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亮
- 作品数:14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显微结构和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 晋侯墓地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周代诸侯墓地中保存最完整、排列最清楚、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处墓地,其学术价值非常高。目前,已有大量的考古学研究成果发表,而科技考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发表。 因此,本文选择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作为...
- 杨颖亮
- 关键词:青铜器合金成分显微结构晋侯墓地
- 潮湿土遗址加固保护材料的初步筛选
- 采用非水分散体加固材料、环氧树脂、聚氨酯和有机硅材料对潮湿的土样进行了加固试验,探索了各种材料的加固效果,加固的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试验证明,非水分散体材料在合适的条件下对潮湿土样具有加固效果,其他加固材料亦有加固效果,...
- 周双林杨颖亮原思训
- 文献传递
- 周原遗址西周时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 2023年
- 通过对周原遗址西周时期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可知,该地居民食物以粟、黍等C4类为主,肉食以C4类型家畜为主,反映了发达的粟作农业和家畜养殖业。等级结构和地域差异是影响遗址内居民饮食状况的主要因素。以齐镇东地点为例,中层贵族日常饮食以C4类为主导并伴有大量肉类;下层贵族和一般平民饮食虽也以C4类为主导,但肉食量有所下降且个体间差异较大;低等平民或奴隶则基本无肉食,个别还摄入较多C3类食物作为补充。另外,遗址内齐家村东人群的δ15N值较齐镇东人群普遍偏高,这可能与该地临近河流湖泊,居民生前摄入较多淡水鱼类和蚌类有关,显示出大型都邑性遗址内部人群构成的复杂性。
- 李楠何嘉宁雷兴山种建荣吴小红吴小红杨颖亮
- 关键词:周原遗址西周时期稳定同位素分析
- 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制样装置
-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制样装置,属于放射性碳(<Sup>14</Sup>C)测年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CO<Sub>2</Sub>生成与纯化设备和石墨合成设备,其中,CO<Sub>2</Sub>生成与纯化设备的...
- 吴小红陈建立胡钢潘岩蒙清平杨颖亮高世君
- 文献传递
-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商代墓葬科技考古鉴定与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通过人及动物骨骼的碳十四年代测定,陕西清涧后刘家塔墓地4座墓葬的日历年代集中在商代晚期,M1年代略早于其他墓葬。墓地出土人骨6例,均为成年个体,男性多于女性。该人群骨骼创伤与病理现象多见,骨膜炎、“跪距面”高发,日常食物以粟、黍等C4类为主并摄入较多动物蛋白。M4所出2例马骨均为青壮年雄性个体,骨骼尺寸大多处于中国商周时期家马范围之内,健康状况整体较好,饮食结构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干预。M1和M3棺木用材为冷杉属,M1所出车马器和M3所出铜斧内木材为榆属。
- 李楠左豪瑞杨凡闫欣杨颖亮吴小红孙战伟
- 关键词:商代晚期科技考古
- Fe、Cu对丝绸保存状况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为探讨金属离子在丝绸老化过程起的作用,通过模拟埋藏环境,对铁和铜元素在丝绸老化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研究采用接触法和浸泡法,模拟南北两个地域的地下环境对丝绸进行人工老化,研究了老化后丝绸的形貌、结构和成分的变化。研究表明,铁和铜本身及其稳定的难溶锈蚀产物、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引起丝的化学老化,但铁和铜在锈蚀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金属离子则会造成丝的劣变。可溶性铁和铜离子能大大加速丝蛋白的老化,导致丝纤维开裂、断开、强度降低。结果提示,了解金属在丝绸老化过程中的作用,可为文物的清洗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 张晓梅宗晓龙杨颖亮
- 关键词:金属离子
- 陕西周公庙遗址人和动物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本文对周公庙遗址出土的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期了解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周人的生业方式及采邑型聚落内的社会状况。数据显示,狗和大部分猪为家养杂食,少部分猪可能为山林放养;牛、羊采取野外放养与家庭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鹿为野生资源,未见人为饲养证据。先民的日常食物以C4类作物(粟、黍)为主导,动物蛋白主要来源于家畜男性的δ^(13)C、δ^(15)N平均值高于女性,下层贵族的δ^(13)C、δ^(15)N平均值高于普通平民,但均未有显著性差异。综合同位素数据及动、植物考古学研究可知,周公庙遗址西周时期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形成以粟作农业为主体、家畜养殖为辅助、采集狩猎为补充的复合型生业模式,中下层个体间生活方式及食物结构差异不大,社会整体较为稳定。
- 李楠何嘉宁何嘉宁种建荣杨颖亮潘岩
- 关键词:周公庙遗址商周时期稳定同位素食物结构
- 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制样装置
-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制样装置,属于放射性碳(<Sup>14</Sup>C)测年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CO<Sub>2</Sub>生成与纯化设备和石墨合成设备,其中,CO<Sub>2</Sub>生成与纯化设备的...
- 吴小红陈建立胡钢潘岩蒙清平杨颖亮高世君
- 文献传递
- 四川茂县新石器遗址陶器的成分分析及来源初探被引量:21
- 2011年
-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2000年以来,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保管所及茂县羌族博物馆等单位合作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了营盘山、波西、哈休、沙乌都等重要的新石器中晚期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1]。
- 崔剑锋吴小红杨颖亮
- 关键词:新石器遗址陶器
-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土壤植硅体AMS^(14)C测年初步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植硅体(phytolith)是植物体细胞中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后的产物。非晶体二氧化硅的一个聚合基有活性,能够结合植物细胞中的有机碳。植物体死亡后,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形成坚硬的硅质物,具有抗风化、抗腐蚀、耐酸的特点。植物原生的有机碳被封闭在植硅体内,与外界隔绝,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利用植硅体进行^(14)C年代测定,可以得到植物体死亡的年龄。本研究采集浙江田螺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田土壤样本,提取其中的植硅体,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鉴定,并利用加速器质谱对植硅体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以期得到水稻田的使用年代;对同层位炭化植物种子也利用加速器质谱进行了^(14)C年代测定。对比结果显示,植硅体年代数据与炭化植物种子的年代在3σ误差范围内一致,植硅体年代数据的中值比炭化植物种子的年代数据中值略有偏老。可以认为植硅体的年代基本上代表了水稻田被使用的年代,植硅体测年可以作为植物年代测定的有效手段。同时,本文尝试针对本研究植硅体年代数据偏老的部分原因做了一点讨论。
- 金和天潘岩杨颖亮秦岭孙国平郑云飞吴小红
- 关键词:植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