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渠桂萍

作品数:30 被引量:95H指数:7
供职机构:太原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历史地理
  • 11篇经济管理
  • 8篇社会学
  • 4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乡村
  • 8篇社会
  • 7篇华北乡村
  • 6篇社会分层
  • 4篇乡村民众
  • 4篇阶层
  • 3篇政权
  • 3篇社会关系
  • 3篇农村
  • 3篇权力
  • 3篇自治
  • 3篇乡土
  • 3篇抗日
  • 2篇地方自治
  • 2篇新农村
  • 2篇新农村建设
  • 2篇游民
  • 2篇战争
  • 2篇三农
  • 2篇三农问题

机构

  • 20篇太原理工大学
  • 5篇南开大学
  • 3篇山西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教育学会
  • 1篇运城学院

作者

  • 29篇渠桂萍
  • 3篇王先明
  • 1篇张启耀
  • 1篇白宏钟
  • 1篇牛慧芬

传媒

  • 4篇社会科学辑刊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晋阳学刊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史学月刊
  • 2篇山西高等学校...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2篇中国乡村研究
  • 1篇新华文摘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人文杂志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民国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述20世纪前期华北乡村中的弱势阶层被引量:1
2010年
20世纪前期,华北村庄的弱势阶层指乡土资源的拥有量极度有限,社区地位最低的阶层,主要包括长工、普通乞丐、普通看青夫、地方等群体。他们土地资源匮乏,生活在乡土社区的边缘,被乡民"贱视",其职业行当非普通乡民所愿为,通常是村庄照顾与救济的对象。同为穷困潦倒,弱势阶层与无赖能人有本质区别,前者属于普通极贫户,其贫穷因"正常"原因所致;而后者则因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而致贫,且常因霸力为乡民所惧,在村庄道德评价体系中为乡民所嫌恶。弱势阶层的形成与特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20世纪前期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微观缩影。
渠桂萍
关键词:社会分层乡土资源
从历史的维度审视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018年
晚清民国以来的现代化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欲扩大对基层社会控制的领域与深度,此类举措在中国2000多年的社会治理长河中也曾出现,如商鞅变法、王莽改制、桑弘羊理财以及王安石变法等典型"干预主义"行为,清代早期也出现过"早期现代化"的迹象。综其结果来看,国家欲"近距离"与基层社会接触时,结果与初衷往往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虽与治理地域幅员辽阔、信息不对称以及诸多技术手段不发达有关,但更与国家政策整齐划一与民间秩序瞬息万变的龃龉相联,也是官僚集团"唯上"的运行逻辑及天然的"谋利"特质所致,后两点常为世人所忽视。当前,国家已经具备了超强的社会动员能力,但在行使其治权时,仍需保持冷静、理性的品格,科学分析,谦虚审慎,充分尊重民众的理性,这是历史经验所传承的智慧,值得借鉴。
渠桂萍
关键词:国家政权建设社会治理干预主义
清末与民国时期华北乡村中“能力型”阶层被引量:4
2008年
清末与民国时期,华北乡村中的"能力型"阶层成员主要包括声望型能人、技能型能人与无赖型能人。与村庄中居于最高统治地位的领袖精英相比,"能力型"阶层不一定有累世的家资、正统的学识、"人格魅力"的道德威望作支撑,但他们却因普通乡民所不具备的"能力",其社区地位高于普通乡民。他们或因其"能力"而在乡民中享有较高声望,在村落社区内有着一定的凝聚力;或因为"技能"在乡民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抑或因其"霸力"为普通乡民所惧而不敢招惹。他们是普通中的不普通,平凡中的非凡。
渠桂萍
关键词:华北乡村村落社区
裸露的A村与无赖群体——兼以晚清民国时期对游民群体控制作比
2015年
无赖群体是乡村社会的共生体,在乡村社会长期存在。1949年新政权成立以前,乡村公共秩序空间内,对无赖的约束主要依靠乡村中自发形成的习惯以及内生的权威领袖来维持。1949年以后,国家政权史无前例地深入乡村,村庄内生的控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动。在山西A村,集体化时期,代表国家权威的队社组织对村庄无赖的不轨行为起了重要的约束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对无赖的约束机制丧失,代表国家的集体化时期的权威不复存在。新的乡村自治组织自治力不足,乡镇政府'逆向问责'制度的运行逻辑使其与基层社会疏离,对无赖群体'消极不作为'。乡村社会秩序处于近乎裸露的状态,无赖痞棍异常活跃。
渠桂萍
清末民初政治格局对南京政府前期乡村赋税征收的影响
2014年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及清末以来特殊政治格局的影响,南京政府时期形成了鲜明的财政格局,即不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数额之间都普遍存在明显差距,支出远远大于收入,且大多数收入被用来支付战争费用。在这一格局影响下,各级政府从一开始就把乡村赋税的征收当作了所有急需之时的万灵药。同时,针对特殊的政治格局,南京政府实施了财政中央集权政策,致使各地方政府借口财政紧张而大肆向乡村社会摊派附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南京各级政府的乡村赋税征收政策不仅造成了农民阶层的更加贫困化,而且使农民对政府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情绪,为社会动荡不安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张启耀渠桂萍
儒家思想与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惰性反映——从徐继畬的《瀛环志略》谈起被引量:1
2011年
中西冲突之初,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惰性反映,不少学人归之于诸如"华夷之辨"等儒家保守思想的束缚,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却向世人展示出儒家学说不仅不是拒斥西方文明的理由,反而可以成为理解与接纳西方世界的理论支点。中国对西方先进文明的惰性反映还应从王朝的"闭关锁国"等政治决策思想寻根溯源。
渠桂萍
关键词:徐继畬华夷之辨
现代化的压力与乡村危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危机的一个分析视角被引量:13
2005年
清末民国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现代化所需的巨量资本压在了仍停留在糊口生活水平的小农身上,现代化的行政权力以及新式教育亦以国家强力向乡村挤压。在现代化的种种压力下,小农生活陷入贫困的深渊,乡村内生的自治资源受到削弱而新的行政整合机制亦带来了基层政权的“痞化”,乡村原有文化调节机制在新式教育模式的强力挤压下受到破坏,新式教育机制未能成功地在乡村落地生根。随着现代化负面效应的不断累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陷入了全面的生态危机。
渠桂萍
关键词:新式教育
阎锡山政制革新中的士绅名流“参政”——兼与清代比较的视角
2016年
清代保甲制度名存实亡。长期以来,有识之士要求士绅"参政",主持地方事务的呼声不绝于耳。清末新政,国家现代化政权建置,给士绅"参政"提供了重要契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迎合现代的潮流,顺应历史的要求,倚靠地方士绅名流主持地方自治事务。在阎锡山政府的驱动之下,地方士绅名流参与地方自治,成为体制内成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阎锡山新政的进程,但是士绅向"权绅"转变以及"劣绅"的出现,也成为地方士绅名流的政治常态。他们常常与政府对抗,派系斗争不断,又成了阎锡山施政的障碍。
渠桂萍
关键词:地方自治
财富、文化、社会关系与声望的聚合体——20世纪前期华北的村庄领袖阶层
2010年
村庄领袖阶层特指在村一级社区内占统治地位、支配地位的权威阶层。对于20世纪前期的地方精英、基层权威.学界多以“士绅”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并不乏见。
渠桂萍
关键词:社会关系领袖财富文化
也谈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二流子”的改造——与其他政权实体比较的视野被引量:7
2017年
乡村游民系不安本分、无产无业、危害乡村社会者的总称。他们往往谋生不以其道,好逸恶劳,绝对有德行的缺陷,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这一群体始终是地方政府治理的目标。除了基层政府,地方社会的习惯法、社区舆论以及乡村正统权威等乡土约制资源对游民的危害行为也发挥着抵制功能。20世纪40年代初,国共摩擦升级,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全面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陷入空前财政危机。根据地政府展开生产自救,大力开荒。囿于劳动力的严重短缺,根据地政府自上而下地掀起了改造"二流子"运动。中国共产党评价体系中的"二流子"与乡村游民有所不同,"二流子"根据抗日政府的标准进行身份识别,注重"有无正当职业",乡村游民则是乡村民众的社区角色认定,侧重"乡村危害性"与"德行"的品评。相比其他政权实体,根据地政府以国家的角色通过运动模式对乡村脱序者进行"专项治理",其改造的规模、力度,效果,都有不俗的表现。改造"二流子"则通过对传统约制资源进行创造性地转化予以推进。社区权威角色、村庄舆论与道德评价机制、宗教仪式与象征符号等各种传统约制资源有机结合,交互运用,成为现代政党改造"二流子"的手段,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对"二流子"的改造。
渠桂萍
关键词:抗日战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