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钊明

作品数:15 被引量:16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海风锋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值模拟
  • 2篇探空
  • 2篇碰撞
  • 1篇地形
  • 1篇东北冷涡
  • 1篇动力诊断
  • 1篇动力诊断分析
  • 1篇雨雪天气
  • 1篇粤港
  • 1篇粤港澳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试验区
  • 1篇数值模拟分析
  • 1篇数值天气预报
  • 1篇台风
  • 1篇台风变性
  • 1篇探空观测
  • 1篇探空资料

机构

  • 15篇中国气象科学...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山大学
  • 4篇天津市气象台
  • 3篇南方海洋科学...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信息科技...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澳门科技大学
  • 1篇浙江省气象局

作者

  • 15篇梁钊明
  • 7篇高守亭
  • 5篇王彦
  • 4篇王东海
  • 2篇尹金方
  • 2篇刘英
  • 1篇张明华
  • 1篇赵艳风
  • 1篇端义宏
  • 1篇焦瑞莉
  • 1篇何会中
  • 1篇夏江江
  • 1篇王成鑫
  • 1篇梁旭东
  • 1篇孙建华
  • 1篇王立志
  • 1篇张雨微
  • 1篇梁莉
  • 1篇王洪
  • 1篇郝世峰

传媒

  • 3篇大气科学
  • 3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气象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粤港澳大湾区下垫面对“5·22”极端强降水过程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对局地极端强降水的影响,采用WRF-ARW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及GSI-3DVar同化系统,以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作为模式初始场和边界场,并进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对2020年5月22日发生在大湾区的极端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城市对局地极端降水的影响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未同化任何观测资料,加入雷达反射率和径向风资料的同化可提升降水的模拟能力,尤其对250 mm以上的特大暴雨量级的模拟改善效果最为显著;观测与对照试验共同表明,大湾区城市群一方面作为“热源”,通过感热和潜热过程提高了边界层大气温度,产生明显热岛效应的同时增强了低层大气的对流不稳定度,另一方面,较强的摩擦耗散过程使边界层风速减弱,更多的暖湿空气被截留在城市区域内部,有助于形成更强的热力不稳定与水汽辐合条件,从而使强降水中心落在城市区域边缘靠内部一侧;城市下垫面被替换为农田的敏感性试验进一步表明,城市下垫面造成的摩擦耗散作用可影响800 hPa以下的边界层,而缺乏城市冠层的摩擦耗散作用,边界层更强的西南风可将暖湿不稳定空气输送至城市区域下游更远处,并受到局地地形的强迫抬升,引起更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从而造成比对照试验强度更大、落区位置更偏于城市下风方的降水中心。
柯宗贤王东海曾智琳张春燕梁钊明张宇
关键词:极端强降水数值模拟
一次台风变性并入东北冷涡过程的动力诊断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台风北移变性并入东北冷涡是造成东北地区夏季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其中的热动力结构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机制尚不清晰。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一次台风变性并入东北冷涡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冷涡冷空气的不断侵入以及台风移动形成的相对冷平流使得台风暖心结构消亡,其低层低压辐合和高层高压辐散结构消失,变性并入东北冷涡后气旋整层偏冷,低层出现冷中心。台风变性并入东北冷涡过程中,冷涡中心附近高空急流南侧的反气旋切变抑制气旋直接往高空发展,而急流轴左侧的热动力分布特征有利于垂直涡度的发展,变性后的气旋环流向冷涡的移近有利于急流轴维持倾斜,从而促进气旋向高空冷涡倾斜发展。同时,冷空气在气旋低层附近堆积导致等假相当位温线发生倾斜,造成垂直涡度在气旋中层倾斜发展。台风变性并入东北冷涡后,高空冷涡槽底的正垂直涡度平流促进气旋由中层直接向高层发展,而高空冷涡槽底急流促进正垂直涡度平流的维持。气旋高空环流的发展反过来削弱了东北冷涡的高层环流,导致高空冷涡中心出现北撤。
梁钊明王东海
关键词:台风东北冷涡动力诊断
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值天气预报风速订正研究被引量:55
2019年
对风速进行准确预测是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如风能发电、冬季奥运会赛场条件保障等)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三种机器学习算法(LASSO回归、随机森林和深度学习),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ECMWF预测的华北地区近地面10 m风速进行订正。首先利用LASSO回归算法提取对10 m风速有重要影响的气象要素特征集,将其作为三种机器学习算法的输入,建立相应模型对ECMWF预测的风速进行订正。用提取后的气象要素特征集建模有助于减少计算量和存储开销,并减小模型的复杂性,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将订正结果与传统订正方法模式输出统计(model output statistics,MOS)得到的订正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种机器学习算法的订正效果均好于MOS方法,显示了机器学习方法在改善局地精准气象预报方面的潜力。
孙全德焦瑞莉夏江江严中伟李昊辰孙建华王立志梁钊明
关键词:ECMWF模式风速
华南暖区暴雨环境参量的统计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采用探空数据及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08~2017年前汛期(4~6月)发生在华南地区的54次典型暖区暴雨过程的不稳定条件、水汽、能量和动力等环境场特征开展统计分析,并对普通暖区暴雨、特强暖区暴雨的参量条件进行了对比,基于百分位法提取了用以区分普通、特强暖区暴雨过程的关键阈值。结果表明:1)在众多常用的物理参量指标中,表征水汽条件的850 hPa温度露点差、大气可降水量以及表征动力条件的深层垂直风切变对典型华南暖区暴雨事件的发生具有较清晰指示意义。华南暖区暴雨发生前大气可降水量充沛且对流层低层水汽接近饱和,结合一定的抬升条件,大气能迅速发生凝结潜热释放,并在深层垂直风切变的作用下组织化发展,从而使对流持续形成暴雨。当大气环境满足850 hPa的温度露点差≤2.2℃、大气可降水量≥56 mm、深层垂直风切变≥9 m/s时,有利于暖区暴雨的发生。2)相较于普通暖区暴雨事件,特强暖区暴雨事件在大气层结上具有更为充沛的对流层低层水汽条件,当大气环境满足850 hPa的温度露点差≤2.0℃时,特强暖区暴雨发生的概率更高。
万轶婧王东海梁钊明梁钊明
关键词:探空资料
渤海湾地区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渤海湾地区2009年9月26日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较好地重现了这次天气过程以及海风锋的结构和特征。结果显示,海风锋锋后是较为深厚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水汽高值区,锋后水汽高值区的形成源于海风的堆积和往高空输送,而锋后对流不稳定能量的产生归因于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的降低以及平衡高度的升高,这些高度变化则源于冷湿海风给低层大气带来的降温和增湿,其中给低层大气带来的增湿是主要影响因子。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相向碰撞时,对流系统容易进入海风锋锋后触发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形成强对流运动,同时弱对流抑制为对流运动的触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强对流运动把海风锋锋后充沛的水汽往上输送,从而造成强降水天气。另外,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碰撞后沿着海风锋锋后移动可能更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展和维持。
梁钊明高守亭王彦
关键词:碰撞海风锋数值模拟
一次秋季温带气旋的雨雪天气过程分析被引量:23
2013年
2012年11月3-5日,受强冷空气和气旋发展的影响,华北地区出现了秋冬之交首场雨雪过程。此次雨雪天气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雨雪范围广、初雪时间早、降水相态多变以及雨雪降温大风并存等特点。着重分析了过程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成因机理等,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对北极涛动指数变化的分析发现,此次过程前期由于北极涛动指数负位相出现的时间较早,并且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对应当年秋冬之交首场雨雪天气出现亦时间早、强度大。(2)此次过程前期华北地区西风带上游长波波数趋于减少,导致后期位于华北地区受其引导的相应低压系统稳定少动。(3)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建立的"Ω"形阻塞形势阻挡了其上游西风带槽的东移,特别是后期此阻塞高压南部迅速生成的低值系统与阻塞高压的高值中心构成了十分稳定的对偶之势,阻断了其上游西风带槽的东移,导致相应地面气旋系统长时间稳定维持在北京及其邻近地区,从而促使该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强降水事件。(4)该过程涡度平流和温度平流对锋前上升运动的形成和气旋的发展演变有重要的影响,这次天气过程的气旋发展机制与经典的第二类温带气旋发生、发展机制不尽相同。(5)此次过程中水汽条件极为有利,特别是在气旋发展后期,来自海上的水汽源源不断流入移动缓慢的气旋区域,为该区域的罕见强降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水汽条件。(6)在整体大气稳定层结环境下,锋面前沿的水汽输送和抬升在低层形成了大气不稳定层结,有利于低层上升运动的触发,锋面加强引起的风垂直切变加强促进了大气不稳定层结之上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向上扩展,并与高层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连通,从而为低层触发的上升运动向高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王东海端义宏刘英梁钊明柳崇健赵艳风张雨微尹金方王洪
关键词:雨雪天气温带气旋秋季
我国南方冬季暴雪期间高空槽的发展变化个例研究
2023年
选取我国南方4次暴雪过程,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从准地转涡度方程出发,推导出扰动位涡拟能方程,从波动的角度研究暴雪期间高空槽的发展。结果表明,高空槽的出现对暴雪的发生发展极为重要,波流相互作用对高空槽的移动具有明显影响,槽底和槽前分别出现正效应和负效应,使得槽底出现正变高,槽前出现负变高,从而使得槽向东移动或者横槽转竖,有利于冷空气向南爆发和我国南方暴雪的产生。
左群杰梁钊明高守亭
关键词:暴雪高空槽波流相互作用
渤海湾海风锋触发雷暴的观测和模拟分析被引量:21
2014年
利用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比分析了2007年8月13日海风锋触发雷暴天气的发生、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海风锋起始生消时间、形态特征和位置基本吻合。数值模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海风锋的物理量特征,也能反映出海风锋前端是东南风和东北风交汇的辐合带,在850 hPa以下向内陆推进过程中呈气温降低和湿度增加的特点,并逐渐形成增厚的热内边界层。从水汽和温度的水平分布来看,海风锋前端为温度和湿度等值线的密集区,海风锋背后为冷湿气团。另外,虽然未能模拟出阵风锋的细线回波,但模拟出阵风锋为干冷气流。雷暴四周均存在低层辐散下沉气流,只是雷暴主体前部阵风锋的辐散气流较强,而多普勒天气雷达仅能观测雷暴主体前部的阵风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海风锋与阵风锋碰撞后,在碰撞交叉处形成雷暴天气,数值模拟揭示了碰撞交叉处形成雷暴天气的物理量特征,即:有明显的垂直运动和散度特征;广义理查逊数的分布特征也较显著,其厚度在1.0 km左右,CAPE值明显增加。
王彦高守亭梁钊明
关键词:数值模拟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I:方法与评估被引量:2
2022年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基于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并将模型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该模型可融合不同时空分辨率的多来源数据,通过利用地面降水和地面、大气顶部的热通量等大气上下边界的观测资料来约束调整探空观测变量,从而尽可能保证气柱内的质量、热量、水汽和动量收支平衡。对模型及其产生的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那曲试验区2014年8月期间的大气分析数据集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生成的常规状态量很好地保留了观测特征,模型生成的重要大尺度衍生量(如,垂直速度、散度、温度/水汽平流、视热源、视水汽汇等)可以较好地反映试验期内大气柱的动力、热力和水汽结构特征,有利于对大气降水过程的分析研究。分析发现,350~400 hPa高度层是该时期那曲试验区的动力、热量和水汽的重要变化中心。从各种观测资料对模型生成的分析场的影响来看,探空观测对高空风场的影响最大,但这种影响的幅度在1 m/s以内;降水和上下边界通量观测主要影响大尺度衍生量,如垂直速度,其中降水主要影响降水时期的上升运动,通量观测主要影响弱/无降水时期的下沉运动。总体而言,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王东海姜晓玲张春燕庞紫豪梁钊明张明华
京津冀地区与海风锋相互作用的对流系统的发展预判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运用WRF模式,对京津冀地形触发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相互作用的两个个例开展了数值模拟,通过对两个个例模拟的广义湿位涡异常和雷达回波分布的对比分析,对广义湿位涡异常预判该类天气过程中对流系统发展的潜力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广义湿位涡异常较雷达回波提前0.5至1 h示踪到山地背风坡和海风锋处的对流系统的发展。斜压与水汽梯度相互作用和非绝热加热对广义湿位涡异常提前示踪山地背风坡和海风锋处对流系统发展有重要的贡献。过山气流的显著扰动和午后相对于陆地大气较为冷湿的海风辐合上升是分别造成山地背风坡和海风锋出现明显的斜压与水汽梯度相互作用的主要原因。
梁钊明高守亭王东海王彦
关键词:京津冀地形海风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