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小超

作品数:36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专利
  • 1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化学工程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0篇脱硫
  • 12篇生物脱硫
  • 10篇吸附剂
  • 8篇生物再生
  • 7篇吸附脱硫
  • 7篇反应器
  • 6篇噻吩
  • 6篇脱硫吸附剂
  • 6篇二苯并
  • 6篇二苯并噻吩
  • 6篇苯并噻吩
  • 5篇单胞菌
  • 5篇自吸式
  • 5篇假单胞菌
  • 4篇低硫
  • 4篇有机硫化物
  • 4篇再生方法
  • 4篇超低硫
  • 3篇生化反应器
  • 3篇脱除

机构

  • 36篇中国科学院过...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作者

  • 36篇熊小超
  • 33篇刘会洲
  • 32篇邢建民
  • 29篇李望良
  • 20篇李玉光
  • 16篇李信
  • 7篇黄杰勋
  • 6篇单国彬
  • 2篇高红帅
  • 2篇余志坚
  • 2篇李焕杰
  • 2篇夏寒松
  • 1篇刘庆芬
  • 1篇秦国宏
  • 1篇王海胜
  • 1篇李海波
  • 1篇罗明芳
  • 1篇陈家镛
  • 1篇张怀英
  • 1篇白雪晶

传媒

  • 4篇过程工程学报
  • 2篇微生物学报
  • 2篇中国科学(B...
  • 2篇石油化工
  • 1篇现代化工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代谢工程和工...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10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专一性脱硫菌脱硫活性比较与基因保守性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对几株能专一性脱除二苯并噻吩(DBT)中硫元素生成2-羟基联苯的细菌,即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R-6、德氏假单孢菌(Pseudomonas delafleldii)R-8、小球诺卡氏菌(Nocardia globerula)R-9、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R-16、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LSSE8-1和戈登氏菌(Gordonia nitida)LSSEJ-1展开研究。对照研究发现它们对DBT及其衍生物的代谢活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从基因水平分析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对这几株菌的脱硫基因展开了研究。根据Rhodococcus erythropolisIGTS8脱硫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PCR扩增了R-6、R-8的脱硫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脱硫基因高度保守,与IGTS8的相关脱硫基因相似性在99%以上。为了进一步验证不同专一性脱硫菌的脱硫基因的保守性,PCR扩增、克隆了LSSEJ-1和R-9的整个脱硫操纵子,结果表明脱硫基因在这两株菌中也是高度保守的。与IGTS8的相关脱硫基因相比较:R-9的dszA与IGTS8的dszA同源性为99.6%,LSSEJ-1的dszA与IGTS8的dszA的同源性为99.9%;R-9和LSSEJ-1的dszB的同源性与IGTS8的dszB都是99.9%;R-9的dszC与IGTS8的dszC同源性是99.9%,LSSEJ-1的dszC与IGTS8的dszC同源性为99.1%。对比研究认为专一性脱硫嗜温菌的脱硫基因的起源可能相同。
熊小超李望良李信邢建民刘会洲
关键词:二苯并噻吩生物脱硫基因序列假单孢菌
一种吸附有硫的离子液体的脱硫再生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附有硫的离子液体的脱硫再生方法,步骤如下:将吸附有硫的离子液体加入含微生物的水相中,在25-35℃温度下,反应3~24小时,静止分层,得到脱除硫后的离子液体;再将得到的脱除硫后的离子液体于60-120℃温...
李望良邢建民熊小超黄杰勋夏寒松刘会洲
文献传递
π络合吸附剂吸附脱硫及其生物再生被引量:1
2005年
提出了一种吸附剂生物再生循环使用的新耦合方法.通过离子交换再用He保护自动还原的方法制备了π络合吸附剂Cu(Ⅰ)/Y,Cu(Ⅰ)/MCM-41,Cu(Ⅰ)/ZSM-5,以萘和二苯并噻吩(DBT)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吸附剂的吸附性能.
李望良邢建民熊小超单国彬刘会洲
关键词:吸附脱硫生物再生
一种多相分散的自吸式生化反应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相分散的自吸式生化反应器,特别涉及适用于石油生物脱硫等油水两相或多相生化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外壳,其上端盖上开有进气孔和出气孔,进气孔上端为圆形敞口容器,出气孔为细长管;反应器内安装空心转轴、带孔的空心转盘...
李玉光刘会洲安震涛邢建民李望良熊小超李信
文献传递
固定化细胞(或酶)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及其在有机相生物催化中的应用
一种气-液-固多相生物催化气升式流化床反应器,特别涉及适用于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的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壳体、气体喷嘴、锥形内导流筒、内导流筒下口分布器及回流冷凝器等。其特征是:一锥形反应器壳体,反应器罐底下端...
刘会洲李玉光熊小超李望良安震涛邢建民李信
文献传递
红平红球菌LSSE8-1中辅因子再生系统的构建被引量:2
2008年
采用PCR方法从红球菌Rhodococcus sp.RHA1基因组中克隆了编码甲酸脱氢酶的基因(fdh),将该基因片段插入大肠杆菌-红球菌穿梭质粒pBS306,构建了甲酸脱氢酶表达质粒pBS-PFG,转入专一性脱硫菌R.erythropolis LSSE8-1,得到重组菌LSSE8-1-FDH.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显色反应测得重组菌LSSE8-1-FDH的总脱氢酶活(OD496)为0.464,原始菌LSSE8-1的总脱氢酶活(OD496)为0.353,重组菌比原始菌酶活增加了31%.考察了不同浓度甲酸根对R.erythropolis LSSE8-1与重组菌LSSE8-1-FDH生长的影响,当甲酸根浓度为25mmol/L时重组菌LSSE8-1-FDH的生长最佳.油水相静息细胞脱硫实验表明,重组LSSE8-1-FDH菌比宿主菌的脱硫速率增加了12.5%,总脱硫率增加了约20%.
李海波邢建民熊小超刘会洲
关键词:甲酸脱氢酶微生物脱硫红球菌NADH二苯并噻吩
离子液体用于燃料油深度脱硫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7年
首先介绍了加氢催化脱硫和其他脱硫技术的特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离子液体在萃取脱硫、萃取脱硫与氧化脱硫耦合、萃取脱硫与生物脱硫耦合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离子液体萃取脱硫具有操作简便、可循环使用、无需氢气、环境友好、能深度脱硫等特点,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技术。若要实现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还需进一步加强离子液体在合成工艺、脱硫选择性及回收再生等方面的研究。
高红帅李望良邢建民李玉光熊小超刘会洲
关键词:离子液体燃料油萃取脱硫
微生物法与吸附法耦合柴油深度脱硫
邢建民李望良熊小超李玉光刘会洲
关键词:吸附脱硫微生物脱硫吸附剂再生
脱硫工程菌的构建及其脱硫性能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以专一性脱硫菌德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lafieldii R-8为出发菌株,利用pPR9TT穿梭质粒构建脱硫操纵子表达载体,转化原始菌培养得到1株多拷贝脱硫基因的脱硫工程菌R-8-1,并对其脱硫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生物催化脱硫反应条件下,工程菌的脱硫活性达到6.25μmol DBT/g dry cell/h,是原始菌的2倍;柴油的脱硫试验表明,在12h内工程菌静息细胞能将柴油硫含量从310.8mg/L降至100.1mg/L,脱硫率达到68%,而原始菌为53%。进一步比较了重组质粒pPR-dsz在工程菌株中传代的稳定性,试验表明pPR-dsz在工程菌株R-8-1中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此研究为生物脱硫提供了1株优良的工程菌株,并为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李焕杰余志坚熊小超李玉光李信
关键词:生物脱硫工程菌二苯并噻吩
吸附法脱除芳香含硫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6年
吸附法可以脱除加氢汽油、柴油中的芳香含硫化合物,是超低硫油品的一种具有工业前景的脱硫方法。详细介绍了分子筛吸附剂、氧化物吸附剂、络合吸附剂、分子印迹吸附剂和化学吸附吸附剂等的设计、再生的最新研究进展。吸附脱硫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对硫化物的吸附选择性低和再生与重复使用效果不好。
李望良李玉光熊小超邢建民李信刘会洲
关键词:吸附脱硫吸附剂选择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