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佐林

作品数:165 被引量:503H指数:1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8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 1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9篇医药卫生
  • 10篇文化科学
  • 5篇生物学
  • 3篇化学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2篇细胞
  • 28篇口腔
  • 18篇干细胞
  • 17篇蛋白
  • 15篇牙种植
  • 15篇上颌
  • 14篇种植体
  • 14篇成骨
  • 13篇分化
  • 12篇上颌窦
  • 12篇口腔种植
  • 9篇血管
  • 9篇牙槽
  • 9篇牙胚
  • 9篇牙周
  • 9篇口腔医学
  • 9篇间充质干细胞
  • 8篇愈合
  • 8篇体外
  • 7篇牙槽骨

机构

  • 107篇同济大学
  • 55篇同济大学附属...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北海道医疗大...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 1篇长崎大学

作者

  • 165篇王佐林
  • 13篇王方
  • 11篇范震
  • 10篇康非吾
  • 10篇蒋备战
  • 7篇吴迪
  • 6篇苏俭生
  • 5篇华咏梅
  • 5篇张雪明
  • 5篇潘可风
  • 4篇李琳
  • 4篇王海丞
  • 4篇温玉明
  • 4篇唐休发
  • 3篇张磊
  • 3篇廖建兴
  • 3篇程杰
  • 3篇黄圣运
  • 3篇李庆帆
  • 2篇丛磊

传媒

  • 111篇口腔颌面外科...
  • 4篇第九届全国口...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2篇实用口腔医学...
  • 2篇华西口腔医学...
  • 2篇中国口腔种植...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牙体牙髓牙周...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整形烧伤...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第七届全国口...
  • 1篇全国口腔颌面...
  • 1篇全球华人口腔...
  • 1篇2004年上...
  • 1篇2014全国...
  • 1篇全国第八次牙...

年份

  • 2篇2024
  • 10篇2023
  • 4篇2022
  • 10篇2021
  • 5篇2020
  • 14篇2019
  • 10篇2018
  • 8篇2017
  • 10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0篇2013
  • 10篇2012
  • 11篇2011
  • 13篇2010
  • 5篇2009
  • 11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1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LP、Runx2及OCN在大鼠拔牙后牙槽骨来源BMSCs中的表达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通过分离培养大鼠拔牙后不同时间点牙槽骨组织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探讨拔牙后不同时间点BMSCs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方法:选用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拔除上颌右侧磨牙建立动物模型,分别于拔牙后1、4及12周处死大鼠。取拔牙后各时间点牙槽骨组织BMSCs进行培养及鉴定,通过cck-8检测各组BMSCs增殖情况,对比各组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及q-PCR检测钙结节形成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比较各组BMSCs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结果:拔牙后各时间点获得的牙槽骨组织BMSCs增殖能力无差异;经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显示,拔牙后4周形成的钙结节最多,12周最少;成骨诱导后q-PCR检测ALP、Runx2、OCN的表达,结果 3种基因均在拔牙后4周时表达最高,12周时最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后不同时间点牙槽骨组织BMSCs的增殖能力没有明显差异,但4周时来源的BMSCs成骨能力最强,与其他时间组有差异。
李庆帆王佐林
关键词:拔牙牙槽骨
牙周炎大鼠上颌骨来源的BM-MSCs中破骨细胞相关因子的表达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研究来源于脂多糖(LPS)诱导的牙周炎大鼠上颌骨的间充质干细胞(MSC)表达破骨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注射脂多糖构建牙周炎大鼠模型,6周后,处死大鼠,利用Micro CT观察上颌骨骨吸收情况,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的变化,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上颌骨内破骨细胞的数量;体外分离和培养大鼠上颌骨来源的MSCs,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两组间充质干细胞中M-CSF、OPG和RANKL m RNA表达量,并计算OPG与RANKL的比值。结果:Micro CT显示实验组大鼠上颌骨牙槽骨吸收明显;HE染色显示实验组切片中牙龈明显退缩,结合上皮根向增殖,并有炎性细胞浸润;TRAP染色显示实验组上颌骨内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荧光定量PCR显示实验组BMMSCs表达的M-CSF增加,表达的OPG和RANKL减少,但OPG与RANKL的比值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来源于LPS诱导的牙周炎大鼠,其颌骨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炎症状态下,表达的与破骨相关因子上调,可能有增强破骨细胞的功能,能加速骨吸收进程。
王晓虎王佐林
关键词:脂多糖间充质干细胞
骨生物衍生支架材料组织相容性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研究骨生物衍生材料脱蛋白骨及脱钙骨的组织相容性,为进一步研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打下基础。方法:本实验应用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血液相容性试验、肌肉刺激试验等,对骨生物衍生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骨生物衍生材料(脱蛋白骨、脱钙骨)无急性亚急性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材料经肌肉埋植4周后,两种材料周围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结论:骨生物衍生材料(脱蛋白骨、脱钙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康非吾唐休发温玉明王佐林潘可风
关键词:组织相容性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前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探析
2011年
目的了解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前焦虑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口腔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导致焦虑的不同因素,并根据不同的焦虑因素和焦虑程度进行原因探讨。结果医学生在进入口腔临床实习前存在焦虑情况的占23.3‰,临床实习前焦虑与前期学习所掌握操作技能的程度、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认知程度、沟通能力以及未来就业压力等因素相关,受性别、实习科别影响。结论临床实习前焦虑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积极应对有助于帮助学生缓解实习前焦虑,提高临床实习效果。
丛磊廖崇珊苏俭生赵守亮陈建荣王佐林
关键词:焦虑水平
种植体间距与种植体周炎关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体间距与种植体周炎发生的关系。方法:拔除6只比格犬的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至第一磨牙,拔牙后8周在数字化外科导板辅助下行种植术。每侧植入连续的4枚种植体,种植体间距分别设置为1、2、3 mm,共3个组别。术后2周和3个月时记录种植体周临床牙周指数,术后3个月时采集种植体龈周菌斑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别于术后1、2、3个月时拍摄X线平行投照根尖片进行影像学测量;术后3个月时进行取材,制作硬组织切片并行Van Gieson(VG)染色,用SPSS 25.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 mm组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率、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均明显高于2 mm组和3 mm组;1 mm组中,满足PI≥2的检测位点数最多,且符合种植体周炎诊断标准的PD≥5 mm或BOP阳性检测位点数明显高于其他2组。菌斑群落结构分析显示,1 mm组密螺旋体属(Treponema)、坦纳菌属(Tannerella)和普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较3 mm组更高。X线片结果显示,1 mm组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resorption,MBR)与嵴顶骨吸收(crestal bone resorption,CBR)明显大于其他2组。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3组中,1 mm组骨嵴顶高度较其他2组明显降低。2 mm组与3 mm组比较,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2 mm组和3 mm组,1 mm组PI最高,且发生了明显的骨吸收和软组织炎症,而2 mm组和3 mm组没有发生明显的骨吸收。因此,1 mm的种植体间距更容易发生种植体周炎。
胡佳慧王海丞黄洁周笑天王佐林
关键词:动物模型骨吸收
小型猪口腔黏骨膜血管的巨微解剖研究
2012年
目的:为口腔黏骨膜瓣切口设计提供一定的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乳胶灌注法对小型猪口腔黏骨膜供应血管的来源、分支、分布情况进行巨微解剖观察,并用墨汁灌注、组织切片法观察其微血管构筑。结果:牙龈黏骨膜血供来自前庭沟或舌颌沟深面肌层内的动脉干,其分支垂直于膜龈联合进入牙龈固有层,固有层的微血管构筑方向与上皮表面垂直。硬腭黏骨膜血供源于腭大动脉,其黏膜下层存在深浅两层血管网,以单条腭皱为单位的多级血管网络具有独特的"树"型结构。结论:涉及口腔黏骨膜手术的切口设计应依据口腔黏骨膜的血管构筑和解剖学特点决定,牙龈黏骨膜不可分层剥离,硬腭黏骨膜瓣则可适当灵活设计。
张雪明王佐林
关键词:口腔黏骨膜血管解剖小型猪
游离三角肌皮瓣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修复重建外科中应用的皮瓣选择,已经趋向于使用与被替代皮肤有着同样自然特征的皮肤供区。皮瓣总的发展趋势是朝着就近取材,简单易行,不损伤主干血管,即薄又含有丰富的血供这一方向前进。一些操作困难,实用意义小,代价大的供区逐渐被...
王佐林
文献传递
上颌窦底提升不同高度对种植义齿受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上颌窦底提升后种植义齿修复时,不同提升高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状况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健康志愿者的CT扫描数据,通过Mimics 11.0软件,建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含上颌窦的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植入10 mm长标准种植体1枚。模拟上颌骨骨量不足,建立上颌窦底分别提升2、4、6 mm的种植义齿模型,并以无需窦底提升的种植义齿模型为对照。分别从垂直、颊向30°和舌向30°三个方向,对种植义齿上部结构牙冠咬合面中心点施加100 N的集中载荷,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不同模型的种植体-骨界面进行应力分析。结果:各模型在同一加载条件下,皮质骨的应力最大,松质骨和人工骨的应力值接近。随着窦底提升高度的增高,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的应力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提升高度为4 mm时最小。颊舌向加载时产生的应力远大于垂直载荷下产生的应力。结论:上颌骨后部骨量不足时,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可以大大改善种植体-骨界面内应力,植骨高度为4 mm时,种植体-骨界面应力总体最小;垂直载荷更有利于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状况,在临床设计种植义齿上部结构时应尽量减小或避免斜向载荷。
Turki AL-zabib王佐林
关键词:种植义齿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中骨替代材料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对比经牙槽嵴进顶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时使用或不使用骨替代材料的临床效果及义齿功能的使用情况。方法:2013-01—2014-09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共57例、73枚种植体。其中23例、34枚种植体在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使用骨替代材料。34例、39枚种植体在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未使用骨的替代材料。分别在术后3、10 d,义齿负载后6~18个月进行随访。通过临床观察和CBCT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种植术后软硬组织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测量尺(visual analog scale,VAS)获得患者满意度。结果:经牙槽嵴顶提升同期植入骨替代材料的研究组可用骨高度为2.01~7.53 mm,平均值(5.62±1.61)mm,平均提升高度为(7.30±1.95)mm;未植入骨替代材料的研究组可用骨高度为3.98~9.24 mm,平均值(6.29±1.47mm),平均提升高度为(3.33±1.27)mm。术后经植入骨替代材料的25名患者中,8例患者出现软组织红肿,占34.78%;未植入骨替代材料的34名患者中仅3例患者出现术区软组织红肿,占17.65%。两组患者均无面部肿胀、术区软组织红肿及愈合不良等情况。未植入骨替代材料组患者的满意度度平均值为7.29,较同期植入骨替代材料组患者的满意度5.61相比更高。义齿负载6个月以上,两组的种植义齿周围软组织探诊深度值以及种植体周骨组织吸收量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牙槽嵴顶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时,无论是否使用骨替代材料,在影像学检查中上颌窦内均可见新骨形成。与使用骨替代材料相比,经牙槽嵴顶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时不使用骨替代材料,患者的术后反应小,患者的主观满意度更高。
李泽溪王佐林
关键词:上颌窦底提升术牙种植
向颈、肩、背扩展的胸三角皮瓣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被引量:3
1995年
在30例成人新鲜尸体上,采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钼钯 X 线照像、碳素墨汁动脉灌注等方法,调查向颈、肩、背扩展的胸三角皮瓣的皮动脉来源及其分支的外径、长度、走行方向,及该皮瓣各皮动脉之间吻合支的外径、数目。并通过临床实践,讨论了该皮瓣的实用价值及推广前景。
王佐林兰行简王玉新王绪凯段坤昌李吉
关键词:胸三角皮瓣动脉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