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永勤

作品数:35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青海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青海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中医
  • 6篇颈源性
  • 5篇筋膜
  • 5篇关节
  • 4篇眩晕
  • 4篇针刺
  • 4篇针灸
  • 4篇针灸疗法
  • 4篇头痛
  • 4篇灸疗
  • 4篇灸疗法
  • 4篇肌筋膜
  • 3篇源性
  • 3篇疗法
  • 3篇颈源性头痛
  • 3篇颈源性眩晕
  • 3篇肩关节
  • 2篇血瘀
  • 2篇药物治疗
  • 2篇银质针

机构

  • 34篇青海省中医院
  • 12篇青海大学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 1篇辽宁中医学院...
  • 1篇苏州市中医医...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作者

  • 34篇沈永勤
  • 2篇张发英
  • 2篇李悦芳
  • 2篇贾守宁
  • 2篇顾燕华
  • 1篇卢敏
  • 1篇巴卓玛
  • 1篇马积和
  • 1篇张润宁
  • 1篇张青
  • 1篇李军茹
  • 1篇顾群
  • 1篇马春花
  • 1篇邝高艳
  • 1篇王界成
  • 1篇孙淑英
  • 1篇李生洪
  • 1篇解新科
  • 1篇李永平
  • 1篇洒玉萍

传媒

  • 9篇青海医药杂志
  • 3篇针灸临床杂志
  • 3篇临床医学进展
  • 2篇河南中医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医正骨
  • 1篇陕西中医
  • 1篇四川中医
  • 1篇实用中医药杂...
  • 1篇青海医学院学...
  • 1篇云南中医中药...
  • 1篇中华国际医学...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医学报
  • 1篇转化医学电子...
  • 1篇中医学

年份

  • 7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7
  • 4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0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医外治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2022年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是一种得到国际头痛协会承认的继发性头痛,以其颈源性疼痛放射到头部或面部为主要特点。近年来,其发病率高升,患者苦其久已,病势缠绵难愈,而中医外治法以多靶点治疗CEH,疗效满意,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接受。但也存在操作不规范、临床试验不严谨、疗效评价标准不一等不足,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CEH的临床治疗提供积极的理论指导。
关亚楠沈永勤张成宇赵晓芳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中医外治法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预防和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8年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常见的一种慢性软组织疼痛疾病,可引起患者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肌肉等软组织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其在临床发病率高、治愈率低,越来越多医师开始关注研究本病,为了让更多医师认识掌握本病,笔者将就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及预防作一综述。
杨子纯沈永勤顾燕华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医药
综合灸疗法治疗痹证150例被引量:2
2001年
采用灸盒灸肾俞、关元穴区和温针灸输穴、郄穴为主 ,配合局部痛点小艾炷隔姜灸及毛刺加艾条悬灸治疗痹证 150例 ,经 1~ 10个疗程 ,显效 10 5例 ,好转 4 1例 ,无效 4例 ,总有效率97 3%。结论 :综合灸疗法适合于各种痹证 ,标本兼治 。
沈永勤
关键词:痹证针灸疗法温针灸
滞针提拉手法应用举隅
1995年
滞针提拉手法应用举隅810000青海省中医院沈永勤滞针提拉手法是一种新式复合手法,临床用于治疗痛症及一些疑难杂证,今将针法及应用举隅如下:操作手法:在严格消毒后,治疗痛症当以痛为腧,其它病证以病灶局部取穴为主。根据部位确定进针深度;选用28~30号1...
沈永勤
关键词:针灸意外痛症针灸疗法
针刺治疗颈肩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20年
针刺治疗颈肩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以局部选穴、远部选穴及直接针刺激痛点为主,辨证选穴应用不多,可能与MPS辨证分型尚不完备有关,因而针刺补泻亦无统一标准。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特色针法有:"金钩钓鱼"针法,"董氏奇穴"针刺法,滞针法,阻力针法,排针刺法,管氏特殊针刺法等。亦有根据针刺时间治疗的方法有:根据就诊时间采用灵龟八法开穴,子午流注择时取穴。大多针刺后采用平补平泻法,个别穴位在针刺时会强调补泻,一些特殊针法操作时会有特殊补泻要求。笔者认为,应针对患者的年龄、体质等进行辨证选穴,并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此外,针刺后留针是针刺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留针时间长短对疗效的影响不可小觑,针刺后留针时间从不留针到留针2 min、15 min、20 min、30 min、40 min等不尽相同。对于针刺激痛点后是否留针、留针多久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杨子纯沈永勤顾燕华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滞针法阻力针法灵龟八法
超微针刀治疗玫瑰痤疮临床体会
2022年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以面中部为主的一过性或持久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结节、脓疱、丘疹,且易复发,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也比较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现有治疗手段主要为药物治疗及光电、手术等非药物治疗[2]。
杨子纯沈永勤刘祥
关键词:慢性炎症性疾病玫瑰痤疮非药物治疗毛细血管扩张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被引量:3
2023年
当前颈源性眩晕相关发病机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中医诊疗颈源性眩晕主要以经筋理论为主导。通过将颈部经筋循行及病变特点与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概述,旨在发现经筋理论与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提高对颈部经筋的认识,以期更精准辨证、辨经、辨位、辨点合一,指导临床通过经筋疗法去恢复颈部生物力学平衡,为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探寻新方法、新思路。
张成宇沈永勤关亚楠沈恬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颈椎病经筋发病机制
六味祛风活络膏治疗气滞血瘀型肩关节周围炎多中心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评价六味祛风活络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设计方法,计划纳入2 40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遴选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21家中西医院参与研究,研究六味祛风活络膏在更广泛人群中应用的有效性(肩关节疼痛计分、肩关节功能活动疗效、单项症状总积分)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 111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2 111例,占入组病例的100%;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2 020例,占入组病例的95.68%;安全性分析集(SS) 2 111例,占入组病例的100%。主要疗效指标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计分的改善值FAS(PPS)为4.54±2.00(4.61±1.95),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功能活动疗效、单项症状总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方面,2 111例入选病例中试验组有32例发生轻度不良反应,试验期间未做处理且均已缓解或消失。试验前后进行的血、尿、便常规及心、肝、肾功能检测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六味祛风活络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安全。
卢敏邝高艳沈永勤张润宁高治国侯卫征
关键词:中医中药肩关节周围炎安全性
六味祛风活络膏外敷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气滞血瘀证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观察六味祛风活络膏外敷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采用六味祛风活络膏外敷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气滞血瘀证患者106例。男35例,女71例。年龄40~70岁,中位数53.5岁。病程1~22个月,中位数3个月。将膏药贴敷于肩部疼痛明显处,每日贴敷8 h,连续治疗4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肩部疼痛程度,采用Melle评分量表评价肩关节活动度,采用自拟标准评价肩部压痛及肌肉萎缩程度,治疗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肩部疼痛VAS评分,治疗前(7.19±1.47)分,治疗开始后2周(4.61±1.13)分、4周(2.22± 1.52 )分。Melle评分,治疗前(7.98±2.37)分,治疗开始后2周(5.25±2.00)分、4周(2.43±2.43)分。肩部压痛评分,治疗前(4.64±1.02)分,治疗开始后2周(3.34±0.98)分、4周(1.70±1.20)分。肩部肌肉萎缩评分,治疗前(1.66±1.62)分,治疗开始后2周(1.04±1.15)分、4周(0.28±0.85)分。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度皮疹,未进行特殊治疗,自然缓解。结论:六味祛风活络膏外敷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气滞血瘀证,可以缓解肩部疼痛及肌肉萎缩症状,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沈永勤
关键词:肩凝症气滞血瘀膏药疗法
海泉穴名义探微被引量:1
2019年
海泉穴之“泉”喻指津液之源泉,为发源之地,辅以“海”者,言此穴下深阔无量,如湖似海,广博无际,源源不断。海泉穴作为重要的经外奇穴,位于舌下中央,任督二脉的交会之处,起着沟通阴阳的作用,又为“十三鬼穴”之一,穴位特殊,穴效显著。海泉穴作为津液的发源与汇聚之地,主治津液不足或过盛等证;针刺海泉穴能够祛瘀生新,疏通局部经络,治疗舌肌萎缩、口疮、乳蛾等疾患;作为“十三鬼穴”,针刺海泉穴可治疗癫狂、热病躁狂、痫病之类的疾患,以及抑郁症、原发性痛经等;海泉穴可以沟通阴阳,治疗中风引起的多类并发症。海与泉二者辩证统一,在腧穴的命名之中同时出现,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的良好范例。
刘祥童丽沈永勤
关键词:整体观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