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萌

作品数:155 被引量:941H指数:1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2篇期刊文章
  • 20篇专利
  • 18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8篇医药卫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58篇血管
  • 49篇动脉
  • 33篇手术
  • 31篇静脉
  • 28篇动静脉
  • 27篇动脉瘤
  • 27篇颅内
  • 24篇动静脉瘘
  • 24篇静脉瘘
  • 23篇脑血
  • 21篇脊髓
  • 20篇颈动脉
  • 19篇外科
  • 19篇颅内动脉
  • 18篇脑血管
  • 17篇血流
  • 17篇畸形
  • 15篇栓塞
  • 15篇缺血
  • 13篇动脉狭窄

机构

  • 149篇首都医科大学...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维也纳大学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潍坊医学院附...
  • 2篇罗马大学
  • 2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江西省人民医...
  • 1篇临沂市人民医...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三峡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55篇李萌
  • 93篇凌锋
  • 63篇张鸿祺
  • 49篇支兴龙
  • 43篇张鹏
  • 24篇纪凡
  • 23篇缪中荣
  • 23篇宋庆斌
  • 18篇焦力群
  • 16篇叶明
  • 14篇马妍
  • 10篇莫大鹏
  • 9篇谌燕飞
  • 9篇鲍遇海
  • 9篇遇涛
  • 9篇吉训明
  • 9篇单永治
  • 9篇何川
  • 9篇陈革
  • 8篇菅凤增

传媒

  • 49篇中国脑血管病...
  • 9篇中华神经外科...
  • 6篇中国股血管病...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国疼痛医学...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北京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1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8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9篇2010
  • 9篇2009
  • 6篇2008
  • 8篇2007
  • 19篇2006
  • 18篇2005
  • 16篇2004
1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vis支架在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被引量:30
2015年
目的探讨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7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2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回顾性分析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方法及疗效,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根据mRS评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2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支架均完全释放(100%),RaymondI级栓塞18例(75%),Raymond11级栓塞4例(17%),RaymondⅢ级栓塞2例(8%),1例患者在栓塞过程中支架内形成血栓,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后血栓消失,栓塞有效率为92%;经半年随访,疗效良好者(mRS评分0~2分)21例,疗效不良者(mRS评分3~6分)3例,良好率为88%。结论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疗效确切,因随访时间较短,仍需进一步研究确定栓塞后弹簧圈的长期稳定性及支架的适应性。
张波叶明陈圣攀张鹏李萌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病因探讨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SEH)的病因。方法对15例SSEH患者行MRI检查,其中9例患者行脊髓血管造影,8例行血肿清除术并取标本做病理检查。结果1例患者经脊髓血管造影发现硬膜上的血管畸形,另1例伴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余13例未发现明确病因。结论脊髓动脉血管造影有助于部分SSEN患者出血原因的判定,并决定其治疗方案。推测静脉出血可能为多数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采用脊髓静脉造影可能有助于SSEH病因的发现。
周玮张鸿祺支兴龙张鹏李萌凌锋
关键词:脊髓硬膜外血肿血管造影静脉出血
脑动静脉畸形团血管影像学特点
2004年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团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9例脑动静脉畸形脑血管造影影像资料。结果 脑动静脉畸形团多表现为幕上、致密、类椭圆或不规则形 ,呈多支动脉的区域性供血 ,可伴有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团形态存在多样性 ,结构复杂 。
黄庆凌锋苏正张鸿祺张鹏李萌缪中荣宋庆斌
关键词:血管造影影像学特点
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海绵窦内动脉瘤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探讨利用大隐静脉进行颅内外搭桥,治疗海绵窦内动脉瘤的疗效,并对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进行讨论。 方法 利用大隐静脉进行颅内外搭桥手术治疗海绵窦内动脉瘤13例。手术中首先准备大隐静脉20-30 cm,并用等渗盐水加肝素充盈。根据手术前血管造影显示的侧支循环及手术中试验性夹闭颈内动脉时的脑电图监测情况,选用颈部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利用大隐静脉与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后随访3-63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 除1例患者因术后基底核血肿造成一侧肢体轻度偏瘫外,其余12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眼球后疼痛及三叉神经痛均消失,眼球运动功能完全恢复,也无新的脑出血或脑缺血发生。结论 在严格选择病例的前提下,利用大隐静脉行颅内外高流量搭桥,仍然为治疗海绵窦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菅凤增李萌A SantoroG P Cantore凌锋
关键词:手术指征手术方法
影响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探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入院时Hunt-HessⅣ、Ⅴ级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unt-HessⅣ级51例,Ⅴ级23例;1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动脉瘤,36例采用手术夹闭动脉瘤,19例采用保守治疗。出院后6个月随访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分析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治疗方式(手术或介入)、治疗距出血时问、是否早期解除颅内高压与患者mRS的关系。结果①74例中有5例失访。治疗后6个月随访到的69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率为28.9%(20/69),预后差发生率为5.7%(4/69),病死率为65.2%(45/69)。手术组+介入组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Ⅳ级患者的预后优于Ⅴ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的Hunt-Hess分级(OR=15.961,95% CI:1.556~163.676,P=0.020)和是否早期解除颅内高压(OR=19.741,95%CI:3.117~125.036,P=0.002)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治疗方式及治疗距出血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入院的Hunt-Hess分级和是否及早解除颅内高压,是影响重症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对重症SAH患者应予以积极治疗,外科手段降低颅内压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何福亮张鸿祺李萌鲍遇海王宁张鹏支兴龙陈文劲谌燕飞何川叶明王亚冰徐跃峤程维涛凌锋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预后影响因素
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对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发病机制进行分析,预测出血因素,避免漏诊,指导治疗。方法对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5例瘘口均位于枕大孔区~颈2节段,由椎动脉脊膜支供血.通过髓周静脉引流。所有5例引流静脉均向颅内引流,有不同程度扩张,3例伴有静脉瘤样改变。手术后复合瘘口均消火,4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向颅内引流并伴有引流静脉扩张易出血,颅内压增高可能是诱发出血的因素。血管造影应全面,避免小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造影假阴性。手术夹闭瘘口并切断近端引流静脉是可靠的治疗方法。
卢小健李萌张鸿祺支兴龙张鹏凌锋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颈髓硬脊膜动静脉瘘
三维CT血管重建成像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重建成像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及局限性分析。方法:对147例CT表现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由神经和放射两名医生对结果分析,对CTA阴性以及诊断有争议患者进行DSA检查。结果:在147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109例患者3D-CTA结合出血CT图像确诊动脉瘤,瘤体直径2~12mm,均在手术或者介入治疗中证实;其余病例中,7例CT图像有明显的责任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D-CTA阴性,通过DS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为动脉瘤,23例普通CT表现为中脑周围出血以及均匀弥漫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CTA提示阴性患者DSA检查也为阴性;3例CTA可疑动脉瘤均被DSA证实为动脉起始的壶腹,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和100%。结论: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CTA筛查是相对快捷、低风险检查方式,但结果的分析需结合CT图像出血形式以及放射和神经外科医生共同阅片可以完成CTA的诊断效能。
巴特尔李萌支兴龙石磊
关键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及术后转归。结果:39例患者脊髓MRI和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确诊,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后行脊髓血管造影复查,显示瘘口全部消失。29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脊髓MR复查,显示脊髓周围的血管流空影完全消失,T2像髓内高信号影消失或明显减少。3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37例症状改善,2例无变化,未见复发。结论:脊髓MRI和选择性血管造影是确诊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方法,显微手术治疗疗效确切。
黄锦庆张鸿祺支兴龙李萌
关键词:硬脊膜动静脉瘘显微手术治疗
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价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后大脑耐受性
2008年
目的评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球囊闭塞试验(BOT)中的评价效用。方法31例颈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了暂时性BOT。在闭塞球囊排空前5min.大约740MBq锝标双半胱乙脂(99mTc-ECD)静脉注入,随后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所得图像进行视觉分析、分级f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灌注减低)并计算患侧/健侧(L/N)感兴趣区内放射性计数比值。结果SPECT提示了24例受试者在暂时性球囊闭塞后出现了异常灌注,而只有4例出现了神经症状。正常血流灌注组L/N比值范围为0.98+0.03(7例),轻度血流灌注减低组L/N比值范围为0.89±0.03(11例),中度血流灌注减低组L/N比值范围为0.81±0.03(7例),重度血流灌注减低组L/N比值范围为0.66±0.04(6例),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BOT联合负荷SPECT评价颈内动脉闭塞后的大脑耐受性是一种易行、客观、敏感的方法,所得初步结果需更多病人数量来证实。
刘丹张人玲李萌
关键词:球囊闭塞血流灌注体层摄影技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总结经单侧椎板开窗入路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5 6例经脊髓MR和脊髓血管造影确诊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的临床资料。结果  5 4例患者术后行脊髓血管造影复查 ,显示瘘口全部消失。 38例患者术后 6个月行脊髓MR复查 ,显示脊髓周围的血管流空影完全消失 ,T2 像髓内高信号影消失或明显减少。 5 4例患者获随访 ,随访时间 3~ 36个月 ,2 4例症状完全消失 ,2 7例症状改善 ,3例无变化。结论 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的手术方法是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首选治疗方法。
李萌张鸿祺支兴龙陈革单永治凌锋
关键词: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方法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