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少羽

作品数:18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艺术
  • 5篇历史地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6篇绘画
  • 4篇文化
  • 3篇新文化
  • 3篇画家
  • 3篇出土
  • 2篇新文化运动
  • 2篇艺术
  • 2篇审美
  • 2篇师承
  • 2篇师承关系
  • 2篇中西
  • 2篇中西方绘画
  • 2篇文化运动
  • 2篇西方绘画
  • 2篇南宋
  • 2篇画学
  • 2篇画学思想
  • 2篇绘画观
  • 2篇国文
  • 1篇地域性

机构

  • 15篇闽江学院
  • 5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18篇王少羽

传媒

  • 3篇东方艺术
  • 2篇中国艺术
  • 2篇美术观察
  • 2篇中国生漆
  • 2篇福建工程学院...
  • 1篇美术
  • 1篇雕塑
  • 1篇闽江学院学报
  • 1篇中国美术
  • 1篇中国国家博物...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3
  • 3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恬淡艺术与激进社会——十九世纪中叶印象主义画派与法国激进社会的矛盾与契合
2011年
法国印象主义画派是19世纪中期兴起影响深远的绘画流派。其发展之初,所表现出的恬淡避世特征与其所处的激进社会背景似相矛盾。然,考究其实,印象主义画派的兴起也非与所处时代毫无契合之处,它仍然典型地反映那个时代中产阶级的审美需求,以及艺术家的整体艺术追求。
王少羽
关键词:印象画派契合
抗日战争时期文化内迁与云南美术的现代化转型
2013年
20世纪初,云南美术的现代化转型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对美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用认识不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主流文化圈集体避难内迁,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遇合。这不仅为云南培养了一批现代美术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化层面上帮助云南美术实现更为彻底的现代化转型。
王少羽
关键词:抗日战争
黄升墓出土漆奁的造型之美
2023年
黄升墓出土六角葵瓣形三撞式漆奁,可能是在圈叠胎工艺基础上进行描金髹饰,是南宋中后期崇尚奢华的时代风气及黄升的社会身份在器物上的投射。本文将黄升墓漆奁,与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剔犀、戗金、素髹漆奁比较,发现它们都采用繁复的花瓣形、三撞式造型,且绘画性装饰占重要地位。黄升墓漆奁上的描金漆绘,与宋画工致的用笔、清雅的气质、诗意的追求最契合。由于宋人严谨理性的精神贯穿在漆奁造作中,文人化的绘画趣味参与繁复、华丽的造型尚能自恰。
王少羽
关键词:审美价值历史坐标
新文化运动中林纾的绘画及理论
2019年
20世纪之初,在中国传统绘画内外交困的现实境况下.林纾强调文人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可靠的精神归宿。同时他也看到中国传统绘画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平衡“形”、“神”关系实现自我更新。作为画家.林纾兼善多能.尤以山水画见长。他遵循文人画传统.画法严谨、工致,试图以勤恪、细谨来挽救文人画家“写形”之失。
王少羽
关键词:绘画创作画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畏庐遗迹》与林纾艺术风格初探
2019年
《畏庐遗迹》收录林纾晚年创作的青绿山水画28幅,是其代表性画作,也是研究画家林纾最原始、最信实的图像资料。本文以《畏庐遗迹》为蓝本,通过与林纾的画论著作《春觉斋论画》及其它相关资料的互较,分析林纾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态度、方法、趣味等问题,从而探讨林纾的艺术风格。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大致得出如下三个结论:第一,就画法而言,林纾严谨细致、恪守规矩。尽管他向往从心所欲、漫为挥洒的创作状态,却始终保持审慎态度,未敢付诸实施。第二,就画理而言,林纾的山水画通过相形相成、相反相生等基本原则,达到远观而脉络明晰,近觑而质地丰实的艺术效果。第三,就趣味而言,林纾向往烟霞作伴、林泉为志的自在生活。他的作品温和蕴藉、平淡天真,追求建构在高文化素养和心性品格基础之上的返璞归真。
王少羽
关键词:艺术风格
画家林纾师承关系研究
2019年
林纾艺术上的进阶主要得益于游历中所见的历代经典作品。他以古画为师,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元四家”中的王蒙。王蒙兼有吴历之“精”与王翬之“博”,是中国画学集大成式的人物。而且,王蒙的作品浅白刻露,授人以用笔之法,是可学而可至的美的范式。当然,林纾所认识的王蒙并不完全等同于王蒙的本来面貌。他所关注到的这些侧面,隐约蕴藏着使绘画创作系统化、逻辑化的愿望。其结果是,林纾的作品工稳、细致有余,缘自性灵的特立独行、放旷不羁则很少显现。
王少羽
关键词:绘画师承关系
新文化运动时期林纾谈中西方绘画
2016年
《春觉斋论画》完成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林纾唯一一部画论著作,其中谈到了他对中西方绘画的理解。内容主要包括对"美术"这一舶来词的认识与传播、对"形""神"关系在中西方绘画中不同呈现方式的研究、对西方绘画能否适应中国传统审美意味问题的探讨等五个方面。通过此研究,以期了解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林纾的"新""旧"取向,进而增进对林纾文化主张的认识。
王少羽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
高校教育改革风潮下“中国美术史”教学的重要一环
2019年
在高校教育改革风潮下,“中国美术史”课程改革方案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趋向,但课程设置趋向专题化,导致学生无法通过课堂获得基础知识、构建学科框架。因此,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王少羽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出土剔犀镜箱新释
2024年
南宋许峻墓出土剔犀镜箱的形制、髹饰两大工艺元素——“镜箱”、“剔犀”,均被视为宋代漆工艺的突破性进展。从形制上看,这件漆器与远隔千里的江苏常州武进蔣塘村南宋墓出土的剔犀镜箱接近,是南宋福州对外交往的证明。它属于向镜箱转变过程中镜箱的早期形态,反映了南宋福州对漆工艺革新的敏感度、接受力,乃至推动作用。从髹饰上看,这件漆器不见地区间交融的痕迹,采用的是极具福州地域特色的“福犀”工艺。南宋时,福州漆艺不乏与其它地区交流、共融的机遇和能力。“福犀”的别具一格,当是漆工们有意识的坚持。“福犀”工艺的独特性世代承传,跨越千年,绵延至今。
王少羽
荷塘偶感
2017年
深秋的午后,南方小城一无萧索寒意,反倒光影暖煦,平添了几分平和静谧的味道。我独自漫步在湖滨小道上,荷塘中水波不兴,唯数十支被时光折卷了枝叶的残荷静默其中。闲时于荷塘信步早已成了我的习惯,时间与空间在此仿佛总能戛然而止。然而行人却总是匆匆而过,错失了午后的好风景,或许今日他们是这画意诗情以外的人,故尔牵扯不出关碍。
王少羽
关键词:风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