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瑞香

作品数:83 被引量:1,070H指数:20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标准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1篇生物学
  • 13篇天文地球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23篇植物
  • 23篇浮游植物
  • 16篇甲藻
  • 14篇赤潮
  • 13篇浮游
  • 10篇营养盐
  • 10篇围隔
  • 9篇群落
  • 8篇原甲藻
  • 8篇夏季
  • 7篇东海原甲藻
  • 7篇南黄海
  • 7篇近海
  • 6篇群落结构
  • 5篇植物群
  • 5篇植物群落
  • 5篇生态
  • 5篇生态环境
  • 5篇浒苔
  • 5篇细胞

机构

  • 80篇国家海洋局第...
  • 2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6篇国家海洋局海...
  • 11篇国家海洋局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宁波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荣成市渔业技...

作者

  • 83篇李瑞香
  • 36篇朱明远
  • 35篇王宗灵
  • 22篇李艳
  • 15篇孙萍
  • 9篇张学雷
  • 8篇石晓勇
  • 7篇吕瑞华
  • 7篇陈尚
  • 6篇韦钦胜
  • 6篇臧家业
  • 5篇夏滨
  • 5篇陈炳章
  • 4篇郝彦菊
  • 4篇傅明珠
  • 4篇孙丕喜
  • 4篇王修林
  • 4篇祝陈坚
  • 4篇俞建銮
  • 4篇丁德文

传媒

  • 27篇海洋科学进展
  • 7篇海洋学报
  • 6篇生态学报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海洋与湖沼
  • 4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黄渤海海洋
  • 3篇南极研究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极地研究
  • 1篇海岸工程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7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9篇2007
  • 6篇2006
  • 9篇2005
  • 7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3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桑沟湾扇贝养殖对甲藻数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05年
研究了1983-1984年和1999-2000年桑沟湾的扇贝养殖区内、外甲藻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扇贝养殖区内甲藻细胞的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均低于养殖区外;在扇贝存养生物量高且摄食活跃的8月,扇贝养殖区内浮游植物的主要优势种也由甲藻变为硅藻。这表明桑沟湾的扇贝养殖对于甲藻的密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张莉红张学雷李瑞香王宗灵李艳王立超连岩刘瑶
关键词:扇贝养殖甲藻
胶州湾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及固碳能力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根据2006年3月—2007年2月逐月对胶州湾浮游植物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该海湾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粒级结构特征以及碳流途径,计算了胶州湾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碳量以及其对富营养化物质氮、磷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胶州湾的初级生产力平均为408.8 mgC.m-2d-1,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对总初级生产的贡献率最高(42.14%),小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和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贡献率相当(分别为27.81%和30.03%);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超过50%通过微食物环再向高营养级传递并入经典食物链,微食物环在胶州湾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胶州湾海域每年通过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碳量为52 809.1 tC,按照Redfield比值(C∶N∶P=106∶16∶1)每年吸收N和P的量值分别为9 299.7 t和1 287.0 t,浮游植物对大气CO2的吸收及对富营养化物质的净化均具有重要作用。
傅明珠王宗灵李艳李瑞香吕瑞华孙萍夏滨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固碳能力
夏季青岛近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被引量:13
2009年
2006年7月在青岛近海海域(35°19′—36°35′N,119°50′—121°33′E)进行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青岛近海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8种,浮游幼虫18类。种类数的平面分布为灵山湾、琅琊台湾附近海区较多,其他海区较少。优势种类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拟长脚[虫][戒](Parathemisto gaudichaudi)、长尾类幼虫(Macrura larvae)和短尾类幼虫(Brachyura larvae)。调查海区近岸暖温类群、近岸暖水类群、近岸低盐类群、温带外海类群四种生态类群共存,但以近岸暖温类群为主。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的水平分布趋势与表层温度、盐度的水平分布趋势相似,都从调查海区的外海区向近岸逐渐降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水平分布趋势与表层温度、盐度相反,从青岛近岸向调查海区外海逐渐降低。与该区域1959年同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浮游动物主要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差别不大,主要种类中华哲水蚤丰度有较大的增加。
王晓王宗灵刘萍李艳孙萍李瑞香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青岛近海
苏北浅滩邻近海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被引量:6
2010年
2007年10月苏北浅滩邻近海域的调查中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0种,种数和丰度的优势生物为多毛类动物,而棘皮动物的生物量占明显优势。群落中优势种以滩栖阳遂足(Amphiura vadicola)和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贡献率最高。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73.57个/m2,平均生物量为44.50 g/m2。自苏北浅滩向外海,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呈增加的趋势。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1)滩栖阳遂足群落;2)不倒翁虫-梳鳃虫群落;3)稚齿虫-背蚓虫-樱蛤-织纹螺群落。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分布与沉积物类型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是导致苏北浅滩站位种群贫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悬浮物颗粒的短期快速沉降现象可能也是导致种群贫乏的另一重要原因。
范士亮王宗兴徐勤增姜美洁王宗灵李瑞香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聚类分析
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幼孢子体生长和光合作用的N需求被引量:7
2006年
根据室内和围隔实验中海带幼孢子体在不同硝态氮浓度下的生长情况和光合作用速率(Pmax),分析了幼孢子体的N需求,得到其最大生长率(μm)为0.12d-1,维持生存的最低组织N含量(NQ)为16.8μg/mgDW,以最大生长率生长所必需组织N的临界值(NC)为20.4μg/mgDW,每天以最大速率生长的N需求(Nreq)为2.45μg/mgDWd-1。同时,不同处理组的初始NO3-N浓度越高,海带幼孢子体吸收速率和组织N的累加速率越高,且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2分别为0.8393和0.7793,P<0.05)。现场围隔实验中,叶绿素a含量(R2=0.7907,P<0.05)和组织N含量(R2=0.9147,P<0.01)与Pmax也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根据海带幼孢子体N的需求和营养吸收状况,分析认为,海带幼孢子体存在受到N限制的风险,但凭其营养吸收能力有适应N限制的能力。还根据海带的这种生理特征,探讨了大型海藻的养殖对富营养化海水的生态调控。
吴荣军朱明远李瑞香张学雷郑有飞孙丕喜Jean-Marc Deslous-PaoliIsabelle Auby
关键词:海带光合作用
海岛遥感图像数据管理示范系统的构架与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使用数据分割和数据开采技术将海岛遥感图像数据分割成较小的可以独立管理的物理单位,然后对其图像数据进行重构和重组以及非监督分类、截取、拼接和波形比对。此数据管理系统除具有访问常规的数据库管理、维护和使用等功能外,还根据应用需求,在集成系统环境下开发了处理后光谱数据的特征量分析、推理和判断功能。
冷秀华赵伟李瑞香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非监督分类
南极长城湾浮游植物生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1992年
本文利用 1 988年 3月至 1 989年 2月南极长城湾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 ,作鉴定并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显示出冷水性和近岸广温性种类为主的生态特点 ;优势种随季节变化而出现演替 ,其细胞数量变化呈夏季高峰的单峰型变化周期 ,各月细胞数量变化取决于该月优势种的演替。浮游植物的分布受诸多环境因子制约 。
俞建銮李瑞香黄凤鹏
关键词:浮游植物优势种细胞
甲藻分类历史沿革及中国近海部分甲藻分类地位修订被引量:5
2013年
甲藻自发现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一方面,甲藻的分类地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和困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甲藻分类学的发展。本文简述了国内外甲藻分类研究的历史沿革,主要介绍了几次较大的分类地位的变革。另外,目前中国近海甲藻的分类体系与国际上通用的分类体系还有很多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内甲藻的分类学研究,方便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对国际国内的甲藻分类体系(分别以algaeBASE数据库和《中国海洋生物名录》为代表)进行比较,发现目水平上的分类体系基本相同,但在科、属的划分上有很多差异。针对这些差异点查阅文献,寻根溯源,最终提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划分。本文所作的主要调整有:将凯伦藻属(Karenia)、卡罗藻属(Karlodinium)和塔卡藻属(Takayama)3个属从裸甲藻科(Gymnodiniaceae)中分出,单独成凯伦藻科(Kareniaceae);角藻属(Ceratium)中的大部分海洋种改为新角藻属(Neoceratium);亚历山大藻属(Alexandrium)从屋甲藻科(Goniodomataceae)中分出,归入膝沟藻科(Gonyaulacaceae);取消异沟藻科(Heteraulacus),由屋甲藻科取而代之;成立2个新目,即尖尾藻目(Oxyrrhinales)和梨甲藻目(Pyrocystales)。
马新李瑞香李艳潘玉龙
关键词:甲藻ALEXANDRIUM
海水贝类养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被引量:9
2000年
海水贝类养殖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由于贝类大量摄食而导致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下降、种类组成改变,以及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的截留和再循环从而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筏式养殖的“岛屿”效应而引起的水动力的改变。
朱明远张学雷李瑞香陈尚
关键词:海水养殖贝类生态系统
铁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光合作用及生化组成的影响被引量:40
2000年
近来许多研究表明,不论是在无机氮丰富还是贫乏的水域,铁元素的供应对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生长率、种类组成及初级生产力均会产生影响.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铁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光合作用以及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其他营养盐充足的条件下,海水中铁浓度的变化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均有显著影响.在5×10-7mol/dm3铁浓度时,三角褐指藻可达到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在添加铁的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细胞多种生化组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叶绿素a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增加了25%~35%,叶绿素c、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增长幅度要小于叶绿素a;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增加了5%~10%,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幅度在5%~15%之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DCMU荧光增强比(Fd/F)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铁是海洋初级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限制因子.
朱明远牟学延李瑞香吕瑞华
关键词:光合作用生化组成三角褐指藻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