通干扰素比较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Jadad评分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根据疗程和观察时间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n=688),其中4个研究疗程为48周,2个研究为24周,我们按疗程进行了亚组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d,48周)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均高于普通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d,24周)仅在HBV-DNA阴转率方面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RR=1.44,95%CI(1.01,2.05)]。但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ALT复常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48周疗程的聚二乙醇干扰素效果优于普通干扰素,24周疗程的聚二乙醇干扰素在HBV-DNA阴转率方面优于普通干扰素,其他方面与普通干扰素相当。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不高,故上述结论在临床使用时应谨慎考虑。
- 王瑶芬王瑶霞余琼华
-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META分析
- OSCE在临床医学生毕业考试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26
- 2009年
- 阐述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在临床医学生毕业考试的应用。总结OSCE考试的考前准备工作和流程,分析OSCE存在的问题和学生OSCE考试情况,提出完善OSCE考试和促进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 周燕红王瑶芬高卉
- 关键词:毕业考试临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