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晗旭

作品数:16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4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主义
  • 4篇哲学
  • 3篇政治哲学
  • 3篇文化
  • 3篇马克思主义
  • 2篇一国两制
  • 2篇他者
  • 2篇两制
  • 2篇国家认同
  • 1篇当代中国文化
  • 1篇电影
  • 1篇学理
  • 1篇言说
  • 1篇中国文化
  • 1篇人性
  • 1篇人性基础
  • 1篇人学
  • 1篇人学理论
  • 1篇社会批判
  • 1篇社会运动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6篇深圳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5篇杨晗旭
  • 4篇徐海波
  • 3篇何宝峰
  • 1篇田启波
  • 1篇尹玮煜
  • 1篇李桂红

传媒

  • 2篇湖北社会科学
  • 2篇理论月刊
  • 2篇石家庄学院学...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求实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电影评介
  • 1篇新乡教育学院...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论坛”暨“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会议综述
2010年
2010年3月2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论坛”暨“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吸引了近50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学者们围绕当代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杨晗旭何宝峰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文化论坛
哲学对国家的改造——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哲学
2013年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认为国家需要哲学的改造和引导,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并"合乎人性"。为了证明哲学在改造国家中的重要任务,马克思反驳了基督教国家负有教育人民责任的看法。马克思揭示了哲学在人类解放中的意义,与现实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
杨晗旭
关键词:《莱茵报》时期政治哲学
人的现实性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点
2013年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本质论。但在从事实证研究以后,马克思开始把关注点转向人的存在问题。他始终没有放弃人的本质论,而是把人的本质论和人的存在论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探讨"人的现实性"。忽视这一出发点,事实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功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尹玮煜杨晗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前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两者的结合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通变”,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和“结合”...
杨晗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文化结合
文献传递
论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性基础被引量:1
2008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除具有经济政治基础外,还要有主体基础。因为构建和谐文化的主体是人,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人是根本,要以人为本,所以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有其人性基础,是构建和谐文化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及哲学根基。文章拟从"现实的个人"的人性及其决定的人性需要方面入手论述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性基础。
李桂红杨晗旭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人性基础
面向实在界——齐泽克激进主义生态观被引量:2
2016年
"实在界"是拉康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脱离语言符号秩序的存在,是客观世界背后存在着的一个抽象本质。齐泽克重新阐发了拉康的这一概念,并用其分析生态问题,认为全球的生态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自始至终都伴随的危机。在他看来,生态危机的出现是与实在界相遇的体现,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人们赋予实在界太多的意义导致对生态危机的误认。要走出这种误区必须进行"二次启蒙",澄清认识上的问题。齐泽克主张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彻底反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变革解决生态问题。
何宝峰杨晗旭
关键词:生态问题
“一国两制”的“后民族结构”合法性溯源——基于政治哲学的考察与辨析
2017年
传统民族结构理论对"一国两制"的阐释重视以两岸四地在文化和血缘上的同一性为基础,建立"一个中国"的合法性。这一阐释模式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一国两制"的实施都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但该解释模式并非十全十美,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仍有需要进行完善的空间。为此,一些"台独"、"港独"分子利用传统民族结构阐释的局限,通过强调两岸四地的文化、制度差异来质疑"一国两制"的合法性。其实在两岸四地彼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状况下,"一国两制"已经具有了哈贝马斯的"后民族结构"意蕴。借助"后民族结构"的理论视域,我们能够更有说服力地澄明在存在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差异的前提下,"一国两制"的合法性来源。
杨晗旭徐海波田启波
关键词:一国两制哈贝马斯
“他者即恶”——香港青年社会运动与国家认同的流变被引量:17
2016年
在近代中国社会"救亡"思潮的大背景下,香港的青年社会运动一开始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在与殖民主义的抗争中,香港青年的中国人身份不断得到强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运动是香港青年建构民族和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但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演变,香港知识阶层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革,在港英政府的主导下,内地被描述为"恶之他者",与香港的本土意识和本土认同对立起来,造成了香港青年身份认知的"倒错"。在此情况下,社会运动开始用抽象的西方民主意识形态取代了爱国主题。其恶劣后果为,"他者即恶"成为香港青年社会运动的集体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国家认同作为旧式信仰被解构和弱化,抗争行为演变为集体身份认知的精神分裂,以及被民粹主义和犬儒文化支配的政治无意识。
杨晗旭徐海波
关键词:社会运动国家认同
香港民粹主义的泛滥与核心价值观的式微被引量:3
2017年
香港越来越"民粹化",其自由、民主和法治观念日益遭到削弱,香港主流意识形态已被民粹政治绑架。民粹主义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表面相似,实际上是反对自由和多元价值和反民主的社会思潮。民粹主义"他者即恶"的"对抗性思维"正在蚕食香港的自由和包容。香港的极端民主派和本土派不断利用民粹主义谋取自身的民意支持,冲破法律底线。当前正蜕变为"港独"运动,对香港法治构成严重威胁。香港民粹主义泛滥有着特殊的历史境遇和经济根源以及社会根源,需要引起重视,重新建构香港社会已有的核心价值观。
杨晗旭徐海波
关键词:民粹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析香港国家认同的困境——从被言说的“他者”到“伪主体”被引量:15
2015年
英国殖民者最初将"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殖民逻辑带入香港,逐步将包括香港人在内的"中国人"视为"他者",从而确立了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伪主体"意识。"伪主体"意识是港人国家认同困境危机的根源。在香港回归后,由于后殖民主义文化渗透,该症候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得到了强化。根据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必须用反思性"自我"消解"伪主体",才能使香港真正走出国家认同困境。在操作层面,就是要发扬香港(中国)文化上的包容传统,防止文化和价值观上的一元化(西方化)倾向,掌握香港完整历史(而非将殖民历史看成是香港的全部历史)的自我书写权。
杨晗旭徐海波
关键词:一国两制国家认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