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隽
-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共中央编译局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现实运用——本雅明现代性批判思想的阐释被引量:2
- 2016年
- 本雅明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他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尤为重视其方法论的内涵。本雅明创造性地将这种方法论运用到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敏锐的洞察,在现代性的分析上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批判路径,并赋予它审美化的隐喻式表达。同时,他对现代性的分析无不彰显出鲜明的辩证意象。本雅明的理论实践证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历史条件下依然有效,而且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李隽
- 关键词:本雅明现代性批判唯物史观
- 全球化过程中弱势民族的文化发展问题被引量:3
- 2003年
- 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对于全球化过程中的弱势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球化时代 ,弱势民族文化发展的出路和途径主要有 :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弱势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提高“文化自觉” ,立足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性 ,坚持并发展其文化特质 ;促进本民族文化的调适与转换 ,使其顺应世界文明的潮流 ;积极推进文化整合 ,使弱势民族国家的文化得到动态的发展。
- 李隽
- 关键词:文化发展民族性文化整合文化冲突
-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转向研究
-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是以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英国的社会现实,并有机整合包括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在内的诸多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解释模式。这一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
- 李隽
-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新马克思主义
- 霍克海默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探微
- 近年来,随着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的深入,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也逐渐为学界关注.全面而客观地认识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对于理解批判理论的源头所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试图基于马克思的思想对其作一深入地探析.文章第一...
- 李隽
- 关键词: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
- 文献传递
-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力被引量:1
- 2015年
-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之日起,不仅在思想上影响了整个世界,而且成为指导人类解放的强大武器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践行,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与它的创造力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力首先体现在理论上以革命实践为中介实现了对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内在统一性的全新认识,在实践中培育了推动社会革命和发展的强大社会主体;其次体现在变革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力图通过思想的活动介入人的现实的社会生活,进入对世界的改造,使哲学的着眼点从一般的哲学问题,转向与人类改造世界休戚相关的具体问题;第三体现在突破旧的哲学传统,立足于特定的生产方式来解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展现了哲学解释的生命力。
- 乔瑞金李隽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体思维方式创造力
- 卡西尔《人论》中的康德“情结”
- 邢媛李隽
- 文献传递
-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思想特色被引量:9
- 2005年
- 霍克海默从批判传统理论入手,以对人的研究为落脚点,通过对独裁国家的分析和启蒙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初步建构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理论系统而深入地批判了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开创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批判的先河。
- 李隽
- 关键词: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启蒙辩证法
-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致思路径被引量:3
- 2015年
-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从总体性出发解释马克思思想的路径,结合英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基于生活世界拓展了传统理论语境中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文化的物质属性,形成了一种文化整体观,即将文化视为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并将文化生产或文化实践看成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它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恢复或者说重塑被传统文化批判理论遮盖甚至否定了的主体能动性为理论诉求,持续关注和分析日常生活中文化形态的发展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努力揭示当代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机制,在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文化主义"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和"葛兰西转向",每一种理论研究范式都致力于创造出新的主体位置以及有能力反抗自身被支配地位的社会政治主体。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卓有成效的文化研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一种文化政治学的努力中获得了时代新意。
- 乔瑞金李隽
- 关键词: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总体性文化实践
- 主体与实践的逻辑关系探析——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建路径被引量:4
- 2019年
- 主体与实践逻辑关系的系统梳理对于清晰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差异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阐述对主体的理解与认识,确立了科学的主体观。鉴于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在主体与实践关系理解上的偏差,西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开始致力于从以主体性为核心的总体性原则出发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从逻辑关系看,其实践概念却是从主体范畴中推演出来的,并侧重从一种抽象的精神文化层面来揭示实践的内在机制。这一缺陷为西方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所洞察,由此他们提出了拒斥主体的结构主义范式。这两种思潮的交锋又催生出一种寻求主客体力量动态平衡以及从主体间性出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理论动向。
- 李隽乔瑞金
- 关键词:主体间性
-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产思想探析被引量:2
- 2016年
-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秉承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的方法论原则,用文化生产来指称当代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复杂交织的新状况。他们通过赋予传统文化观以物质的社会关系内容将文化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关联起来,并进一步将文化生产理解为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价值选择。同时,他们突破法兰克福学派将大众文化与人民主体意识对立起来的做法,强调文化生产是人民主体意识的表征。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他们还致力于在现实的文化生产过程中揭示主体意识的存在状态及其实现。借助于文化领导权理论等诸多理论资源,他们揭示并展现了现实文化生产的动态建构特质,并实现了主体重塑。我们需要从学理和现实两个层面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产思想给予批判性的审视。
- 刘煜昊李隽
- 关键词: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