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贵根
- 作品数:27 被引量:94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布拉氏酵母菌对炎症性肠病肠粘膜屏障的保护性机制研究
- 董锦沛滕贵根吴婷王化虹
- 第十五届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暨第四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与胃肠微生态中西医整合高峰论坛会议纪要被引量:4
- 2021年
- 2020年11月21至22日,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暨第四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与胃肠微生态中西医整合高峰论坛在北京胜利召开。本次大会采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由北京医学会和中囯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中囯医促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分会共同主办,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北京医学会肠道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分会共同协办。
- 滕贵根刘芳勋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中西医结合微生态
- 表达Elafin的益生菌Nissle 1917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构建能够表达人重组蛋白Elafin的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N),并探讨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带有Elafin基因的重组质粒,将其转入感受态EcN,构建能够表达Elafin蛋白的益生菌EcN-Elafin。通过Western印迹证实该益生菌在体外成功表达Elafin。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PBS组)、结肠炎组(DSS组)、野生型EcN(EcN-WT)治疗结肠炎组(EcN-WT组)、EcN-Elafin治疗结肠炎组(EcN-Elafin组)。每天同一时间测量小鼠体重、观察小鼠排便情况及计算疾病活动度指数(DAI)。小鼠处以安乐死后测量结肠长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评分比较各组肠黏膜炎症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结肠固有层浸润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结肠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趋化因子CXCL-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EcN-Elafin的培养基上清和菌体沉淀中均能检测到Elafin蛋白。与DSS组相比,EcN-Elafin组和EcN-WT组小鼠体重减轻状况和DAI评分均明显改善。EcN-Elafin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长于DSS组。EcN-Elafin组结肠炎组织学评分显著低于DSS组(5.3±2.3比9.3±1.4,P<0.05)。与DSS组小鼠相比,EcN-Elafin组小鼠结肠固有层浸润的中性粒细胞[(8.65±1.49)%比(17.60±2.16)%,P<0.01]和巨噬细胞[(3.79±0.26)%比(5.73±0.45)%,P<0.01]比例均显著降低。EcN-Elafin组和EcN-WT组结肠中TNF-α、IL-6、和CXCL-1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DSS组。结论表达Elafin的益生菌EcN-Elafin能够显著减轻DSS诱导的急性小鼠结肠炎,对肠黏膜炎症具有保护作用,为临床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 刘子麟王蔚虹刘芸吴婷滕贵根
- 关键词:结肠炎实验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
- 健康护胃幽门螺杆菌知多少
- 2017年
-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S”形或弧形弯曲的茧兰阴性菌,它黏附定植于胃黏膜小凹及其邻近表面上皮而繁衍。人类约有二分之一的人口受感染,我国感染率超过了50%。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和进行有效地防治,对保护胃肠道的健康至关重要。
- 滕贵根胡伏莲
- 关键词:胃幽门螺杆菌健康感染率阴性菌胃黏膜
- 硫糖铝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胃肠菌群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9年
- 目的探讨硫糖铝混悬凝胶(SC)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和胃肠菌群的影响。方法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H.pylori组(HP组)和硫糖铝组(HP+SC组)。HP组和HP+SC组以H.pylori悉尼菌株(SS1)灌胃,HP+SC组同时予SC灌胃14 d。小鼠处死后取胃黏膜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并行胃黏膜损伤评分(EDS),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或改良吉姆萨染色阳性认为H.pylori阳性。IHC检测紧密连接蛋白及炎症因子并行免疫组化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炎症因子,透射电镜观察胃黏膜超微结构。取胃黏膜和肠内容物行16S核糖体RNA(16S rRNA)测序。结果HP组小鼠H.pylori定植率为91.67%,HP+SC组定植率为50.00%。HP组小鼠胃黏膜EDS高于NC组[(3.42±0.19)比(1.17±0.17),P<0.05],HP+SC组EDS(2.42±0.29)低于HP组(P<0.05)。HP组白细胞介素(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水平及IHC评分高于NC组(均P<0.05)。HP+SC组IL-8 mRNA表达水平[(0.90±0.21)比(1.72±0.23)]及IHC评分[(4.50±0.22)分比(5.83±0.31)分]均低于HP组(均P<0.05),而IL-10、TNF-α mRNA表达水平及IH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P组闭锁小带蛋白(ZO-1)及咬合蛋白IHC评分低于NC组(均P<0.05),HP+SC组咬合蛋白IHC评分高于HP组[(3.50±0.43)分比(2.33±0.21)分,P<0.05],两组ZO-1的IH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组较NC组胃菌群多样性降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SC组较HP组胃菌群及肠道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C降低H.pylori定植率,改善H.pylori所致胃黏膜损伤,降低H.pylori所致IL-8表达,增强咬合蛋白,但对H.pylori所致胃肠菌群改变无明显影响。
- 刘芸滕贵根王蔚虹吴婷胡伏莲
- 关键词:螺杆菌感染胃炎紧密连接部核糖体
- 炎症性肠病营养风险和营养治疗方案选择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 :了解IBD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情况、相关因素以及营养治疗的选择。方法 :以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并随访的IBD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历记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根据病人的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BMI在18.5~23.9之间)、降低组(BMI<18.5)和增高组(BMI≥24)。了解IBD整体和UC、CD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情况,分析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比较营养治疗方案的选用。结果 :388例IBD病人纳入研究,UC 306例,CD 82例,营养风险总发生率为49.5%。尽管UC和CD入院时的BMI分布无差异,但CD的营养风险为64.6%,UC为45.4%,(P=0.002),CD较UC更易发生营养风险。BMI降低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达95.7%。营养风险的发生在年龄、性别、IBD家族史上无差异。UC复发频繁、重度活动、广泛受累者营养风险比例较高。CD穿透型、既往有手术史和重症活动者营养风险比例较高。选择充足热卡营养治疗的病人CD为77.4%,明显高于UC的46.8%,(P<0.001)。本组IBD病人肠内营养治疗遵循,重症UC病人不能一味强调肠内营养途径,CD病人应先处理好禁忌征再开展肠内营养的原则。结论:IBD病人的营养风险高,CD较UC更明显,尤其应重视低BMI值的IBD病人。UC和CD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各有其相关因素。把握好适应征和禁忌征的前提下给予IBD病人肠内营养治疗是安全的。
- 田雨王化虹李俊霞滕贵根刘新光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营养风险营养治疗体重指数
- 第十届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会议纪要被引量:1
- 2015年
- 2015年8月21-23日,持续3天的第十届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在北京市昌平区紧张而热烈、高兴而激动的气氛中拉下了帷幕.本次论坛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共同主办.今年恰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院100周年,《中华医学杂志》创刊100周年,本论坛创立10周年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发现者获诺贝尔奖10周年,共庆"双十双百".
- 刘芳勋高文滕贵根马继征宋涵憶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疾病诊治
- 硫糖铝混悬凝胶联合标准三联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的疗效研究
- 刘芸滕贵根胡伏莲王蔚虹吴婷
- 结直肠憩室病55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结直肠憩室病患者多数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但其并发症如憩室炎、憩室出血甚至憩室穿孔对患者危害极大。本研究旨在分析结直肠憩室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以为临床诊治憩室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纳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CT、肠镜、消化道造影或经手术证实的结直肠憩室病5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排除伴有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性药物者、伴有慢性肝、肾功能衰竭者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析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病变部位、治疗方案以及转归。结肠憩室炎分级参照世界急诊外科学学会(WSES)制定的标准分为5级,0级为单纯性憩室炎;1~4级为复杂性憩室炎。结果554例结直肠憩室病患者中,男性358例(64.6%),中位年龄63岁。191例(34.5%)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其中113例(20.4%)慢性便秘和腹胀,78例(14.1%)为慢性腹泻和腹痛。有406例患者经结肠镜检查发现,465例经CT检查发现,25例经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3例为术中发现。其中多发憩室339例(61.2%),单发憩室215例(38.8%)。病变位于结肠424例(76.5%),其中升结肠者205例(37.0%);结直肠多部位118例(21.3%),直肠12例(2.2%)。憩室直径中位数7 mm,其中≥30 mm者78例(14.1%)。49例(8.8%)表现为急性憩室炎,其中13例为单纯性,36例为复杂性。36例复杂性憩室炎中,男性29例(80.6%),发病前反复发作腹痛伴发热27例(75.0%);9例并发乙状结肠穿孔,8例并发乙状结肠或直肠上段憩室膀胱瘘,均予以手术治疗;另有19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其中男性18例,病变位于升结肠者11例;13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4例内镜下止血,2例手术。结论结直肠憩室病以男性多见,CT和结肠镜为主要诊断方法。复杂结肠憩室炎的症状与憩室位置有关,除采
- 张峻岭滕贵根吴涛陈国卫王鹏远姜勇武颖超孙烈刘涛左帅潘义生汪欣
- 关键词:结肠镜
- 幽门螺杆菌诱导小RNA异常表达与食管上皮细胞CDX2和COX2的上调相关
- 滕贵根戴芸褚云香王蔚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