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炅娥 作品数:4 被引量:104 H指数:3 供职机构: 俄勒冈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生物学 天文地球 更多>>
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8 2004年 在两城镇遗址的发掘过程中,采用系统浮选法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各类植物遗存。该遗址的人工栽培作物以稻最多,稻和粟的种植极大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小麦的传入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研究中还探讨了遗址中植物遗存空间分布的特点和原因,以及当地环境是否适宜栽培水稻等问题。 凯利.克劳福德 赵志军 栾丰实 于海广 方辉 蔡凤书 文德安 李炅娥 加里.费曼 琳达.尼古拉斯关键词:两城镇遗址 龙山文化 植物遗存 郑州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高粱”遗存的再研究 被引量:18 2012年 高粱(Sorghum bicolor)是禾本科植物的一个种,是非洲特有的植物并最早在乍得-苏丹地区得以驯化[1]。中国史前时期是否存在高粱一直是一桩疑案。很多争论是基于对古文献中若干文字是否为高粱的诠释,但也有10余处考古遗址确曾报道发现高粱遗存,年代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唐代[2](表一)。 刘莉 盖瑞.克劳福德 李炅娥 陈星灿 马萧林 李建和 张建华关键词:高粱 大豆 仰韶文化 东亚地区大豆(Glycine max)考古遗存的研究——大小是否重要? 被引量:1 2014年 一、简介大豆(Glycine max subsp.max)不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禽畜主要的蛋白质来源①,其产量在全球所有作物中排名第七②。尽管这种作物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它是如何成为一种重要的作物,并最终成为栽培作物的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生物遗传学和历史文献研究得出的大豆演化历史表明,大豆是在东亚地区最先栽培起来的,并在周代(距今2500年左右)时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作物。然而,大豆是在何时何地以及在什么背景下变得与人类密不可分,尚不明了。 李炅娥 加里克劳福德 刘莉 佐佐木由香 陈雪香 杨谦关键词:大豆 历史文献 作物 禽畜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证据的讨论与商榷 被引量:8 2009年 本文是对傅稻镰等人最近的文章批评中国栽培水稻起源研究缺乏证据、提出长江下游水稻栽培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观点一文的回应。我们首先考察中国从野生稻采集到水稻栽培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而从水稻形态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对早期水稻遗存加以研究。讨论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长江流域最早水稻栽培的时间;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初期栽培水稻的遗存;考古遗存所见水稻粒形态大小变化的意义。我们也考察了傅文用来区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几个标准:考古纪录中所见的未成熟稻遗存、水稻粒的增大和水稻粒的形态。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和我们对水稻的研究,我们认为到全新世早期(距今9000年前后),南北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就可能已经收获野生稻并开始水稻栽培了。 刘莉 李炅娥 蒋乐平 张居中 蓝万里关键词:上山 中国全新世